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6-25 06:19:37张博马晓元杨维耿放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企铁路实训

张博 马晓元 杨维 耿放

摘  要  铁路高职院校在施行“2+1”人才培养时面临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在政府政策引导下,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力去寻求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提升铁路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铁路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9-0147-03

0  引言

我国铁路事业高速发展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职业技能人才。铁路高职院校是铁路职业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自2020年起,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下属各铁路局集团公司陆续开始对已录取的2021届学生实施“2+1”人才培养,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输系承担了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等多个集团公司的运输专业、信号专业学生一年实践期培训。

1  铁路高职院校施行“2+1”人才培养的内涵

三年制铁路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分为“2”和“1”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的“2”是指铁路高职学生前两学年在校学习,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第二阶段的“1”是指铁路高职学生第三学年在铁路站段进行专业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通过一年时间亲身融入铁路站、段跟岗作业,应用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养。“2+1”不仅是两个教学阶段的统一,更是两种育人方式的有效衔接、有机融合。

2  铁路高职院校施行“2+1”人才培养的意义

“2+1”人才培养模式中一年的实践学习期既是学校职业教育的收尾阶段,又是企业教育的起点阶段,是蓝领技术工人成长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2]。在“2+1”培养模式下,企业可以对实习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技能培训,学生实习有更强的岗位职业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真实生产场景带动起来,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学习生产技能,可以充分对生产流程进行了解,为企业创造价值。一年实践期结束后,学生可顺畅切换到工人角色,简化了人才招聘流程,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

3  铁路高职院校施行“2+1”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从以下三个角度梳理铁路高职院校施行“2+1”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3.1  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家长对一年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了解。学生进入企业实践阶段后,角色发生转换,由学生转换为实习工人,受到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会出现心理落差大、缺乏存在感等心理因素。同时,受制于用工形式的影响,很少有铁路运输企业会为一年实践期学生发放劳动报酬或实习补助,良好激励制度未建立起来,出现实习学生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3.2  来自铁路高职院校内部的问题

3.2.1  “2+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有待完善[3]  “2+1”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制订时间的错位和制订主体的不同,使得其不能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全契合,“2”和“1”学习内容脱节。

3.2.2  专业理论性课程被大幅压减  施行“2+1”人才培养模式之后,以一年实践期为主体的实践性学时内容占总教学学时的60%以上,同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对基础课时作出硬性规定,这就导致专业理论性课程被大幅压减,为使数据指标符合要求,专业理论性课程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3.2.3  没有建立起系统的“2+1”人才培养校内外实践基地  校内实训场地建设缺乏统筹机制,二级学院存在项目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一些高职院校名义上拥有大量校外实训基地,但只是挂牌基地,能做到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少之又少,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一年实践的实训基地更是凤毛麟角。

3.2.4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许多专业课教师通过校园招聘进入铁路高职院校任教,没有参加过专业实践,出现口头重视实践身体却远离实践的矛盾。师资培养注重形式上的“双师”培训,轻教师真能力培养,在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中以获得职业能力证书作为评价“双师”的标准。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管理及考核制度,缺乏合适的岗位和平台提升实践能力,更谈不上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一线面临的技术难题。

3.3  学校和铁路运输企业双方的问题

3.3.1  培训教材选取不合理  企业未参与具体教材的选取,导致教材与铁路生产一线过程不匹配,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且教材时效性差,不能及时吸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3.3.2  一年实践期内教学管理力度不足  在已经施行一年实践教学的学校,学生实践管理工作也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院校受人员、经费限制,无法派员常驻合作企业进行持久有效的管理,对一年实践期学生管理停留在打电话、定期走访上。企业尚未同实践期学生签订正式用工合同,无法像管理签约员工一样严格管理学生,使得一年实践期教学处于校企两头管,却两边都管不好的尴尬境地。

3.3.3  部分铁路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并未真正落地  目前部分铁路高职院校同铁路局集团公司进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大都是企业提出培训内容需求,学校负责组织开展相关培训。这种订单式培养存在多方面缺陷:只面向已签约该路局的学生;培训教师大多数是铁路高职院校教师,未做到以此为纽带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培训内容取材于该专业对应的铁路岗位培训教材,多数内容是在校理论知识的重复或深化;第六学期学生不返校,培训形式多数为网络授课,学习效果打折扣;考核形式单一,培训结束后进行网络理论测试,学生重回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怪圈。

4  铁路高职院校提升“2+1”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铁路高职院校在进行“2+1”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单凭自身很难解决,需要在政府政策引导下,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力去寻求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为破解之道。

4.1  从学生角度

主动学习政府对“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了解学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调整心态,以学习者的态度面对顶岗实习任务,主动适应岗位。认真学习顶岗实习动员会和岗前培训会的重要精神。进入实践岗位后,要严格遵守企业管理制度,认真学习生产知识和企业文化,积极融入工班组,注意人身安全,定期同学校教师和带班师傅沟通。

4.2  从学校角度

4.2.1  积极宣传“2+1”人才培养模式  对“2+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常态化、持续化宣传,贯穿招生、入校培训、课堂授课、实践前培训、一年实践期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4.2.2  铁路高职院校需要进行专业群建设  为

体现专业的岗位适应性,提升校内校外实训设施的使用效率,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专业群建设,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还可以保证学生宽口径的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可塑性。

4.2.3  重新设计课程内容  校企合作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活页式教材,教材以任务为导向,以企业员工必备的职业素养、职业标准、职业技能及工匠精神为要素。另外,在铁路高职院校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4.3  从校企合作角度

4.3.1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建立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

依据教育部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文件及人社部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精神要求[4-5],铁路局集团公司可以在铁路高职院校内遴选办学时间长、社会影响力大、师资力量强的二级学院或者专业进行共同建设。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由校企双方各派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创新创业、铁路局在职员工学历提升(深造)、在职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国家还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对于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施行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于积极践行师带徒制度的企业职工和学生给予资金补贴。

4.3.2  挖掘资源,大力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建设“2+1”人才培养校内实训基地时,要站在学院高度,充分调研专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各专业实训需求清单,统筹兼顾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6]。从企业遴选拔尖人才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充分沟通,将铁路现场淘汰下的设备进行利旧回收,丰富校内实训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减少资源浪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铁路局下属各站、段、车间现有培训资源,充分挖掘培训潜力,探索从一线工人中选拔培训师参与学生培训工作。对于涉及行车安全,确实不适合安排学生实践的岗位,可以探索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真实场景,提升学生对实践岗位的认知水平。

4.3.3  寻找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点

除了各铁路局之外,铁路高职院校还可以同地方铁路公司、地铁集团、铁路建设单位积极沟通,落实更多实践岗位。铁路运输企业需要突破现有“2+1”模式管理制度,努力使铁路高职院校主干专业学生都参加一年实践期培训,可以借鉴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设置适合一年实践期学生的工作岗位(或者辅助岗位),配置专项补贴资金。此举可以为企业减轻用工成本,为学校提供大量实践教学岗位,为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提升技能提供工作场景。

4.3.4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校企双方通过互聘互认人员,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7]。

加强对铁路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的岗位技能培训,从铁路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教师评价标准增设教师赴生产一线实践的硬性要求,建立教师企业实践考核评价标准,保证教师在企业实践期内能真正融入工作岗位。

4.3.5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施行综合性考评方式  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或铁路局订单班实施学院和铁路局双重管理[8]。学校教学阶段,铁路局参与学生管理并为二级学院或订单班配备班主任,这样在学生和铁路局间搭建起互相沟通的桥梁,从铁路行业和专业角度为学生成长提供帮助。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实践期内管理制度,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前提下,参照铁路一线职工管理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坚决杜绝实践教学走过场的现象。实行过程考核和目的考核结合的方式。考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日常工作考评,占比35%;毕设考核,占比35%;结业考核,占比30%,以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的综合性考评方式可以公平、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5  结束语

“2+1”人才培养在铁路高职院校施行时间较短,在施行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同于普通高职院校的新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2+1”人才培养在施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逐个提出解决方案。相信通过各方通力合作,铁路高职院校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芦丹丹.高职院校“2+1”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中国商论,2020(10):192-194,196.

[2] 曾菊员,邓霞.高职院校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206-207.

[3] 张怡跃.高职“2+1”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9):96-97.

[4] 陆俊杰.职业院校必须精准融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J].江苏教育,2019(60):50-51.

[5] 佟亚丽.专家解读《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    2021年)》职业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J].职业,2019(23):20-21.

[6] 黄河,姚璐.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6):97-98.

[7] 唐健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成果对我国“三教”改革的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21(1):54-58.

[8] 许业进,黄纬维.浅谈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7(28):20-21.

*项目来源:2021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背景下铁路高职‘2+1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课题编号:JRS-2021-0188)。

作者:张博,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输系,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改革、交通自动化方面研究;马晓元,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铁路通信信号方面研究;杨维,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铁路行车组织方面研究;耿放,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铁路运输管理方面研究(052165)。

猜你喜欢
校企铁路实训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云南画报(2021年12期)2021-03-08 00:50:54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