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政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教学所制定的新型标准和要求,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多的注重于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提升。所以,在新发展阶段中学教育过程当中,德育工作也被放在教学当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也就需要中学教师能够采用更加合适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去开展中学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中学;德育工作;创新思考
引言:
在教育教学的充分普及和发展的今天,在进行知识教育的过程当中,德育工作也是学校工作当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这一部分也是极其复杂的一项工作。所以,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开展的方法以及开展的力度都关系到学校以后的发展,也更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是否能够健康的成长。针对于这一问题,也是中学在进行德育工作当中所遇到的重要问题,就需要广大中学教师能够重新审视德育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能够创新策略,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在学校当中的开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创新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课本当中的知识,更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教师就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工作,更要及时的跟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德育教育和书本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俗话说得好,学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要如何做人,所以在这一程度上来说,就需要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德育工作,并且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当中一样能够及时的更新自身的观念,充分的尊重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也要能够做到理论的创新,使学生能够更简单的去理解相关的德育工作,也要能够做到和学生平等的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德育环境当中达到自身更好的发展。
例如,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转变自身的观念,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更加重视德育的实效,也要充分的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说教,更多的應该拥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此同时,工作更强调的也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能够达到自身更好的提升。
二、拓展德育渠道,开展渠道创新
在对德育工作进行创新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积极的注重拓展德育的渠道。在德育渠道方面进行创新。因为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教师只是使用一些说教的方式,或者是口头教导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但是这样的方式往往对学生起到的作用不大。并且这样的方式的时效性也比较差,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更新自身的育模式,在德育开展的过程当中,能够积极的创新德语渠道,什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当中接受德育工作。与此同时,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对渠道的选择过程当中,就需要教师能够经过一定程度的筛选,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失去了能够在这样的教育过程当中达到自身综合素养和道德观念方面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来为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以观看视频或者是开展德育工作会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德育工作的别样风采。与此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于接受德育教育的兴趣,因为这样的方式减少了传统说教的枯燥乏味,也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去接受相关的教育,通过一个小视频或者是一个动画来从中学到一些道理,这样的方式相比于传统的说教来说,是事半功倍的,并且这样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这一渠道上进行德育工作的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三、增加实践活动,进行途径创新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对于事情的对错,也有了自己的判断,所以,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教师也不能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式来进行教学,更要进行一些途径上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途径下达到自身的充分提升,也使学生对于工作的开展有着自身的了解。所以在这一阶段就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增加一些和德育工作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当中对德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一些新的理解,并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更能够加深他们对相关德育教育的影响,从而能够达到资深更好的提升,也能够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家长开展一些相关的社会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社会活动实践当中感受到真正的人间烟火气,并且也可以从实践当中所发生的事情当中受到一些教育,在这种模式当中去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就能够给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是学生生能够对此印象深刻,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德育工作。
结束语:
对于中学阶段的对于工作来说,就需要教师能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也能够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来开展相关的德育工作,使校园当中的德育工作能够更加的细致和深入,从而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在德育学习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杰,李俊,欧权.新发展阶段中学德育工作创新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3):33-34.
[2]莫代岭.关于中学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林区教学,2008(0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