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陨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与价值传承研究

2022-06-26 04:47束秀芳梁梦琴
关键词:集体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

束秀芳 梁梦琴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新媒体野蛮生长的态势下,以芜湖铁画为代表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时代遗忘,被快消浪潮裹挟前行,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凝聚民族精神,是时代之义。以“集体记忆”为理论基石,探究如何去纪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激發大众保护意识,促进非遗再生发展,保护人类精神家园。

关键词:集体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122;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2)02-0054-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时代主流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了年代的洗礼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文化的出新。1925 年,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开创性地使用了“集体记忆”这一概念,用来指代每一个“具有一定时空边界的群体”所拥有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共同构成了中华璀璨文明。芜湖铁画最早由芜湖民间铁匠汤鹏在康熙年间制作,以锤为笔,以铁为墨,锻铁为画,风格独特、气韵生动,是我国一项具有极高文化艺术价值的“非遗”。在新媒体野蛮生长的社会环境下,以芜湖铁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技术赋权下的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应是推进而非阻滞。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对于非遗现状的剖析,以及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追溯情感,实现非遗新发展,是中华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从集体记忆视角出发,探寻新时代对非遗文化的情感重构路径。

二、记忆的消散:芜湖铁画的发展现状分析

芜湖铁画是一种民间的自发审美运动,因锻打技艺之精湛、与国画碰撞结合的巧妙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它以低碳钢做原料,在制作过程中遵循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则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经出稿、锻打、焊接、锉、凿、除锈、着漆、上框等工序制成,既有国画之神韵又具雕塑之立体美,还能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清初出现于芜湖,汤鹏和萧云从成为推动铁画发展的关键人物,芜湖铁画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于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对芜湖铁画的保护与传承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升中华魅力的必要因素,是全体中华人民的记忆所在。

随着AI、5G等新媒介技术的冲击,受众注意力被分散在各社交平台,人与人之间的区隔现象严重,大众对“附近”的冷漠成为现实,相较于传统语言文本,以非语言文本为代表的图像与视频叙事成为媒介文本传达的主要逻辑,进入信息传达系统中,新奇、流行逐渐取代传统。在注意力祛魅时代,坚守传统则是稀缺的专有名词。和传统媒体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浪潮中逐渐后退,一方面,由于现实生存状况,受众流失,知名度下降,行业生存困难。和众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芜湖铁画存在市场混乱、偷工减料、转型困难、人员流失、传承断流等问题,文化多样性被磨灭,市场发展困难。

构成集体记忆的三个关键要素:记忆语境、记忆之所和记忆实践。经过调研,从记忆语境方面来说,芜湖铁画在芜湖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很多本土居民并不知道芜湖铁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铁画的认识不够全面,作为铁画发源地,铁画并未得到本土化发展与传承,传播广度非常局限。从记忆之所方面来看,芜湖铁画售卖及参观场所多聚集在小九华商业街及镜湖旁,其他地方较少有售卖及收藏芜湖铁画,空间

场所没有从点扩散到面,传播空间、记忆范围非常有限。从记忆实践来看,芜湖缺乏围绕铁画开展的展览及宣传活动,包括在一些社区活动中都很少能看到普及铁画知识的活动,受限于传播实践,芜湖铁画知名度提升空间小,不利于长期发展。

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扎根生长,并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兼容,非遗的生长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受众的流失带来非遗传承人的流失,行业传承受阻,部分少数民族的精神、物质生活也受到影响。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之一,非遗传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组织的进步给非遗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角度。在以“文化多样性”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改变发展形势,才能符合大众审美,在继承内核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推出符合大众审美的新形式。

三、记忆之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困境探究

(一)思想守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系统认识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提高大众保护意识的前提是需要使大众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思想认识到位,才会促进大众有意识的保护行动的发起。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无法触及下沉地区,未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风尚,这种思想意识依旧局限在狭小范围的圈层内,对非遗保护的记忆断裂、文化断流现象严重。

通过对芜湖铁画传承人以及售卖和收藏铁画馆主的访谈发现,谈论对芜湖铁画的认识时,许多铁画传承人对于铁画后续发展问题阐述模糊,没有清晰定位及重新规划。

访谈案例:

传承人A表示:“还是会局限于以前所知道的铁画知识内容,也知道发展现状不是很好,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去改进现状,还是没有跨出那一步,这是一门祖辈留下来的手艺,也不好轻易更改。”在谈论对于芜湖铁画的长远发展问题时,传承人A也没有把这个非遗和整个国家环境联系起来。

铁画师傅B说:“现在大家都玩手机,刷抖音,刷视频了,对于像我们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关注越来越少了,早些年还有外地游客专门来芜湖看我们这个铁画,说是慕名而来,但是近几年访客越来越少了,我们的铁画主要在小九华商业街以及镜湖公园那里,虽地处市中心,但是游客依旧很少。”

除铁画传承人及零售商的认识之外,当地居民对于铁画的认识及保护与传承也是非遗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估因素。从芜湖铁画在芜湖的发展状况来看,芜湖本地居民对于铁画的认知局限在“是什么”的层面上,对于铁画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了解较少。

访谈案例:

市民S说道:“我知道铁画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但并不是特别了解铁画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说它的当下发展啊,有什么新的形式啊,如果不去现场看,是不会了解到相关情况的,因为平时见到的机会很少。并且对于它的传承价值及其作为非遗的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也了解颇少。”

市民M说:“你要是问我哪里可以看到铁画我可以告诉你,像小九华商业街,古玩城那里比较多,其他地方很少能看见铁画。但是你要是问我可了解铁画,那确实是不了解,像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一个是很少能见到铁画,另一个是除非自己感兴趣,才会去了解它。”

从访谈中得知,芜湖本地市民缺乏对铁画深层次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仅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面,从认识层面来说这已成为芜湖铁画发展传播的一大阻力。

(二)缺乏创新,未形成保护氛围导致传承断流

无论是芜湖铁画,还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局限在狭小的圈层里,包括传承人、理论研究者及政府部门,其他则对非遗关注较少,且缺乏资金支持。创新止步于前,后随着短视频及其他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消解了受众的注意力。短视频的“快”比非遗的“慢”更能吸引受众的目光。非遗职业人的流失,群体认同感的下降以及个人的生存危机使得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趋向小众化和分众化。

媒介记忆实践是构成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对于芜湖铁画的记忆书写是促进大众对非遗认知的重要途径。媒介对于非遗保护路径、非遗精神价值及民族价值的报道放映较少,大众可接触到的非遗形式受固于以往的传统形象,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记忆之所的淡化阻碍了创新形式的萌芽。

对于芜湖铁画未来有什么创新发展方向时,铁画传承人C表示:“一方面因为疫情,另一方面铁画一直在没落,导致近几年的游客数量非常少,并且本地人关注的也少。铁画销售额不断下滑,盈利薄弱,但也并未想从另一些角度去传承它,创新它的一些形式主要还是缺乏动力,没有人带头,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这样过一天是一天,把我们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可见铁画传承人对于芜湖铁画的认识还是局限在传统层面,并没有结合时代发展情况上升到国家精神层面,对于铁画未来的规划及发展认识非常模糊,甚至對于“非遗”这一大的框架认识也不是很清晰,对芜湖铁画的精神价值及社会价值了解较少。

除此之外,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我国共公布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3068人,在这3068人中有超过50%的传承人已达70岁,在超过50%的年岁已高的传承人中也有上百个传承人己相继去世了。人是非遗传播的主体,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主力军。通过走访发现芜湖铁画的传承人许多已到花甲之年,考虑到未来行业发展及当下种种状况,这些传承人的手艺并未传授给下一代或者传承给其他人。同时,社会也缺乏真正想要了解和传承芜湖铁画的“有心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芜湖铁画的发展逐渐没落,最后造成传承断流的现象出现,芜湖铁画的未来发展及创新保护令人担忧。

(三)传播手段滞后,范围受限,知名度局限

记忆媒介的技术特征会影响和形塑集体记忆的特征,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技术的发展是促进媒介产业变革的催化剂。媒介传播手段、传播技术在发生巨变,数字记忆已成为刻画集体记忆的新研究方向。就非遗目前的传播情况来看,非遗的传播手段并未得到大幅改进。受固于传承人思想认识模糊、创新不足、行业动力缺失等困境,非遗传播还是主要靠圈内传播,存在“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进不来”这样的困境,很难将一个“外行领进内行”形成了一个“非遗围城”。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融合冲击,芜湖铁画面临的传播困境也是众多非遗的传播现状,非遗传承的主体核心创伤严重。

除非遗自身传承条件外,外部宣传环境对于非遗的传承也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社会的认知度、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媒介宣传强度等。由于非遗的特殊性质,政府部门对非遗的认识程度对于传播手段的选择具有深远影响。由于普通民众对非遗的思想认识欠缺,政府开展的宣传活动对启迪普通民众思想具有重要氛围影响,政府开展的诸如展览活动、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能够较好地普及非遗知识,触达下沉地区。从目前传播现状来看,政府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局限在一定的文化圈层内,只有少部分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才可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民众和农村地区的民众大多数仍不了解非遗,更不用提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圈层和文化的限制导致非遗的知名度无法打开,而恰恰相悖的是,有很多的非遗文化是出自农村地区,形成了一个闭环式的逻辑怪圈。芜湖铁画的发展也是如此,铁画的知名度局限在芜湖市区,包括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当下沉到县城、乡镇时,知名度急剧下滑,究其根本,传播的局限性影响了铁画知名度的提升。

四、记忆重塑:芜湖铁画的发展路径探索

(一)乘互联网“东风”,造铁画传播新旗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始终是人。互联网的野蛮式生长将大众的注意力从线下吸引到线上,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社交平台迅速获取大众注意力,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发表言论意见和生活娱乐的主要空间。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承载着采集、编辑、记录和传达社会信息的重要作用,是大众获取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来源。非遗文化的传播应打破圈层壁垒,实现从高雅殿堂到大众文化的转变。芜湖铁画的传播需要政府部门重视起来,政府传播起到引领统筹的作用。芜湖市可借力芜湖市委宣传部,与当地知名媒体公司合作,打造芜湖铁画的官方一系列媒体账号,形成以“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搭建的新媒体矩阵,将芜湖铁画的历史、来源、现状通过社交媒体窗口进行宣发,有效提高其知名度,加强社会与铁画的交流和互动。借助“直播+”生态,在各社交平台上进行直播,带给受众更直观和生动的体验,加强铁画的可视化,让受众有更多认识铁画、了解铁画的机会,实地展现铁画风貌,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前往观赏,让更多民众成为芜湖铁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二)实现跨越式创新,提升内核竞争力

集体记忆的书写要靠客观因素的推动,记忆内容要推陈出新,不断孕育新生事物。芜湖铁画的发展不仅需要共时的丰富性,也需要历时的延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体与他人视角对社会现存资源的审视,其精髓是文化,特征是非物质,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精气神,固守于传统形式,只会与时代潮流相背而行。传统铁画的制作过程枯燥,刻画意象单一,多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在大众审美品位和对产品功能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铁画艺术如果仅仅以画的一维形式呈现,那么其艺术形象、色彩表达和功能作用都过于单一,导致在当下快节奏时代,很难抓住受众,易造成受众注意力的流失。

芜湖铁画需满足当代大众群体的人文和审美需求,从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入手,通过调整造型、形态和功能,打破装饰画的局限,走出画框,实现造型立体化、多维化、功能实用化的转变。可搭建数字化平台,与国内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联动,与其他非遗进行联名,推出铁画延伸产品,如故宫博物馆,打造精致名片,给非遗文化及非遗传承人更多的发展空间。比如《功夫熊猫》《哪吒之魔童降世》《花木兰》等一些电影都是将国内优秀非遗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实现自身内核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讲好了中国故事,具有深远意义。

芜湖非遗联合会可与芜湖市博物馆、铁画馆等一些具有承载记忆的场所合作,建立铁画展示柜,向大众传达非遗知识,介绍非遗精神。除此之外,高校是培育人才、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非遗文化也应走进高校,一方面扩大知名度,另一方面吸引更多高知人才去了解、传承与保护铁画。可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铁画选修课程,共建芜湖铁画实训基地,让学生实地考察,感受铁画的魅力,培养优秀的传承后备人才队伍。

(三)延续情感传播,打造品牌系列化

信息速食时代,受众注意力泛化,非遗文化往往被大众所忽略,许多非遗文化规模较小、知名度低,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无法吸引受众,扩大群体认可度。如克里斯多夫·布克所说,故事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有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称之为故事的心理意象上,追随故事是人们日常生存最重要的特征,故事也是品牌的精髓所在。品牌系列化首先要提升铁画的质量和服务。在做到创新的同时,兼具审美性和艺术性,和其他知名IP合作,打造出铁画品牌,像故宫博物院和美妆、餐饮、银行、文创等诸多知名品牌联合推出相关产品,借品牌搭车,形成品牌效应,较好地传播了故宫博物院形象,形成了一个新兴却又“陈旧”的品牌。铁画也可借鉴芜湖人的情怀,挖掘芜湖的一些鲜明特色,将这种特色以情感融合传播,唤起芜湖人深处的情感记忆。

在营销策略方面,芜湖铁画可以从芜湖本土企业入手,诸如三只松鼠、溜溜梅、奇瑞汽車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与其深入合作,推出联名款零食、日用品等,丰富其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宽呈现方式和创作主题,同时不能拘泥于盈利目的,要注重公共性艺术品的产出,可与芜湖交通集团、市政管理局等公共性部门合作,推出印有铁画的公交卡,在公交站台张贴芜湖铁画的海报等。在传播环境的渲染下,激发大众的共情心理。在前期知名度打开后,回笼资金,在中期扩大宣传,走出芜湖,寻求与外地品牌的深度合作,在此过程中实现芜湖铁画的产品化、个性化、市场化、恒定性与活态化需求,并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产业策略,发挥地域优势,以使优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实现芜湖铁画的重生。

品牌意识的增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续内涵、发展新形式的重要手段,新时代背景下受众对于社会进程要求更多,铁画品牌的树立不仅对于芜湖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精神面貌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树立城市标杆、会聚人文精神,提升铁画知名度和美誉度,帮助大众了解非遗知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五、结语

数字时代对集体记忆的书写方式已转为媒介对记忆的书写,从个体参与媒介记忆建构的角度看,记忆范畴的增加和记忆内容的丰富是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主要优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一直在延续,媒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建构助推其实现新生长。在新社会语境下,“非遗+多业态”模式是非遗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非遗文化自身的破土重生,而且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非遗保护氛围。如此,非遗传播才能认清社会结构,插上现代文明的翅膀,在亘古而久远的文化传统中扎根生长。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0.

[2]李红涛,黄顺铭.一个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南京大屠杀纪念与数字记忆的个案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1):5-26+126.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EB/OL].[2022-02-20]. http://www.ihchina.cn/representa-tive#target1.

[4]王来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传承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9.

[5]陈振华.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J].国际新闻界,2016(4):109-126.

[6]艾沃.发展叙事理论:生活史与个人表征[M].屠莉娅,赵康,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50.

Destroyed Memories: Research on Digital Innovation and Valu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Wuhu Iron Painting” as an example

Shu Xiufang, Liang Mengq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illar of moder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Under the savage growth of new media, a few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represented by Wuhu iron paintings are being forgotten by the times and are being carried forward by the wave of fast-moving consumption. Th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meaning of the times. Taking “collective memory” as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it explores how to commemorat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stimulate public awareness of protection,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tect the spiritual home of mankind.

Collective memo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ew media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