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红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对于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在此,本文从“发挥思维导图的引导作用”“重视小组合作的高效开展”“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这几方面出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导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关乎小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充分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出发,比如发挥思维导图的引导作用、重视小组合作的高效开展、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等,让针对学生的引导更加多样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积极地去进行思考,更好地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发挥思维导图的引导作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梳理数学知识的工具,其通过将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和文字与图形和图畫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学生呈现出更加清晰的知识脉络。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让小学生不仅仅拥有学习数学知识记忆的能力,而是要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将一些数学知识和内容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将会使他们一生受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条理化,将繁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清晰化。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来不断渗透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发挥思维导图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的构建从条形统计图引起平均数的变化,同时平均数的变化又会引起条形统计图中的一些数据发生变化,最终将这些规律和一些问题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时思维导图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显示,更要显示出主题“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中各部分内容的有效联系和逻辑关系,让学生能够以更加清晰的思维和更加深刻的认识来熟练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在思维导图模式的有效引导之下,学生能够在与教师共同构建单元学习框架的过程中,以更加清晰的态度和认识来面对小学数学学习,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是一片一片、一节课一节课的,而是一个在脑海中构建出的整体的框架。
二、重视小组合作的高效开展
小组合作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探究数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主张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而小组合作教学就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教师还要给予特别的重视。需要认识到,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开展。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基础比较好,能力也比较好,而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能力存在不足。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在一起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例如,在教学“垂线和平行线”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明确了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之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于不同图形的垂线进行分析和绘制,然后再为学生提供一些习题,让学生分析平行线的特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和小组同学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三、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小学数学内容和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小学生在生活中会运用到的。但是这种联系可能是年纪还小的小学生所没有注意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联系生活,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实践。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贴近生活。
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促使学生想一想他们在生活中喝水的水杯是多少容量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去计算生活中一些物品的容量,选用哪个计量单位更合适。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在思考的时候能够更加积极,从而积极去运用自己的思维。又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定的生活化实践,也就是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帮助学生落实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出发,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小组合作、生活化的教学手段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梁清风. 小学数学课堂实施“以学定教”的思考[J]. 新课程,2022(21):152-153.
[2]潘秀红.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202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