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启英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是贸易经济专业的核心课,为学生将来从事外贸工作奠定基础。但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讨论了《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重构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优化考核方式等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能力。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是贸易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商品进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研究框架,讲授从交易磋商开始,到签订合同以及履行合同中的商品品名(Commodity)、品质(Quality)、数量(Quantity)、包装(Packing)、价格(Price)、运输(Shipment)、保险(Insurance)、货款结算(Payment)、商检和索赔(Inspection and claim)等一系列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由于該课程的实践性、专业性较强,是一门以“做”见长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与讲授上,要更加注重实际操作性,不仅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实务”的特征,还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际贸易脱节,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也没有系统性,无法有效转化成工作能力,所以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开展教学改革是课程本质的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实践性、专业性非常强,在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工作岗位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为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与讲授上,要更加注重实际操作性,不仅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实务”的特征,还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除了最大限度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外,还要与多家相关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指导实践。在课程考核上结合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力争使大多数学生在结束本课程的学习后就可上岗操作。由此可见,基于课程本质的要求,该课程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开展教学改革是外贸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为外贸从业人员,必须明白国际贸易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各种需要填写的单证,所以在教学中,要构建并完善以外贸流程为主线、突出实务(应用型知识)和实训(项目教学和模拟操作)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革,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开展讲练实训、模拟买卖双方的磋商等环节,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不够系统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贸易术语(Price term)、运输(Shipment)、保险(Insurance)、价格(Price)、支付(Payment)、检验(Inspection)、争议的预防和处理(Prevention and handling of disputes)、商务谈判(Business negotiation)、合同的订立(Conclusion of contract)、合同的履行(Performance of contract)、违约(Breach of contract)等内容,覆盖面多,如果按照一般教材的章节教学,知识点之间是孤立的,缺乏逻辑关系。对学生来说,虽然接受了大量的知识,并且信息量非常大,但是内容之间毫无逻辑可言,知识点呈“碎片化”,难以系统掌握,更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侧重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不足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虽然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该课程对实践和应用的要求非常高,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不仅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能进行简单商务函电的撰写,会缮制和审核外贸合同,并且能从事外贸相关的基本工作。但是目前高校中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侧重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不足,且很多授课教师没有相关外贸工作经验,故授课中只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缺乏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案例和内容,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和外贸岗位职业适应能力。
(三)教学形式单一,课堂乏味枯燥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大部分老师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采用“PPT+板书”的教学形式,课后布置一些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也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比较乏味枯燥,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互动,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的课程资源的丰富度不够,在线课程的开发不足,没有建成特色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师习惯了线下授课,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不熟练,也不能利用相关平台建设资源库,导致学生学习的资源非常有限,进而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考核方式单一,能力测试不足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考试,以笔试考试方式为主,题型一般有单选、多选、简答、计算、案例分析、外贸合同条款翻译等,客观题以记忆为主,主观题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但是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对实际运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考核不足,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
(一)重构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系统、更有逻辑性的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必须重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系统化。根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这条“主线”,将课程内容构建为“交易前的准备工作-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四大模块,再将贸易术语(Price term)、运输(Shipment)、保险(Insurance)、价格(Price)、支付(Payment)、检验(Inspection)、争议的预防和处理(Prevention and handling of disputes)、商务谈判(Business negotiation)、合同的订立(Conclusion of contract)、合同的履行(Performance of contract)、违约(Breach of contract)等内容分配到各教学模块中,按照“主线”加“模块”的设计,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具体安排如表1。
(二)重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要重视实践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具体措施如下:(1)加入模拟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课时结束后,建议加入2-4周左右的模拟实践教学,可以结合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进行实践,学生可扮演工厂、出口商、进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五种角色,通过软件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外贸流程和对外贸易中各项具体工作,掌握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通过组建企业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合作团队,共同研讨制定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尽可能将各教学环节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推进外贸人才培养。(3)鼓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参与等方式了解外贸行业及外贸企业的要求,培养并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全国外经贸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为了提升《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1)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①利用“蓝墨云”等教学平台,提前将PPT、教学视频、习题等资源进行上传,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提前进行学习,让学生带着较好的知识基础走进课堂,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②线下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同学们把线上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与灵活运用,实现更高级的教学目标,如各类外贸单据的缮制。③及时对线上和线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相关测试,将测试的结果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2)多元化教学方法相结合。①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中条款众多,所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理解难度较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外贸实际业务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条款,也能更好地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理解进出口商的权利和义务。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企业和教师本人所经历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将案例分析作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②情景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非常适合情景教学,交易磋商,进出口合同履行中的装运、保险、结算、报关报检等内容,都可以让同学们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用角色演示的方式来达成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用。
(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集合所有的课程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是《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进行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具体工作如下:(1)收集整理资源素材。收集与该课程相关的课件、教案、案例、教学视频、习题等教学资源,并进行分类整理。(2)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利用蓝墨云等教学平台,将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上传,开放所有权限,实现资源共享。(3)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资源必须应用于教学中,不断进行完善,授课教师要用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广大同学去相关平台进行学习,在教学应用中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提升教学质量。
(五)优化考核方式,多方位评价学习效果
大部分高校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笔试闭卷方式进行,试卷考试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书上比较死板的知识点,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而且这种考核方式很难监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必须优化考核方式。(1)注重学生过程性考核,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性的全程跟踪,配合蓝墨云班课等教学软件,对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过程测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将原来成绩完全由卷面成绩决定的方式,改为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实验成绩”三部分组成,考核由结果性考核转变成过程性考核,考核环节细分,考核过程细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是贸易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外贸工作奠定基础,但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课程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必须进行课程改革。通过重构教学模块和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劲松,牛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24):34-36.
[2] 王述芬,韩东,刘宁,杜茂宝.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改革[J].科教之窗,2019(11):136-137.
[3] 宋丽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商贸教育,2020(25):124-125.
[4] 刘金发,张枫林.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12):74-75.
[5] 丛文君,李克会.基于工作流程模拟的教学改革探讨——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对外经贸,2020(07):122-124.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20年度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