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的中庸思想及当代启示

2016-04-29 09:02邹亚萍彭海云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3期

邹亚萍 彭海云

摘 要: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突出反映在孔子的《论语》中。中庸思想内涵丰富多面,主要体现在“仁”、“礼”、“孝悌”及“诚”等四个方面。中庸思想并没有过时,相反对当今社会、人与事等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论语》;“中庸”思想;当代启示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集中反映在孔子的《论语》一书中。“中庸”一词便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从字面涵义上来看,中庸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倚,勿过勿不及以及懂得忠恕之道等。而从延伸及深处意义上来说,内容又涉及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政治理想、哲学思维等诸多方面,最后形成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道德观念和方法论指导。

一、《论语》中庸思想的关键性表述

在《论语》中,中庸思想是重中之重,而对于其表述也是不遗余力,在在都是。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将中庸思想的内容概括为两个关键性的表述:一是“不偏不倚”;一是“过犹不及”。

首先是“不偏不倚”。这是《论语》开门见山的思想阐述,也就是对于“中”的直接理解。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这里,孔子显然是从人的思想感情表露上说明,没有明显的表露倾向以及表露出来之后符合规则的行为叫做“中和”,这是天下万事万物生长及运行的根本。

其次是“过犹不及”。除了用“不偏不倚”来凸显中和的重要性之外,《论语》对于“中庸”思想的另一个根本表述是“过犹不及”。换句话说,在现实生活及思维态度上,过头了或者不及,都是不理想的甚至是危险的。譬如孔子在评述子张、子夏两位弟子时说“师也过,商业不及”,两人都做得不好,要么过了,要么还不够。

当然,《论语》中反映“中庸”思想的关键性概念还很多,但是“不偏不倚”与“过犹不及”是典范展现,而且两者有内在相通性。

二、《论语》中庸思想的丰富内涵

《论语》中庸思想来源于简单的生活启示,最后凝结为一种为人处世方法、道德人格修养,从而具有了丰富多样的哲理内涵。这主要表现在“仁”“礼”“孝悌”及“诚明”四个方面。

孔子对于“仁”是非常重视的,“仁”是中庸思想的第一要义。当然,在孔子及其《论语》中,“仁”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有实际具体的内容表现。譬如《论语·里仁》里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及门人看来,待人做事要善良、忠厚、宽容,这是“仁”的具体要求。

在“礼”的方面来说,孔子是很重视周公制礼,这是对优秀传统的甄别和继承,实际上也是一种礼仪规范的保留和认可。在《论语》中,关于“礼”的论述及内容占有较大篇幅。有时候,他是谈“宗庙之礼”;有时候,是谈“礼之用,和为贵”;有时候是通过对比,谈诸夏与“夷狄”之礼的有无。总之是强调“礼”对于人、文化、国家、社会的重要性。

第三,是对于“孝悌”的阐述。“百善孝为先”“孝敬是美德”“子孝父慈”这些俗语无疑都来源于孔子。更确切地说,是孔子在解释“中庸”思想时候又一个表现的出口点。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把孝提升到不作乱、仁义的高度上进行说明,这充分反映了孔子对于“孝悌”的重视。

最后,“诚”是《论语》中庸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庸思想的最核心范畴。有学者就认为“诚”是沟通天和人的重要桥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规范。《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根基上来说,“诚”是干任何事情的最初起点,如果一个人不“诚”,那么“仁”、“孝悌”“礼”等均可能是虚伪的应付。

三、《论语》中庸思想的当代影响

孔子《论语》的中庸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索产物,它的历史局限性当然也是存在的,比如说由此生发出来的愚忠思想、奴隶意识以及文化、思想上的保守性等。但是就整体意义上而言,孔子《论语》的中庸思想并没有过时,在新儒学思潮背景下,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社会治理乃至于国际关系的交流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是对于个人来说,诚实、真诚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在中国历史上,众多优秀的人物如尧、舜、禹、汤、武,包括文学上有个性的人物屈原、阮籍、嵇康、袁枚、李贽等,都是至诚之人,有的虽然不被俗人政权所理解与欢迎,被斥为异端,可是一个“赤子之心”确实宝贵至极。从现实生活来说,如果一个人不真诚,那么他的学习、工作都容易滑向欺骗、造假的路途。在当下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真诚对于人们非常的重要;而对于国家来说,也是需要极力倡导的一个正面价值观。

其次,是中庸思想对于人们之间的交际关系来说,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迪的。中庸思想叫人掌握适度与不偏激。当然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它不是折中主义,不是叫我们做“和事佬”,更不是唯唯诺诺、软弱无能。而是要体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以及平等待人、中正和平的心态。这样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心态才有助于良好的社会关系。

最后,是对于国家、社会,中庸思想也有价值。所谓“执中”而知权利的使用以及当代提出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资源和启发。又如“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建立关系并贡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观念。

总之,《论语》中的中庸思想经过现代转换,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等均具有有益的影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丁媛媛.孔子“中庸”思想的现代解读[J].社科纵横,2004(05).

[3]王雪贞.儒家思想的和谐观[J].西方社会科学,2008(03).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