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帝功
摘要: 在小学各个不同学段,《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语言都有不同的要求: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想不会说、不敢说,更不愿说。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着明显的距离。
数学语言是指对数学概念、运算定律和解题思路、推导过程等的表述,它具有准确、抽象、简洁及符号化等特点。而基于当下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研究分析,还存在这样几种现象:①数学课堂仍然存在“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和“只求会做,不必口述”的现象;②教师不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规范、不准确、不严密,进而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③学生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影响。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教师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等的叙述要准确,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对概念的本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理解透彻。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严谨,除了要求准确之外,还应做到规范;语言简洁,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的话不冗长,抓住重点,简明扼要;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较短的时间传递更多的信息。
二、让学生在口头表述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全体学生的数学语言都能得到训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学生小结”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 “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1.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同桌间互相交流,既能使学生掌握思路,又能舉一反三,灵活运用。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也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当学习中有疑问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再派一名代表交流。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又有听别人说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而更加主动地思考,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中,进而也增加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3.全班评价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评价,为学生再次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使信息渠道拓宽,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完善,思维得到启发。
4.学生小结
课堂小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要点。小学生表达能力有限,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还能实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三、在学科的不同内容中,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表达是否精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侧重点选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环节,还应认识到不同课型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
1.概念课教学要注重让学生说出本质
概念课教学中,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定义或性质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概念的关键词,同时,能对相近概念,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计算课教学要注重让学生说出算理
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说算理和运算顺序,还应鼓励学生优化解题方法,并说出优化理由。如果出现错误,则及时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3.解决问题教学要注重让学生说出思路
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地分析推理,通过叙述解题思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训练。
4.图形与几何教学要注重让学生说出其特征
图形与几何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说出其特征,同时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知识的获取与数学语言发展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空间的探索欲望,发展其说的能力。
四、在学生“编写”中,强化数学语言
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还应培养其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编应用题、写数学日记等方式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自己编应用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而写数学日记,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所以学生在编写过程中需要教师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写到会写,再到愿意写,从文字稚嫩,逐步过渡到准确、规范地数学语言。
总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动手“说”数学的能力;基于自己动手操作的数形结合,让学生“画数学”;深度挖掘教材,让学生基于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围绕主题进行“写数学”。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开展,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其参与意识和创新得以增强,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实现数学表达能力及数学素养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曹培英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