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

2022-06-26 10:49陶亚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

陶亚

摘要:哲学家的任务是追问智慧,并予以哲学性的阐释。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的任务有不同的看法,艾思奇是一位杰出的哲学通俗化的哲学家,他将推动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己任,被人们称为“人民的哲学家”。他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民群众的斗争工具,不仅提高了全社会成员的理论思维能力,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艾思奇;哲学大众化;当代启示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艾思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他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深入到了人民大众之中去,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加大众化、通俗化。他的一生虽辗转数地,但不变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忧患和对人民的热爱。在西南边陲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立志报效祖国;在上海投身革命运动,孜孜以求的传播真理;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进入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艾思奇立足于当时中国国情,认为应该把广大群众作为哲学家传播真理的对象,因此在1934年,《大众哲学》出版,这本著作架起了哲学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成为了践行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开端。此书用鲜活的现实情景和轻盈的语言来阐述哲学,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探求哲学思想的新方式。在这本著作的教育和影响之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范围内更广泛的传播。《大眾哲学》作为艾思奇早期代表作之一,极富时代性和启发性。这本著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启迪国民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大众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大众哲学》的创作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此时国内局势动荡,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战争愈演愈烈、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实施残酷的围剿,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难时刻。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样紧张的局势下无所适从,思想上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引,进而认清现状,找到出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然而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人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很低,他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任何概念,此时迫切需要通俗化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身的革命实践。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此时应运而生,《大众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作品,给广大的革命群众提供了斗争工具。这本著作里艾思奇立足于将革命真理传递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个出发点,将神秘的哲学转变为实实在在的道理,从救亡图存的现实出发,结合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得晦涩难懂的哲学变得通俗易懂,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艾思奇此举使得在黑暗中摸索的革命群众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人民群众开启了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二、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大众化的,而不是囿于少数人的哲学。关切人类命运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属于人民的,为人民服务的哲学,从这个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天然就应该在大众中普及开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需要经由群众掌握,在这里肯定了人本身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挥理论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将理论灌输入大众的头脑,进而解放人民思想,推动革命斗争发展。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马克思被誉为“千年思想家”,是因为其哲学理论极为丰富,开启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大众哲学》在形式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通俗化的阐释,但这一阐释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性,而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通俗易懂,降低了广大群众对于科学理论的畏难情绪,提高了群众的学习热情,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深入人心。哲学大众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但是各国无产阶级在利用这一理论武器的时候不能将它教条化,直接照抄照搬,而是应该根据各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所处的社会状况不尽相同,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艾思奇在其著作中,就秉持了这一原则,基于国民文化素质较低的国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运用广大人民群众所熟识的语言风格来阐明理论,就人民所关心的问题解答实际问题,帮助人民端正自己的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步”

《大众哲学》通俗易懂,通过浅显的语言,迅速拉近了哲学和大众之间的距离。艾思奇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对朴素唯物主义坚信不疑,为其后来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艾思奇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形成了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抱负和情怀。他对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十分关心,对农民阶层和工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爱国青年,他积极开办夜校,普及文化知识,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还为之后他走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奠定了基础,艾思奇将这一过程定义为“初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外来哲学的应有之义,本土的民众要想接受这一哲学文化,需要通过哲学家将哲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予以大众化和通俗化,否则就难以达到教化群众的目的。其次,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所谓的大众化,就意味着在普及的过程中,不只是著名的学者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的理论工作者或者向往真理的青年人也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普及推广。

(三)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渠道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能够使群众更好的掌握理论,促进人民群众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续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宣传手段和宣传载体。首先,在传播手段上,要注重利用现实情境来解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得人民大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涵。其次,要注重发挥多种形式的宣传载体的作用。艾思奇曾多次深入学校、补习班等,以授课的方式向广大听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这种宣传的性质并非是专业的学术演讲,因此并不属于专业培训的范畴。除此之外,艾思奇还注重通过报刊和小册子读本等形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报刊具有时效性,可以以连载的形式将作品更迅速的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有许多大众化的哲学著作就是先见刊再进行集结出版的。比如艾思奇的《哲学讲话》就是在《读书生活》上连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宣传小册子具有便携性的优势,这种体裁的作品具备很强的政治性,相对于传单来说更具有说理性,但是因其言简意赅也更受人民群众欢迎,为当时的年轻人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成果的熏陶之下,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疑问和困惑,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可,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民头脑中的锐利武器。

三、《大众哲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价值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想对我们当代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回顾和追溯艾思奇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党进一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党保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心共筑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传统哲学“祛魅”

传统哲学总是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侧重于天才般的心领神会,而不强调将哲学精神深入浅出,内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中。艾思奇赋予了哲学创新的内涵,使得人们能够揭开哲学神秘的面纱,在通俗的说理中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摆脱了自身的哲学蒙昧的状态,这对于凝聚国民力量,反抗压迫大有裨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现实的革命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成为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科学真理。在这本著作中,艾思奇从国内抗日战争的大形势出发,宣传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使广大群众来接受科学理论的同时也明晰了中国的抗战形势,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艾思奇对于中国革命有着极强的预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最终获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艾思奇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的正确性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所证明,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所证明。

(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1937年,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尤其强调毛泽东的实践论,并赋予了这一思想新的时代性的理解,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特色。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证明,党始终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面向实际、研究实际、与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也受到了艾思奇思想的影响。艾思奇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但是他仍保持着谦虚笃厚的作风,不居功自傲。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范本,也为人民群众的理论武装工作树立了标杆,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他所具有的优良品德,至今仍值得我們去学习和践行。

(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形式

艾思奇将抽象的哲学原理具体化,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改变国家危亡的局面。在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继续以大众所需要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最新成果只有为大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要借助各类媒介的传递,除却利用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之外,还应该把握好网页、公众号、和各类信息平台等新兴媒介,占据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来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各个领域共同进步的理论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朴实的哲理,是为大众所需要的,只有大众化才能让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这一理论,也就愿意加以运用。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手中巨大的物质力量。艾思奇在哲海中不断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并将其赋予大众化的内涵,这是艾思奇留给我们丰富宝贵的思想遗产。坚定把马克思主义有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能够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力量,凝聚人民群众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艾思奇.大众哲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孟亚凡.以艾思奇为榜样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J].社会主义论坛,2020(11):22-23.

[4]张文然.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5(6):22-23.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
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爱泼斯坦对新中国外宣工作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曾国藩的树人育才之道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