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东亮 编辑:七锦
半岁时她得了肺炎,因服用耳毒性药物导致双耳失聪,从此整个世界一片沉寂。按说这样的孩子连上学都成问题,然而在妈妈的帮助下,她却靠着读“唇语”辨别音调,学会了发声说话,最终还奇迹般地考入了清华大学。她说如果上天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在其他地方打开一扇窗。只要足够努力,命运都会慷慨馈赠!
江梦南出生在湖南宜章县大山深处的一个瑶族家庭。6个月大的时候她得了肺炎,病好后,她却因服用耳毒性药物而导致极重度神经性双耳失聪。从此,小梦南的世界一片沉寂,一切美妙的声音仿佛都被吸进了真空。
失去了听力,不仅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渐渐地就会失去说话的能力。江梦南的父母不甘心,带着她到很多大医院里治疗,扎针、吃中药,戴助听器。然而尽管花了很多钱,家里负债累累,却毫无效果。一次他们跑到北京复查,夫妻俩已经被告知“治不好、没有办法了”,正在他们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时,小梦南因为没拿住手中玩的皮球,情急之下,发出了一声含糊不清的“啊”,像在叫妈妈,又像在叫爸爸!
女儿发出的这一声,打破了自她失聪以来近一年的静谧,这对父母来说,仅这一句含混不清的声音,就值得他们尽全力去抓住。那天晚上,两口子轮流抱着女儿,一会儿让叫爸爸,一会儿让叫妈妈,到很晚才睡觉。小梦南发出的“啊”“啊”,在爸妈听起来,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了。
见女儿治疗无望,他们便横下心来走言语康复这一条路。当时医生曾建议,江梦南回家后学习手语,进入聋哑学校,江妈妈却坚决拒绝了。她是一名中学教师,为了全心全意地照顾和教育女儿,咬牙辞去了自己热爱的工作。
她决定教梦南学习发音和唇语,而不是手语。江妈妈抱着女儿,前面放一面镜子,在后面对她说话,梦南可以看到妈妈的口型,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口型。
母亲说话时,尝试着让小梦南把手放在她的喉咙处,感受声带的震动,感知声音,然后学习发声。妈妈将她靠坐在沙发里,自己蹲在地上,面对面伸出一个手指说:“1。”后来江梦南说了近万次,终于发出一声生硬的“1”音,没想到妈妈竟高兴地把她举起来,激动的泪水从眼角溢出。
而念拼音的时候,小姑娘会认真看妈妈发音的唇形,从而辨读、记忆每个音节的唇形,再逐渐学习字词和语句,每一个音节背后都是成千上万次的重复。
虽然学唇语很难,但熟能生巧,她也逐渐掌握了规律。“每个人的唇形大同小异,慢慢地就学会了。但学习唇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唇语方式,每当认识一个新的小朋友时,我总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来熟悉这个朋友的口型,然后才能较快地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妈妈通过不懈的努力,渐渐教会了她唇语。在失去了听力之后,江梦南身体其他部位产生了代偿性。她的手指特别灵敏,能够将手指放在桌面,通过震动感受声音,区分语言的意思。不到3岁,梦南的言语能力已经和同龄儿童相差不远,不仅学会了普通话,她还学会了分辨声调,甚至学会了老家宜章的方言。很多人听说后,都不禁啧啧称奇。
3岁多,梦南就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进入幼儿园学习。她说:“读唇语是妈妈给我的一个特别特别大的礼物。”
江妈妈利用暑假,带着江梦南去培训机构,让女儿通过口型,记住语义区分文字语言的意思,后来顺利考到语言康复师证。为了女儿“普通话”标准,她还让梦南改成学习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口型,真是费尽了心血。
由于丧失听力的原因,医生曾对江梦南的爸妈说,这孩子的平衡能力会比较差,建议她不要学习游泳和自行车,可是小梦南却认为这是生活的基本技能,应该学会。
于是,她让爸妈陪着自己一起学骑自行车和游泳。“其实妈妈也不会,于是我就跟妈妈比赛,看谁先学会,爸爸是教练兼裁判,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也摔了很多跤,但还是很快学会了。”江梦南说。
江梦南从来没读过一天的特殊学校,因为妈妈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让女儿成为正常的人。1999年,小梦南直接到普通学校上学,她盯着老师的口型,一句也“读”不明白,“听课”完全跟不上。下课,她读不出同学们在说什么,闹出不少笑话。放学后,她委屈地伏在母亲肩上。妈妈心疼地爱抚、鼓励她,给她补课。
失聪除了给江梦南平时的生活带来难题,学业上也会遭遇很大障碍。因为每个人的发音方式以及口型都是不一样的,尽管她掌握了发音的一般规律,也能正常地和爸妈交流,但是要在课堂上“听讲”,女孩还是遇到了比设想中更大的困难。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江梦南总会在上课之前就先预习课本,在父母的教导下基本上自己弄懂知识点。上课时,看不到老师的口型,就仔细研究黑板上的板书、课堂展示幻灯片和课下的自学来完成。
当时,由于迟一年上小学,小梦南为了赶上同龄人的学业,对爸妈说自己想要从4年级跳级到6年级。于是那年的暑假,同样是中学老师的爸爸,在家辅导她数学,妈妈负责语文和英语。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她顺利学完了5年级的课程,如愿在新学期进入6年级。
学习英语不可避免要接触听力和口语考试,江梦南听不出英语的发音,只能靠看音标练习口语。由于她非常刻苦勤奋,成绩居然还不错。
在小学毕业时,江梦南向父母提出,要像很多学习优秀的孩子一样,到离家100多公里的郴州市上重点中学。她知道自己需要比别的孩子更早地去适应外面的世界。
异地求学的生活全都要靠自己,一入学,江梦南便遇到了一件“难题”:没有父母督促着起床,又听不到闹钟,她只好自己想办法。“晚上睡觉之前把手机给设置好闹钟,调成震动,一整个晚上都抓在手里。”第二天早晨,她依靠手中的震动,叫醒自己。
这个习惯从中学一直坚持到现在,“我不会松手。”她说,有的事情可能对大家来说,是不一定必须要做到的,“但是对我来说,如果这件事非常重要,就是必须要做到的。所以在这种信念下,我的手是不会松开的。”
就这样,凭着这股“不松手”的韧劲儿,江梦南克服了许多难题,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2011年,江梦南以615分的成绩,考上了吉林大学的药学本科专业。由于专业术语抽象难懂,她很难从老师的唇语中读懂,她只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借助板书理解消化。
多年养成的自学能力和坚毅的性格,让她取得了比常人更优异的成绩。在大学四级英语考试中,因无法听见听力录音,江梦南舍弃了听力35%比重的分数,依然顺利通过考试。她成了年年得奖学金的学霸,获得吉林大学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
为了继续药学研究,2018年,江梦南又报考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并顺利通过复试,进入清华园学习。开学的第三天,江梦南就在清华园里买了辆自行车,小时候她在家乡的小路上骑车,那里有很多山和小河,要爬得很高才能看到很开阔的风景。如今,清华园的景色也非常迷人,她很喜欢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兜风,每个地方都想转转。毕竟,这是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早晨被闹钟叫醒的声音、相遇时朋友打招呼的声音、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写字时笔尖画过书本的声音……这些在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声响,对江梦南来说,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她做梦都想走进神秘的“声音世界”。
2018年到清华报到的2个月前,当时人工耳蜗技术已臻于完善,江梦南和父母却很纠结:到底要不要采用这一技术重获声音?
因为她害怕手术带来的风险。江梦南曾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国外男生做了人工耳蜗手术,开机后发现失败了。他听不见声音,所以要再做手术把耳蜗的芯片取出来,取出的过程中不小心伤害了面神经,最终他面瘫了!
后来妈妈对江梦南说:“难道你不想看一看未来的人生有多少可能,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吗?”听到这句话,梦南内心不由一震。她想看一下,如果做了耳蜗手术能够听到声音,减少听力带给自己的障碍时,学业和事业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
2018年7月中旬,江梦南慎重考虑后,接受了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手术后一个月的伤口愈合期内,她做了好几次噩梦,但更多的还是对有声世界的向往。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听力师打开了她的人工耳蜗。
江梦南的预期是可以让自己感到吵闹。那一刹那,女孩听到的声音却极其微弱,基本上没有声音,她以为耳蜗手术失败了,顿时紧张起来。医生说,因为她的耳朵从来没有听到过声音,突然开机怕刺激到她,所以就没敢把这个耳蜗的音量调到最大。
调试后,最初江梦南只能听到耳边的拍掌声,后来能辨认出妈妈和爸爸的声音。她觉得爸爸的声音粗一些,更好听。令女孩兴奋的是,她还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尽管这些声音,都很微弱,毕竟,从此世界不再无声。
以前有人说江梦南的发音像外国人说中文,因为不太标准,但她并不介意。因为一个6个月就失聪的人,能讲话就非常难得了,如果不是妈妈一点点的训练,也许现在她就是个哑巴,因为民间早就有“十聋九哑”的说法。
进入清华后,江梦南原本想要攻读研究医学,但是做医学科研实验,听不到声音是十分危险的。无奈,她在导师的指引下选择了计算机辅助的医药学研究,既可以实现她想要救死扶伤的梦想,又可以远离危险。
令江梦南感到庆幸的是,手术后能听见教授和同学的声音了。在实验室或会议室,有时她一下子没听懂一些专业名词,大家都会耐心地为她解释说明。学院领导和老师也很关心江梦南的生活,经常会问她在这里是否吃得惯、住得惯,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这让她颇感温暖。
江梦南能听到声音后,还需要做语言训练,将听到的声音和意义对应起来。一切好像又回到小时候摸着父母喉结震动学说话的日子,那时,爸妈会将声音录下来给她听。比如“电视机”这个词,她需要一遍遍听“电视机”的发音,再将其与“电视机”三个字对应起来。
读博期间,平时江梦南每晚都做两小时的语言训练,在她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了每天学过的音节和词语,还在音节和词语旁打上钩和叉,标注出自己的错误。她也盘算着买一个“音质不失真”的好音箱,帮助她更好地听声音做训练。
但是接触到新的研究领域会涉及很多专有名词,仅凭读唇语是无法理解的。导师会在课余将学习内容涉及的专有名词写在纸上,一对一地跟江梦南交流。为了完成研究,她苦读国内外的最新理论著作,学习了编程语言,还全英文发表了影响因子为3.123的SCI论文,没想到,该论文在国际范围竟颇有影响。
也许是深受爸妈乐观开朗的性格影响,江梦南在平时的生活里也表现得阳光外向,爱笑,喜欢结交新的朋友,每天都还挺开心。她调侃说:“我是持续性乐观开朗,间歇性灰心丧气。”
有一次江梦南和朋友一切骑车郊游,在一个山谷中,江梦南忽然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这声音非常清脆。听朋友介绍后,她觉得很神奇:“布谷鸟真的是这样叫的吗?”同伴们被她的表情惹得哈哈大笑。听着鸟叫声,江梦南感到自己好幸福!
在众多的新体验中,听音乐尤其能够给江梦南很大的幸福感。她听的第一首歌是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女孩说,如果把声音比作颜色的话,她以前的世界是雾蒙蒙的,有了声音以后,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
江梦南平时乐于公益,2020年,她当选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第五任会长。筹备协会活动,组织参加无障碍论坛,举办无障碍理念体验活动,江梦南通过各种方式,身体力行地向公众普及无障碍理念。
按照计划,江梦南将于202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她就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的是和免疫相关的机器学习建模课题。从本科报考药学开始,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领域的难题,造福大众。
江梦南一直在感激生活,感激身边的人。尤其是母亲,不仅有耐心,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和摸索。因此,自己的成功和她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她认为妈妈才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如同前行路上的灯塔,为她指明方向,也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勇气。
前不久,有人把江梦南的故事发到了网上,短短几天,她就有了大批粉丝,成为颇受年轻人膜拜的励志网红!从半岁失聪到清华博士,江梦南说:“如果上天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在其他地方打开一扇窗。只要足够努力,你想要的,命运都会慷慨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