成都市探索形成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的“八大模式”

2022-06-27 11:35:40中共成都市委改革办
一带一路报道 2022年3期

中共成都市委改革办

成都龙泉驿柏合街道长松村Changsong Village, Baihe Sub-district, Longquanyi

四川省成都市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紧紧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根植田园生态本底优势,以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为牵引,以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为重点,多维度多领域多路径探索具有成都特点的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模式,有力促进城乡有机融合、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模式一:川西林盘+生态价值转化

代表案例:

大邑“稻香渔歌”林盘、蒲江“明月村”林盘、都江堰“七里诗乡”林盘等

发展路径:

一是实施林盘生态保护修复,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实施以“理水、护林、亮田、植绿、彰文、兴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护修复,深度挖掘川西林盘田园之美、农耕之美、隐逸之趣、家园之情,通过重点打造“林盘+”示范项目,合理开发利用水系生态资源,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川西特色乡村形态。截至2021年底,全市启动保护修复川西林盘795个,“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及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二是打造林盘经济新业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林盘为节点,以绿道为纽带,打破以行政村镇为组织生产、生活单位的传统模式,积极引入林盘艺术大师工作室、林盘CBD、林盘总部,以及商务会议、文化博览、民俗度假、创客基地、音乐创作、户外运动、体育赛事等农商文旅体新业态,营造新乡村生活美学和新乡村消费场景。探索建立“川西林盘聚合体”,既主动接受城镇功能辐射,又为城镇提供优质生态服务,进一步优化城乡关系、推动协同发展。三是推动林盘生态价值转化,重塑美丽乡村样板。深化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构建川西林盘生态机制转化核算体系,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行开发运营、联营、入股等方式开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持续释放土地活力。将多余房屋、闲置庭院使用权以及耕地经营权量化入股,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引入专业商业运营公司,将林盘生态资源变生态资产、生态资产变生态股权、生态股权变生态收益,将林盘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In advanc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gdu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aimed to build a park city demonstration area that practices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grounded its efforts in its rural ecological advantages, leveraged the leading role of rural greenways and West Sichuan Linpan(a form of rural residence and living space with forests, water, houses and fields as the main elements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of the Chengdu Plain), focused on the functional zon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explored the mode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with Chengdu’s characteristics in a multi-dimensional, multifield and multi-path manner, which have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make rural areas livable and suitable for work, and ensure that farmers enjoy prosperity.

上图:成都大邑安仁古镇Above: Anren Ancient Town, Dayi, Chengdu

中图:成都龙泉驿柏合街道长松村水蜜桃出口示范基地Middle: Peach Export Demonstration Base in Changsong Village, Baihe Sub-district, Longquanyi,Chengdu

下图: 成都邛崃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Below: Chengdu Qionglai Modern Agricultural Seed Industry Park

模式二:特色小镇+消费场景植入

代表案例:

郫都川菜特色小镇、大邑博物馆特色小镇、温江三医特色小镇等

发展路径:

一是规划先行,打造特色小镇矩阵。根据主导产业布局,科学谋划特色小镇建设,精分消费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积极引导资金向特色小镇流动、产业向特色小镇集聚、人口向特色小镇转移,推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金融商贸、文化创意、运动康养、现代农业的特色小镇齐头并进、各有侧重、交相辉映,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辐射效应明显、规模适度合理的特色小镇。二是营造场景,提升特色小镇品质。深入挖掘特色小镇的生态、美学、文化价值,以大熊猫、金沙、蜀汉文化等天府独有的文化为情景图层,从乡村文旅、特色农业、农创科技、文化创意、科普研学、自然教育、遗产传承、科研基地等方面精准切入,植入现代产业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营造高品质生活消费场景,让特色小镇宜居宜业宜游。三是联动资源,创新特色小镇运营。打破城市圈层结构,立足特色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创新“特色小镇+园区”“特色小镇+景区”等运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小镇+”产业集群和城乡共享经济体,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发挥疏解城市功能,重塑城乡经济地理,推动实现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连城带村。

模式三:产业园区+高质高效农业

代表案例:

邛崃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温江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等

发展路径

:一是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化。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农业博览、粮油、特色水果、农产品加工、现代种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布局,加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各层级农业园区培育建设力度。推进“千亩葵花海”、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城乡农业产业错位协同。二是推进园区管理科学化。以提升园区管理效率为目标,打破行政区划、部门权力的限制和约束,探索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创新“产业功能区管委会+”运营管理及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综合开发管理、可持续运营以及统筹要素资源的能力。三是推进农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建立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产学研用合作以及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聚焦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制定“校院企地共同体”建设规划,积极打造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探索产业联盟、产业研发、技术转化和公共技术服务共建共享模式,以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推动农业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模式四:智慧乡村+数字赋能

代表案例:

龙泉驿柏合街道长松村、蒲江阿里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新津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等

发展路径:

一是数字化推动传统农业转型。聚焦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产品流通等核心环节,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全产业链,加强农场数字化管理系统、农业大数据平台、土地安全利用监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开发,建设全域农业资源“一张图”、“三农”专题数据“一个库”、农业技术“一条链”、农业全过程服务“一张网”,推动农业资源数字化、农业生产精细化、质量追溯全程化、农产品销售精准化。二是数字化助力小农户升级。充分应用“农业+互联网”理念,积极引入京东云创、阿里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等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的“三农数字合作社”和互联网农户家庭农场。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海量、分散的农产品订单,架起“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衔接桥梁,打通“研-产-供-销-服”全产业链,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精准化水平。三是数字化促进新乡村产业。积极引进中国农大四川产业研究院、58 现代农业全国总部、喜马拉雅·听见乡村创新基地、蓝城农旅等新乡村产业项目,构建服务川渝的“数字农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农业智谷”,以数字化平台链接城乡要素,大力发展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业态,通过“平台+流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启数字化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发展新时代。

模式五:田园综合体+全链融合

代表案例:

中国橘乡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都江堰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等

发展路径:

一是推动跨域资源融合。以田园综合体项目为牵引,以地域资源整合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集中连片、因地制宜”原则,综合开发具有良好空间资源的地块,通过构建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和打造独具特色的景观吸引核,实现跨域交通、土地、农林等资源融合。二是推动“新六产”产业融合。以粮食、蔬菜、水果等传统种植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开发、粗加工、精深加工、周边农产品加工及营销体系,拓展乡村旅游、农家餐饮、特色民宿、农事体验等衍生产业。倡导多产业互动,打造集农业休闲康养为一体、“六次产业”全链条增值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形成产村相融、三产互动、城乡统筹的综合示范效应。三是推动“三生”功能融合。坚持“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理念,在农业农村生产功能基础上,衍生生态与生活功能,通过打造田园观光区、文化体验区、产业融合区、生活拓展区、服务管理区和农业双创载体平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同步、三方融合。

模式六:产教融合+人才引培

代表案例:

郫都战旗村、彭州宝山村、蒲江两河村、大邑青霞镇“幸福公社”、金堂铁皮石斛产业基地等

发展路径:

一是以教促产。通过设立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宝山村庄发展学院、成都村政学院、乡村振兴讲习所、成都川西林盘培训学院等,着力打造集教育培训、政策研究、学术交流、智库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三农人才培育机构,在全国范围培养农村基层管理、乡村规划、文创旅游、营销设计等各类人才,加快构建“专家智囊+实操高手+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人才体系,带动“教育+农业”“教育+旅游”等涉教三农产业发展。二是引才创产。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实施乡村人才集聚工程,着力引进乡村工匠、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专业技术人才。探索建立都市现代农业首席专家制度,组建“成都农业智库”和“新乡贤人才库”,吸引新乡贤在蓉建农业研究基地、工作室,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邛窑产业基地、铁皮石斛产业基地等相继落地建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三是内培兴产。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计划,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强基”新农人,推动茶叶、柑橘、猕猴桃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建立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激励机制,综合运用金融、财税、补贴等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发展农村电商、特色农家乐、高科技果园等,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推动农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成都蒲江“明月村”Linpan landscape of Mingyue Village, Pujiang County, Chengdu

模式七:农旅融合+乡村文化

代表案例:

崇州道明竹艺村、蒲江铜鼓村、邛崃同乐村、大邑安仁古镇、双流黄龙溪镇等

发展路径:

一是延续乡村文化传统脉络。在乡村旅游景点,萃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林盘文化、乡贤文化等特色文化精华,通过挖掘保护新繁镇棕编、平乐镇瓷胎竹编、黄龙溪火龙灯舞等500 多项非遗项目,建设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承习所、优秀实践单位等,大力发展棕编、蜀绣、竹编、川菜等特色产业,在传承成都民风民俗、留住天府文化根脉的同时,丰富成都“非遗之都”内涵,有力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升级。二是拓展乡村文化创新元素。实施乡村文化创新战略,通过推动节庆会展、表演艺术、影视出版、功能创意等新型元素植入乡村文化,拓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影视拍摄、文化体验、生态艺术展览、博物馆藏等现代文化产业,打造双流黄龙溪“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影视城”“中国好莱坞”、郫都安德镇“中国川菜文化体验馆”、大邑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等特色载体,实现遗产保护、艺术创作、传媒推广和文化创意有机融合。三是提升乡村文化品牌效应。加大对乡村土特文化品牌的包装力度,通过引进知名策划人、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等,培育“一源多用”乡村文化IP。重点打造安仁镇川西传统婚俗、洛带镇客家水龙文化、安德镇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特色文化品牌,塑造蒲江雀舌茶叶、崇州道明竹编、“远山物话”雷竹笋等乡村文化产品品牌,扶植一批有创意、成长性强的文旅文创品牌企业,推动形成“核心IP+特色村镇+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研产销”的农文旅产业链。

模式八:集体经济+创新经营

代表案例:

新都拾里“共享庭院”、崇州五星村“全域共营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