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碧
摘要:区角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创新和探索、与同伴互相交流的活动,是个别教育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区角活动是以愉快和满足为目的的,可以锻炼幼儿以独特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首先要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还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进行大胆创作。幼儿在与同伴互相交往、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了主动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幼儿园有效开展区角活动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探索
引言
在區角游戏活动中,幼儿既是区角游戏的设计者,又是区角游戏的真正实施者。幼儿一般可以根据个人的想法自主选择游戏,用自己的方式展现游戏内容。这意味着幼儿在区角游戏活动中能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获得自主性发展。幼儿教师若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区角游戏活动的有效性,则可全面考虑会影响到区角游戏活动实施效果的因素,针对性地优化区角游戏活动的实施策略。
1、教师给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区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内容在设计上应该以幼儿的需要为中心,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在幼儿园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区角活动内容要各具特色,要以发展幼儿的多方面个性为条件。活动形式要有发展性、多样性、艺术性、教育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幼儿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区角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制造机会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加各个区角的活动,使幼儿将自己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逐步融入活动中,与同伴互助交流中共同学习和探索,共同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喜好。针对幼儿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使幼儿能喜欢上区角活动,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比较强,他们每天会有许多奇特的想法。教师要重视对幼儿好奇心的保护,不能打击或无视幼儿的积极性。针对幼儿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引导,让幼儿的思维能力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幼儿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秋天来的时候,院子里堆满了落叶,幼儿捡了很多五颜六色的叶子,希望教师能给他们制作一幅精美的树叶画。幼儿都很兴奋,一个个举着自己的“战利品”,争先恐后地向教师推荐:“老师,老师看我这片叶子可以做大公鸡吗?”“老师,我想用叶子做蜗牛”“老师,我的叶子最大可以做大螃蟹”。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树叶做一个“动物园”为主题的区角活动,组织幼儿拿出自己平时用的工具:胶棒、剪纸刀、白纸等,然后为他们找来有关动物的图片,给幼儿讲解每一种小动物不同的特点,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样子将手里的叶子制作出各种小动物的形状,幼儿认真做手工,有的幼儿迫不及待地把作品展示给大家,有毛毛虫、小乌龟、还有小鱼,在所有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贴到区角活动中的展示台上。区角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手脑协调性,还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1]。
2、融入创作元素,增强幼儿的创作乐趣
幼儿教师要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则可在开展区角游戏活动时适当融入创作元素,让幼儿受到启发,主动参与到创造性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创作的乐趣。为此,教师应在投放游戏活动材料时就充分考虑材料的启发性,要让幼儿看到这些材料时就产生一定的创作欲望,使其主动设计创造性的区角游戏,并主动参与进来。
3、注重合理的监察和管理
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时因为年龄还很小,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在设置幼儿园区角游戏时,还需要为教师设计合理的监管区角,一方面可以领导幼儿更好地进行游戏,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保证幼儿的安全,也可以让教师观察到幼儿的状况,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幼儿,因材施教。例如,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多积累教学的经验,在实际游戏活动当中更好地应对幼儿出现的各种状况。教师可以通过多观察幼儿的行为,多阅读当代幼儿的心理变化知识,关注幼儿的身心情况,更好地进行指导,掌握不同阶段幼儿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管理。其次,在面对不同的幼儿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强行要求幼儿都一样。每个幼儿的成长环境不同,教师应合理管理幼儿。过于严格的管理,可能会引起幼儿的反感,反而会导致教学效率低。在了解幼儿情况之后,再对幼儿进行指导,以提高指导的有效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
结束语
总之,区角活动是让幼儿在科学的环境中自主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游戏、游戏的材料和参加活动的伙伴,培养幼儿发展能力的一个综合训练。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有目的性地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环境,投放安全活动材料,让活动得到有效实施,为避免区角成为摆设,教师要加强活动的管理措施,真正实现区角活动开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南碧霞.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有效开展分析[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94.
[2]尹东红.幼儿园区角活动的作用及开展策略[J].甘肃教育,2017(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