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创新策略探析

2022-06-26 20:45程艳娜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采访广播电视台记者

摘要: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开放、互动、共享的优势,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传真、图像等高品质传输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广播电视记者必须主动求变,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培养互联网思维,创新采访形式,让采访形式更加贴合采访内容,从而适应新的传播规律,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在面对不同情况、不同人物时,记者需要采取不同的采访形式,以达到获取素材信息的目的,从而完成节目制作要求。文章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进行研究,在明确基本采访形式的基础上,力求找到行之有效的创新办法。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179-03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

(一)创新动力不足

广播电视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运营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受到了新媒体的全面冲击,原有的格局被打破,更多的内容生产转移到线上进行。这对于生产模式相对固化的广播电视而言,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经过一定时间进行转型升级调整。在这种市场环境中,创新的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然而,广播电视行业存在着普遍的跟风和抄袭现象,比如某个广播电视节目爆红之后,会相继出现一系列类似节目,采取同样的套路和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分得一杯羹,但是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质化、单一化的节目必然会导致广播电视的吸引力下降,难以在新时代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除了创新理念上的落后,广播电视也存在着技术上的缺陷和不足。移动互联网时代,节目的生产、传播需要在技术上突破时间和空間的限制,必须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及时解决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1]。

(二)采编水平有限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采编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工作人员具有采编一体化的综合素质,必须打破思维定式,重新适应发展需求。然而,许多优秀的传媒人才热衷于从事自媒体行业,打造个人IP,这样能够更快地实现利益最大化。相比之下,现有的广播电视采编人员水平不高,很难保证最终的节目传播效果。广播电视采编人员不仅要服务电视媒体用户,而且要为新媒体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节目内容。比如同样一个新闻事件,电视新闻更需要深入解读和分析,采编人员要搜集、整理、挖掘大量的资料;而移动平台用户更喜欢具有吸引力和爆炸性的内容,需要从不同层面加强节目的表现力。这些都需要从业人员拥有更加全面的专业技能,具备跨媒体报道的能力,掌握不同媒体平台的节目制作和传播需求。

(三)互动频率不高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大大降低了观众参与互动的成本,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许多信息都是通过受众间的多次传递实现现象级传播,这为各种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广播电视节目播放过程中,虽然也设置了一些互动交流方式,如热线电话、发送短信、电子邮箱、扫码互动等,但是在时效性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及时分享观点。而且广播电视的审核更加严格,通常将节目播出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一些互动留言会被屏蔽,或者对观众关注的问题难以作出及时回应。长此以往,会逐渐消磨观众的参与热情,互动板块成为摆设。相比之下,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互动内容的时效性更强,宽容度更高,这样可以在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探讨[2]。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创新策略

(一)掌握受众心理和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传媒行业产生巨大变化,改变了传统的角色定位,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人们在移动网络中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记者采访形式的变化需要适应节目生产和传播要求,而这些要求又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所以,加强采访形式的创新,首先要明确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研究出更符合新时代传播规律的采访形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体现出随意性、交互性、交融性的特点,人们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可以初步判断节目价值,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切换。所以,如果记者采访的形式不被大众所接受,那么就不会吸引观众,自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交流互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促进了跨越时空的交流互动,激发了人们的参与和表达欲望。另外,这种互动性不断向外扩张,通过移动互联网编织成庞大的、无形的社交网络,每个人的认知都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努力构建与观众的互动关系,通过形式上的调整创造更多的平等参与机会[3]。

通过对这些观看习惯和特点进行分析,能够挖掘出观众的内心需求。提供信息依然是首要需求,人们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了解外部世界,提高认知水平。如果报道内容激不起观看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转换采访形式都留不住观众。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信息的时效性需求也越来越高,甚至逐步向实时性、即时性转变,这也是体现广播电视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不应为了创新采访形式而牺牲传播速度。

真善美是人类固有的一种价值追求,在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时,自然也会存在这方面的需求。求真可以探索真相,求善可以获得感动和希望,求美可以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同时,求近心理同样不可忽视,不管是地域上的接近,还是心理上的接近,都会让观众感到亲切可信。另外,求新、求变能够激发观众欲望,可以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引发广泛的探讨和传播。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需要全面关注受众需求,这种兼顾外形和内核的创新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二)积极运用新媒体工具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衍生出许多新媒体工具。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充分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构建完善的网络媒体发布平台,以适应新时代的信息传播要求。打造全能的背包记者,打破原有的采编模式,能够担当记者、摄影、摄像、编辑等多种角色,熟悉各种媒介采编设备和编辑软件,能够快速进行文字编辑、图表编辑、音频编辑、视频编辑,在采集到相关素材后,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后进行传输,满足即时传播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照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录音笔已经成为一个全能型记者的标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采访活动,及时捕捉第一手资料。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无论是从广播电视台内部系统,还是通过网站、微信、QQ等渠道,均可以实现实时传输和发布。在新媒体工具的配合下,背包记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凸显出的价值越来越高,可以灵活运用多种采访形式,这样能够有效减少沟通成本,提高传播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从而提高运营效益,尤其是在突发新闻、特稿、调查性报道等报道类别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移动互联网时代,背包记者是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发展的重要模型和方向。当然,团队作战也至关重要,建立一支全媒体采编队伍,融合多种媒体渠道,让各有所长的记者组合成强大的团队,通过配合可以更好地完成采访工作[4]。

(三)采访形式与内容结合

传统的采访形式主要包括直面采访、视觉采访、书面采访、体验式采访、隐形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等。

直面采访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以口头提问的方式,向采访者了解相关情况,获取新闻素材。这是最基本的采访形式,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应用最多。

视觉采访就是用眼睛采访,实质上是通过观察的方式获取新闻素材,所以也被称为现场观察。最重要的是获取非语言行为的资料,能够辅助语言或者代替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情感,从而使新闻充分视觉化。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采用书面提问的方式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比如采访对象没有合适时间、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无法接近采访对象等。运用书面采访的形式,可以在同一时间内采访多个对象。

体验式采访是记者在亲身体验中进行采访,通过实践互动可以更快地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此举还能更好地理解采访对象,深入了解事实本身。

隐性采访主要包括暗访、私访、偷拍等方式,是在不暴露记者身份和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与显性采访相比,记者的参与程度高,能够了解的事实比较周详,但是需要遵守隐性采访的原则,确保动机良好,避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电话采访是通过电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事實情况,获取新闻线索。电话采访又被称之为快餐式采访。

网络采访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采访形式,可以运用电子邮件、QQ、MSN、微博、微信等多个渠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而且成本更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访记录可以自动保存,能够同时与多个采访对象进行交流。

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不能脱离采访内容。通常情况下,形式的变化调整要为内容而服务,必须根据采访内容的内涵特点灵活调整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前需要积极策划,提前构思采访过程,选择合适的采访形式,制定最佳的采访方案。通过网络收集相关信息和背景资料,尽可能保证报道的全面、深度、准确。记者采访形式的确定需要配合编辑和后期工作,能够满足语言文字、画面剪辑、声音编辑等方面的要求,能够增加采访内容的有效信息含量,为加工处理提供充足的素材。

为了满足观众对真的需求,应该尽可能在现场进行采访,选择有现场感和代表性的画面,减少无效画面,这样更加具有说服力,避免后期再去补录画面或者使用其他画面代替,难以发挥视频播出的优势。同样,选择具有说服力的现场声,保持声音与画面的一致性,这种配合报道效果能够带来强烈的真实感,直接将现场氛围和情绪传递给观众,可以更好地保证信息传递质量,维护信息输出与接收的平衡[5]。

(四)着力培养互联网思维

移动互联网是在现有互联网体系下的延伸,将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在这种环境中,广播电视记者采访模式的创新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思维,贴合现代网民的思维模式和习惯爱好。这样才能追得了热点,赶得上潮流,形成具有独特思考和风格的采访形式。现代年轻人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力军,创造了丰富的网络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广播电视记者应该全面了解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能够认识到技术进步推动网络语境更迭,学会熟练使用各种网络平台,并且了解不同平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调整。

同时,要深刻洞察社会生态,善于抓住社会热点,能够通过采访形式的变化改变以往严肃、生硬的采访模式,拉近与吃瓜群众之间的距离,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如何培养互联网思维,这需要记者融入各新媒体平台中,积极参与话题,并且加强与网友的互动交流,从他们的想法中获得灵感,找到行之有效的创新办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盲目追随网络文化,而是要在强调网感的同时,能够不哗众取宠,不为了过度追捧流量而低端媚俗,这样可能会引起采访对象反感,不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提高记者的综合素质

移动互联网时代,记者可采用的采访手段越来越丰富,大大增加了采访的便利性,但是也同样增添了争议和风险。例如,在暗访过程中,可能会侵害隐私,造成非法披露、非法侵扰、歪曲表达。而且许多职业素养不高的记者通过假扮、隐瞒、掩盖等多种方式,制造冲突效应,把自己凌驾于社会准则和道德底线之上,在揭露社会不良行为的同时,也造成了记者社会角色的错位和传媒社会功能的丧失。所以,记者要准确把握隐性采访的边界,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角色扮演和介入程度,避免在采访的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

在遵纪守法、把握尺度的基础上,需要调整记者的角色定位,加快角色转换,认清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价值的内涵变化,遵守新闻报道基本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做好前期策划工作,吃透主旨、想透主题,验证采访形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充分掌握多种采访技巧。在面对困难和阻碍时,及时调整策略,改变方式方法,推动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注意采访艺术的提升,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主流宣传地位,能够从采访过程中发现真善美,更加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让采访形式不仅是表面上的改变,还蕴含着深层次的意义[6]。

三、结语

文章首先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然后从受众需求、技术应用、贴合内容、培养思维、提高素质等角度出发,研究了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现实意义,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发展特点,在现有采访形式的基础上,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更好地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服务,从而提高记者采访的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明剑.新时期广播新闻记者采写形式的创新研究[J].采写编,2019(1):63-65.

[2] 李建军.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探讨[J].采写编,2019(5):85-86.

[3] 赵麒,邵俊鹏.新形势下如何创新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形式[J].采写编,2017(3):106.

[4] 王莹.浅议移动互联网时代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写工作[J].西部广播电视,2018(6):154-155.

[5] 张德成.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3(34):75.

[6] 李松.新媒体时代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提升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3(36):182.

作者简介?程艳娜,本科,记者,研究方向: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采访广播电视台记者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非编制作系统网络探究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