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旺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生而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体状态和基因;他们成长在不同家庭环境里;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这些情况使得孩子们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在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孩子们成长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引导他们向着更好的方向生长是教师的责任。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可以通过幼儿园、家长和社会的帮助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笔者接手一个即将毕业的大班,这是他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下面是通过笔者对宁宁半年的观察与分析,以及采取一系列的辅导策略来展开研究和叙述。
一、幼儿背景
宁宁,五岁,性格敏感脆弱,喜好剪纸、折纸等手工活动。主要由父母、外婆抚养,家里还有一个两岁的弟弟。父母工作较忙,平时由外婆接送。每次接宁宁时外婆会提前准备零食或者给宁宁买零食;在家里偶尔对宁宁大声吼叫、责骂;宁宁妈妈经常阅读育儿书籍或文章,学习育儿经验,对宁宁的饮食、习惯要求严格;宁宁爸爸参与孩子们教育的时间和机会较少,经常和宁宁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分歧,认为宁宁妈妈看了很多理论知识但真正教育孩子的时候方法不当;很珍惜每一次和孩子的相处时光。
宁宁在小班和中班的教师都相继离职或者调班,从宁宁生活教师的描述了解到,宁宁小班分离焦虑严重,经常大哭,尤其是午休时间,大哭大闹时间较多,经常与教师倾诉说家里人殴打或者谩骂自己,无法自主入睡。
二、问题概述
(一)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在宁宁与花花之间,根据了解得知宁宁在小班的时候喜欢与班级另一幼儿花花游戏,但两个小朋友在一起游玩之后,出现了做事拖沓、不跟随集体的表现。班级教师通过与家长交流中得知花花家长希望教师引导花花与其他小朋友进行游戏,有意识地隔开两个小朋友。两个孩子不在一起游戏的时候会明显执行力更强。在这个学期中,教师注意到两个孩子偶尔会有相互抵触的语言出现,甚至在偶尔的争论过后,宁宁表现出很不服气的神色并用手抓花花;有时追着花花和另一个小朋友;当教师询问原因时,宁宁会大哭告诉教师,花花骂她是“傻瓜”,花花说她坏话等。此类事件在开学初期发生次数较多。
(二)不合群行为
在平时的活动中,宁宁经常一个人玩耍。在班级里她自己说“她没有朋友”,当教师或者其他小朋友邀请她一起游戏时,她自己会继续自己的活动对大家的邀请不予理睬。例如当我们在一起玩体育游戏的时候,她自己一个人坐在旁边看或者自己去玩其他的游戏器材,拒绝参加集体活动。
(三)无集体意识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宁宁都表现出不愿跟随集体的表现,例如:每到吃饭时间,小朋友们开始取餐时,宁宁就一个人去美工区进行手工活动;中午午休小朋友们跟随教师一起散步运动的时候,她更喜欢在队伍的最后面跑来跑去或者直接回班里的美工区进行手工活动;午休大家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她一个人会发出吸引其他小朋友关注的声响。
三、成因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关爱
宁宁上幼儿园的时间正是宁宁妈妈怀孕的时,在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宁宁妈妈较关注宁宁在学校的表现。宁宁爸爸平时工作较忙碌,很少与教师交流宁宁的情况。从宁宁的口中也没听到她谈及自己的爸爸。在弟弟出生之后,宁宁得到家人的关注逐渐减少。教师在与宁宁家长交流宁宁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希望家庭能够予以引导时,宁宁家长都无精力制定策略引导孩子。在教育重心转移之后,宁宁感受到的关爱也随之越来越少。
(二)缺少与同龄人交往
教师在与宁宁妈妈交流的时候了解到,孩子从小到现在从未在自己小区与其他小朋友进行过游戏,基本都是在自己家里玩,主要交流沟通的对象是大人,还有自己的弟弟。所以宁宁妈妈不知道宁宁在与同龄人交往的时候表现如何,更加没有机会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交往。
(三)祖辈包办
当宁宁爸妈平时工作较忙碌无暇顾及宁宁的成长时,宁宁外婆在做完家务劳动后,更多的是用最快捷的方式照顾宁宁。如何吃饭时会喂饭,穿衣裤时直接帮忙穿好。担心孩子放学会饿,在接宁宁的时候会备上一些小零食,或者当宁宁有需求的时候,外婆会尽量满足宁宁的需求。
四、辅导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
1.高质量陪伴
宁宁的父母每天尽量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可以进行一些談心聊天、亲子阅读或者一起玩的游戏活动,让宁宁重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父母也可以与宁宁敞开心扉进行谈话,讲述自己兼顾家庭与工作的难处,请宁宁做爸爸妈妈的小助手,一起协助管理好家庭还有照顾好弟弟。赋予孩子家庭小主人公的角色,和父母一同肩负照顾家庭的责任。理解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的行为问题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
2.增加与同龄人交往
宁宁家人要多带宁宁与同龄幼儿交往,不管是班级同伴还是小区邻居,鼓励宁宁大胆与他们交朋友,在放学后的时间一起游戏和学习。宁宁家人则可适时地进行观察和引导,及时巩固有效的交往策略和纠正不当的语言和行为。
3.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宁宁在生活环境中表现得不自信,经常在穿裤子或者穿鞋子的时候会坐很久。平时在生活中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服务自我的能力增强之后,孩子将有更多的精力去服务和帮助班级的小伙伴,从而增加交往机会,帮助她更快适应到集体的生活中。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
1.建立同伴信任
宁宁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展现出来不懂如何与小朋友交往,以自我为中心。比如遇到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想法,没有理解其他孩子的想法,不懂换位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采取多关注观察她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行为,及时肯定她的社交方式,对不合适的行为或者语言及时予以引导。让她理解小朋友们都是愿意与她交朋友;及时在班里分享宁宁与小朋友友好交往的事迹,建立她在小朋友心中的正面形象。
2.建立师生信任
在宁宁心中,教师的评价对她来说异常重要,会不知不觉影响她在班级中的行为表现。班级教师应重新认识和了解她,关注、鼓励她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例如,平时遇到她和其他小朋友之间有矛盾、或者表现出不能跟随集体、或者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时候,教师应该蹲下来认真了解和倾听她的想法,及时地了解她内心的感受。在每一次耐心、细心地了解她之后,她可以感觉到教师对她的信任和爱,同样,她也会信任教师和跟随教师。
3.建立家校密切合作
根据老师们的讲述,在宁宁小班的时候,宁宁妈妈不太擅长与班级教师沟通,表现得比较焦虑急躁。在这一学期中,班级教师将加强与宁宁父母的沟通,如家长会与宁宁爸爸了解孩子情况,倾听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等。在学期中,如遇到孩子集体适应中的问题或者细小的进步都与宁宁家长积极地分享。宁宁在家中的进步表现也要求宁宁父母积极发送视频或者文字进行分享,在班级里进行视频记录打卡等。
(三)树立规则意识
1.制定班级常规
制定详细清楚的班级常规以及班级公约,和每一个孩子清楚地了解不同环节的行为规范。对班级孩子一视同仁,共同遵守班级规则。如出现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可共同讨论可以从哪一个方面进步维护班级规则。孩子们讨论出:自己要认真;小朋友相互提醒帮助;自己画一些图案作为标识,老师帮忙等。
2.制定家庭生活计划
和家长一起制定孩子在家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计划,让孩子在有规律有要求的环境中学会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放学回家之后分享幼儿园的生活趣事;在睡觉前检查准备好第二天使用的物品;及时完成老师交给的小任务等。
3.实施效果
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以及老师们的通力合作和干预下,在这一学期后,孩子身上很多行为得到了改善和进步。比如:由一到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就离开座位到能够在座位上坐定安静吃饭,并积极完成值日生工作;由中午的大声吵闹影响小朋友们休息到能够在午休开始后的10-20分钟内入睡;由与小朋友发生争执到能够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会自我理性思考;孩子在班级里的行为越来越积极,经常作为老师的贴心小帮手或者小朋友学习的小榜样。在她身上,看到了孩子发展的无限潜力。
五、反思与建议
我所观察的宁宁只是这个班级中的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在班级中也相应得到了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从教師对待宁宁的教育策略中学会观察和思考自己的行为。笔者在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闻这个班级的孩子比较活泼好动,在真正接手之后,发现孩子们的常规以及行为规范比较模糊,以至于孩子们在这个集体中找不到合适的行为标准,行为相对会比较令教师头疼,在进行了班级诊断之后,在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孩子们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引导,发现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进步。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甚至班级常规与家长工作等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新接班的我们挑战更大,要重新认识一班孩子和家长,家长和孩子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教师等等。但是,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孩子,首先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和用心地对待孩子,然后多搜索相应的经验和文献帮助解决问题,最后孩子、家长以及老师一定会有所收获。
祝福宁宁在未来的学习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