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明川 祝建辉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重视总结和提炼经济规律,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和2017年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中,有力地推动了党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探索取得关键性突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给予学理化阐释与逻辑一贯的解读,并进一步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就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长期实践,从学术史与政策史视角进行归结与评述,提炼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两大阶段性演进范式。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由三大基本经济规律,即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规律和三大一般经济规律,即统筹与协调规律、价值规律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规律所组成的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体系;基本经济规律;一般经济规律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2)06-0016-15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是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总结与反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而认识、发现、掌握和遵循经济规律,不仅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总结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经验,提炼和总结经济规律,接续推进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这不仅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炼和总结经济发展规律,并在2017年以来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包括“七个坚持”“五个必须”“四个必须”“五个根本”“四个必须”等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更为集中地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以“十个明确”来系统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经济思想和经济规律的重要内容。如此集中和密集地提出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时代总结和提炼经济规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9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重要论断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被重新表述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不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与国家经济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意味着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也离不开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具有哪些不同特点、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长期实践可以总结和提炼出哪些规律性认识等问题,学术界虽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争鸣,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创新,但在总体上尚未就基本的理论问题达成共识。
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学术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度解读。
首先,结合2017年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的阐释,这些阐释不仅强调了只有经济规律与规律性认识才能引领经济行稳致远和应对风险挑战[1-2],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3-5],而且明确指出“五个必须”“五个根本”等是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重要遵循[6-7]。
其次,结合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角度进行探讨。石涛和陈祥生[8]提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现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要求的内在统一;杨继瑞[9]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内的规律体系作出的新探索与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吴宣恭[10]与杨继瑞[11]则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涵的深化拓宽和高度概括;杨继瑞[12]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达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研究拓展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内涵,为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总体上看,这些文献仍旧缺少系统的学理化阐释和支撑,更缺乏逻辑一致的整体性把握,特别是缺乏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与经济规律体系的角度进行学术史与政策史分析和论证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探索的两条进路:学术史与政策史
(一)学术史视角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始于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该著作在总结苏联3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等经济规律。这些经济规律对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的新中国经济建设来说,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这时起,学术界就开始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进行探讨,并在20世纪50—6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及新世纪以来形成了三次规模不一的讨论热潮。
1. 20世纪50—60年代的理论探索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有力地助推了学术界的学习和研究。李聿恒[13]提出,正确地认识与运用经济法则是编制正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前提之一,并分析了基本经济法则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法则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关系。王学文[14]最早联系中国实际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从1954年开始,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讨论集中于过渡时期的经济规律问题,并在1954—1956年形成了第一次高潮。作为《红旗》杂志前身的《学习》杂志1954年推出了“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法则问题讨论专辑”1—3辑;《教学与研究》《文史哲》《经济研究》等杂志相继刊载了大量相关文献,内容集中在过渡时期的经济法则、基本经济法则及其作用问题。从总体上看,由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争论的焦点在于经济法则与基本经济法则在过渡时期到底能否发挥作用。多数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经济法则基本上发挥了作用,这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的。由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占据了绝对地位,因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无可争辩地自发发挥作用。其中争议最大的是价值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照整个社会要求自觉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特征。斯大林将其发展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并作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特征,这必然排除商品生产的存在,因而也就不存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空间。这是当时普遍盛行的主流观点。在过渡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对此,蒋学模[15]就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过渡时期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朱剑农[16]也依据过渡时期还存在着商品生產来论证价值规律的作用。然而,对于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是否还存在价值规律作用的问题,绝大多数学者都予以否认。对此,孙冶方[17]开宗明义提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这实际上是对斯大林否认价值规律作用的批评。顾准[18]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由于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所有制形式,导致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因此,社会主义就必须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这两篇文献惊人地共同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颠覆性创见,在当时探讨价值规律的众多文献中独树一帜,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应该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为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较早地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1958—1961年,毛泽东多次号召全党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三本书,由此1960年初全党掀起了学习政治经济学热潮。这一时期,学术界又一次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大讨论,重点围绕是否存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涵是否准确等[19]。此外,社会主义其他经济规律如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也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和热议。此后,这些探索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普遍陷入停滞。
2.改革開放初期的理论探索
在经历了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左倾错误、政治运动的干扰破坏、忽视经济规律和否定价值规律造成的惨痛教训之后,改革开放初期,理论界重新开始意识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胡乔木[20]不仅提出“政治不能在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以外,自己创造出另外的什么规律来强加于经济”,而且明确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主要包括反映“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的“有计划按比例的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的“价值规律”以及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根本规律之一”的“保证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讨论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潮,涉及的内容既广泛又深入,主要包括推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普及性读物、开展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研究及其应用、探讨经济规律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研究等。其中,对于经济规律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研究,成为新一轮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探索的突出特点。薛暮桥[21]指出:“经济规律都是互相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所以我们不宜把各个规律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进行研究,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项启源和余少波[22]第一次专门系统地论述了经济规律及其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朱川和项启源[23]明确提出:“所谓经济规律体系,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支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经济规律整体。”孙大德[24]提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起重要作用的规律。陶增骥[25]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特有的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等。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同一切社会的共有规律,以及商品生产社会的共有规律一起发生作用,形成了一个经济规律体系。这个经济规律体系中的各个规律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是有区别的,其中能直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计划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而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此后,学术界以更为宽广的视野转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规律进行探讨,并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学术界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三个层次的七大经济规律,包括适应一切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其中,讨论的重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大规律,而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三大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探索较少,以至于基本不提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了。
3.新世纪以来的理论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陷入相对沉寂的状态,已完全无法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较[26]。仅有少数学者围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规律等进行了探索。如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方面,肖松柏[27]提出共同富裕规律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此外,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等都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8-10];杨继瑞[11]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进行重新表述,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就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合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以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杨继瑞[12]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达为:用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以全面充分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规律,李建平[28]提出具有三个层次的规律:第一层次包括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在内的商品运动规律;第二层次包括资本追逐价值增殖规律、资本生产过剩规律和资本积累过程中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两极分化规律在内的资本运动规律;第三层次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内的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这三个层次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体系。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规律,侯为民[29]率先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依据不同社会经济条件把经济运动规律分为三大类型,包括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在每个社会经济形态都起作用的最一般的经济规律,在某些社会经济形态或某些社会经济条件下共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以及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客观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因此,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规律包括所有制结构及与其相应分配结构的演变规律、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规律、“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的发展规律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规律。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政策实践的演进。
(二)政策史视角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相关探索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都是探讨计划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其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和尊重价值规律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批注和谈话之中,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承认并重视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1958年11月9—10日,毛泽东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并发表重要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必然性,要研究它。……我们提出的这一套,是不是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否就是这些?是否还会栽筋斗?都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30]第二,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953年9月,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领导作用的经济法则。”[31]第三,对于斯大林提出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毛泽东批注到:“这是一个客观法则。”[30] 毛泽东指出:“不以规律为计划的依据,就不能使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作用发挥出来”。“问题在于能否掌握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在于是否善于利用这个规律,能利用到什么程度。”[30]第四,对于价值规律,毛泽东一方面多次强调要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另一方面又限制甚至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指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我们来说,计划是第一位的,价格是第二位的……价值规律不起调节作用”。 “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 [30]1959年3月30日,毛泽东在批转山西省委一个文件中指出:“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32]第五,按劳分配规律。马克思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对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毛泽东却反复强调实行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原则存在形式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会造成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因此,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1974年,他在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时说道:“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33]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等,现在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但是,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要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总有一天要被生产力的发展所突破,总有一天它们要完结自己的命运 [30]。现在看来,虽然毛泽东关于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思考存在偏差,但他反复提醒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要注意共同富裕问题,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总体来看,毛泽东不仅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也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陈云,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计划按比例法则。早在1954年6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在第一次提出“四大比例、三大平衡”思想时就指出:“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但各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在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是合比例的。”[34]在1979年3月撰写的《计划与市场问题》一文中,陈云进一步强调指出,“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思想来之于马克思。”[35]244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1917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1949年后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办事的。”[35]244第二,社会主义经济不仅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还需要市场调节作为补充。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35]244忽视市场调节,就造成了经济计划对价值规律的忽视。第三,要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就必须搞好综合平衡。陈云指出:“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离开别的部门。……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35]211由此可见,陈云着重强调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陈云同志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创造性地提出建设规模要同国力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要有市场调节为补充等重要思想。”[36]
从上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中可以看出,第一,都承认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充分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第二,对于具体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但是对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事实上,1956年9月,周恩来在党的八大所做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由于价值规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地运用价值规律,正确地掌握物价政策,就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在我国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在适当的范围内,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来影响那些不必要由国家统购包销的、产值不大的、品种繁多的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遗憾的是,这些远见卓识由于受到当时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与“大跃进”运动所干扰,未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相关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认为毛泽东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基本方针,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提出“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央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正确利用价值规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要”“不利用价值规律,违背这个规律,我们的经济工作就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就不能以最少的消耗取得充分的效果,就必然产生严重的浪费和亏损,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37]。这样,“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就上升为全党的意志。这一时期,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就成为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第一,强调要按经濟规律办事。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后来,在1958年,我们犯了错误,搞大跃进,开始不尊重经济规律了,这就使生产下降了。以后经过三年的调整,发生了变化,又较好地发展起来。但接着又搞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灾难,经济方面完全乱了。所以我们现在搞四个现代化,不得不进行几年的调整。总之,我们现在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38]313-3141985年6月,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39]130第二,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述中,实质性地涉及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9]373从经济规律的角度来看,这一表述既涉及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涉及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因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三,尊重并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提纲中写道:企业“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产品质量)来调节”。1979年11月,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8]236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9]373这一论断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第四,强调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1982年,邓小平就开始思考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指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40] 1985年10月, 邓小平指出:“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就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39]77-781990年12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得要。”[39]364
这一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经济建设必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具体要求包括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等。可见,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实质上是开始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相关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炼和总结经济规律,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和系统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炼和总结经济发展规律。2014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2016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指出,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强调,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二,自2017年以来每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具体地说,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即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2019年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工作中形成一些重要认识: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必须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强化风险意识。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这些规律性认识既有共通之处,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中央权威、以人民为中心或人民至上等,也有不同的表述,充分反映了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工作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而是来之不易的。
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演进的两大范式: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国内学术界受到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深刻影响,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经济条件,先后呈现出两种经济规律范式:一是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由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形式,因此,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三种经济成分。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不仅包括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也包括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形成过渡时期的“五大经济规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学术界就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展开了第一次大討论,起因在于王学文[14]提出由于当时存在着的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有着自身的主要经济规律,因而主张“多主要规律论”;苏星[41]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坚持认为过渡时期只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二是计划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随着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学术界受决策部门的影响普遍认同将价值规律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之外,只承认“四大经济规律”,仅有个别学者如孙冶方和顾准等强调价值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甚至是基本经济规律。此外,对于斯大林提出并界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到了一九五八年以后,我国逐渐有人对这个表述产生怀疑了。”[42]这种怀疑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部分著作和宣传品在论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时候,便逐渐采用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来代替斯大林同志的表述了”[42],或者直接采用毛泽东1953年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另一种情况是于凤村[43]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公共必要价值的规律。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并实施的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经济规律产生的基础经济条件。国内学者纷纷开展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讨论,掀起了新一轮研究高潮,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薛暮桥[44]将“五大经济规律”划分为四类:一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共同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二是共产主义经济规律,或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有的经济规律,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三是在几种社会形态都存在过的价值规律,它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四是社会主义时期特有的经济规律,如按劳分配规律。张应高[45]则使用经济规律职能分类法将这些规律分为根本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基本规律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一般规律如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等三大类。也有学者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以及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运行规律的作用,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三个层次的“七大经济规律”,包括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孙大德[46]指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出发可以看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的商品经济运行规律会在更为深广的程度上充分发挥作用,包括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这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必须首先注意到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的个性出发可以看到,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特有经济规律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朱川[47]则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影响着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重新认识。虽然“五大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些经济规律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以及对这些规律的表述都需要做重新的调整、修正和研究。其中,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基本不变,价值规律则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中更为重要的地位,有的把价值规律称为核心规律,有的进而视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既被肯定,又被否定。在这“五大经济规律”之外,还有许许多多重要的经济规律。如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价格规律、效率与公平规律、货币规律、劳动就业规律、消费规律、技术进步规律、进出口规律、国际经济合作规律、经济增长规律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规律,等等。这里列举了十二个经济规律,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经济规律。杨承训[48]提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主要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体现最核心的关系,并支配其他规律;其他规律包括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格规律和资源配置规律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可表述为:在社会主义全面治理的框架内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正能量、抑制其负能量,使之协调、稳定地运行,并与科学技术结合,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服务。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基本经济规律的研究也出现了几种不同情形:少数学者仍坚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提法;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必要价值规律[49-50],或者是经济效益规律和共同富裕规律[27]等;还有多数学者则回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提法,以至于出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迷失的现象[26]。由此可见,结合新的经济条件来重新认识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涵,是值得学术界深入思考的重要理论问题。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与一般经济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必然会带来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随之发生新的变化,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规律发展演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这一时期的经济规律虽然也包含一切社会形态下的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规律,但是,除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许多具体经济规律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本文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区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一般经济规律来进行分析。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由于基本经济规律反映的是在某一社会形态中起主导作用并决定该社会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方向,因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为决定社会主义生产本质的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一切主要过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大林[51]31提出的“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显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已明显不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有三条基本经济规律在共同发挥作用。
1.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52]这一系列重大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凸显出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和2017年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中,坚持党的领导不仅始终居于首位,而且是党的中心工作——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和根本保障。具体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第一,从中国社会主义經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根本的政治保障。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成功克服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重大风险挑战,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第二,党不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初步建立起比较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聚精会神地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经济建设居于“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首位,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也为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分两个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第三,党不断完善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主要包括:(1)作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最高决策机构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务院(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最后发展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具有领导层级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等特点。(2)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1994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3)专门总结和部署经济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从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开始由过去的每年两次增加到每年三次。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且也阐明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要求把实现人民幸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集中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律,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体现,深深地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期实践之中,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为党实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也是一条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规律。
3.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规律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先后产生过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其一是仅仅依靠或者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资本主义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53]369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部生产“不是由共同制定的计划,而是由盲目的规律来调节,这些盲目的规律,以自发的力量,在周期性商业危机的风暴中起着自己的作用。”[53]171这种仅仅依靠或者主要依靠市场作用的配置方式虽然确实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也同时存在市场本身固有的弊端以及出现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现象。其二是仅仅依靠政府作用的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自由资本主义生产缺乏政府调节和现代资本主义提倡“小政府大市场”不同,马克思设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计划管理和调节,这自然自始至终都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然而,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和改革开放之前中國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无所不包的全能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几乎看不到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虽然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优势在短期内获得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存在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和创新动力以及平均主义分配等弊端,长期会出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表明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也会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长期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第三种也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体制既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又能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将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同时集中地发挥出来,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赶上或者接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所达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创造出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彰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54]。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不仅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之一。
应该说,上述三大基本经济规律不仅始终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之中,始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存在和基本遵循,而且三者之间还存在着有机的必然联系。当然,如果在运用目的—手段框架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来进行表述,可以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从中可以看出,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不仅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来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2018—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提出的 “五个必须” “四个必须” “五个根本” “四个必须”等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中的核心内容,因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般经济规律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除基本经济规律外,还存在一般经济规律,包括统筹与协调规律、价值规律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规律。
1.统筹与协调规律
统筹与协调规律既脱胎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又与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相联系。陈云甚至直接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等同于综合平衡,先后提出“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是合比例的”“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等思想[34-35]。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普遍承认的客观经济规律,在经历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之后,“由于出现了新的经济条件而失去效力,退出舞台,让位给新的规律”[55]542。这个“新的经济条件”就是由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成为历史,从而被新的规律所取代,具体体现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包含短中长期规划相结合的规划体系来取代计划体制下的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强调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党的十六大把“协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核和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等。对于统筹兼顾与综合平衡,从毛泽东思想中分别提出和使用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陈云强调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沿袭了将统筹兼顾与综合平衡分开论述和江泽民、胡锦涛只论及统筹兼顾,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既将统筹兼顾与综合平衡联系起来一起使用,又将统筹兼顾与唯物辩证法相联系,强调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进而提出要“注重发展的统筹与协调”,并贯穿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在“注重发展的统筹与协调”中,既包含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调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推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全局性内容,也包含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内容,还包含“经济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国内国外、政治经济文化、政府与市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重大关系的协调发展”与作为新发展理念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协调发展”等内容。而事实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发展的统筹和协调。革命时期,党在以军事为中心工作的同时,还号召做好包括经济建设、文化、统战等在内的各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处理好“十大关系”。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抓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并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从毛泽东的“弹钢琴”思想,到邓小平的“两手”论,再到习近平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论一脉相承。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统筹与协调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般经济规律之一。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必然会存在价值规律。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的发达形式或高级形态,市场经济不仅利用价值规律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而且为价值规律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和舞台。因此,实行市场经济,就内在地蕴含了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也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而本应注重和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只是由于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设想和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而导致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成为陈云所说的传统计划经济體制“计划工作的主要缺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调节作用和价值规律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重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系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对市场的定位从“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揭示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而且也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更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空间。当然,相对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来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为有效。然而,市场并不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绝对方式,因为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还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一面,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具有二重性。正因为如此,虽然在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方式上存在区别,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普遍采取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注重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不断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借助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因此,虽然无论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价值规律作为一种客观经济规律始终存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必须与政府作用形成一种“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既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任由市场或者政府单独发挥作用,也不能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或者用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自发地调节生产和刺激生产技术改进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来降低价值规律所造成的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规律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规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预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这一预想中的社会形态包含单一全民所有制、社会生产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及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价值范畴不复存在等重要特点。显然,这种预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列宁和斯大林则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把按劳分配原则分别概括为“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实现“劳动平等,报酬平等”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这种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两重性,表现为“大锅饭”式的、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以及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存在形式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而可能带来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因此,按劳分配原则虽然伴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而建立起来,它同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一样,“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56]这是因为决定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规律的经济条件,主要取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生产力水平和存在的商品货币关系都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不一致;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亦是如此。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开始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对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补充,并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一种分配方式[57]。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进一步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首次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而且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样,新时代按劳分配规律的内涵就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任何阶段的新变化,但是,按劳分配规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主体性质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五、结论与评述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自195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算起已经历了整整70年,然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实践,从学术史与政策史两个视角进行归结与评述,提炼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两个阶段性演讲范式。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由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经济规律即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规律和社会主义三大一般经济规律,即统筹与协调规律、价值规律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规律所组成的完整的经济规律体系。
在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归结和表述具有以下创新意义: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由三大规律所组成,破除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唯一性的迷信。斯大林在反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似乎有几个基本经济规律的观点之后,指出“社会形态不能有几个基本经济规律,它只能有某一个基本经济规律来作为基本规律。不然的话,每个社会形态就会有几个基本经济规律,而这是和基本规律的概念本身相矛盾的。”[51]58-59巫继学[49]也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只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内,倘若坚持多规律,那事實上就等于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统一性。事实上,国内外一些学者先后提出过有两个甚至多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观点。如普列奥布拉任斯基[58]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并不是苏维埃经济生活中唯一的基本经济规律,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斯大林在著作中批评雅罗申柯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法则可以不是一个,而是几个”,并具体地提出了三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5]595。王学文[14]也提出中国过渡时期各种经济成分都有其主要经济规律,其中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起主导、领导作用;林里夫[59]也认为,决定中国过渡时期五种经济成分中有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小商品生产的三种基本经济法则,即满足社会需要的法则、剩余价值法则和价值法则。在这里,是坚持基本经济规律的唯一性还是坚持有几种或多种基本经济规律,根本上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可以看出,决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或者说决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从而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经济规律,不仅仅只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还应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领导机制以及借以运行的体制基础等内容,因而具有多种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突破了斯大林所使用的目的—手段范式。斯大林在其著作中指出,基本经济规律揭示了某个社会形态中生产的目的、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使用这种目的—手段范式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进行了表述,无疑具有创新意义。然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具有多种经济规律的特点,因而仅仅使用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在本文中,既可以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为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三大规律,也可以集中表述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经济规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体现为一种领导机制,可以从根本上确保经济工作的制度性质和发展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则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提供体制基础。联系在于:由于党的领导实质上蕴含了党本身所具有的初心使命和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而前者直接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律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后者则决定了经济工作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仅是党的初心使命在经济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制基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当然,必须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是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中的具体呈现。
参考文献:
[1]马宏伟.规律性认识引领经济行稳致远[N].人民日报,2019-01-23(9).
[2]刘伟.应对经济风险挑战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EB/OL].(2022-02-07)[2022-03-20].http://www.rmlt.com.cn.
[3]石建勋.进一步深化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N].光明日报,2019-01-08(11).
[4]景平.深化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EB/OL].(2020-12-22)[2022-03-20].http://www.qstheory.cn.
[5]张占斌.深化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N].经济日报,2021-05-26(06).
[6]王军.“五个必须”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N].光明日报,2019-01-08(11).
[7]周跃辉.“五个根本”是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 (01):74-76.
[8]石涛,陈祥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再认识[J].探索,2012(01):91-95.
[9]杨继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解析——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3): 148-155.
[10]吴宣恭.五大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涵的深化拓宽和高度概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8):63-71+160.
[11]杨继瑞.新发展理念的经济学解析与思考——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视角[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02):27-35+156-157.
[12]杨继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达的理论依据[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1):13-18+156.
[13]李聿恒.国民经济计划与经济法则[J].教学与研究,1953(01):25-27.
[14]王学文.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几个经济法则[J].新建设,1953(10).
[15]蒋学模.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J].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5(03):181-198.
[16]朱剑农.价值规律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J].经济研究,1955(05):36-55.
[17]孙冶方.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J].经济研究,1956(06):30-38.
[18]顾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J].经济研究,1957(04):21-53.
[19]黄振奇,项启源,张朝尊.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探讨[J].经济研究,1979(10):27-32.
[20]胡乔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1]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3-264.
[22]项启源,余少波.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问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23]朱川,项启源.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探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1-35.
[24]孙大德.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J].经济研究,1982(07):42-45.
[25]陶增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发挥多种经济规律的综合作用[J].东岳论丛,1983(01):31-37.
[26]肖松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迷失与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45-51+94.
[27]肖松柏.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新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07):83-86.
[28]李建平.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层次的规律[J].经济研究,2016(03):30-32.
[29]侯为民.推动中国发展道路的规律性总结与认识升华[J].上海经济研究,2020(10):43-48.
[30]吴易风.毛泽东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01):1-26.
[3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9.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63:172.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7.
[34]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242.
[35]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6]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3(7).
[37]华国锋.在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78-07-12(1).
[3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23.
[41]苏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J].学习,1954(04):9-15.
[42]晓亮.要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J].中国经济问题,1979(06):31-35.
[43]于凤村.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J].学术月刊,1961(12):21-26+20.
[44]薛暮桥.研究和运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J].经济研究,1979(06):3-12.
[45]张应高.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体系的层次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05):6-11.
[46]孫大德.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02):5.
[47]朱川.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几个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95(05):54-59.
[48]杨承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殊规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08):19-25+92.
[49]巫继学.必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J].青海社会科学,1981(08):2-8+19.
[50]王珏.必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J].经济研究,1986(04):34-36+11.
[51]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
[5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9-06-25)[2022-03-20].http://www.gov.cn/xinwen/2019-06/25/content_5403066.htm.
[55]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册[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4.
[57]周为民,陆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J].中国社会科学,2002(04):4-12+203.
[58]叶·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新经济学[M].纪涛,蔡恺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59]林里夫.论决定我国过渡时期的各种生产底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法则[J].经济研究,1955(02):25-61.
[DOI]10.19654/j.cnki.cjwtyj.2022.06.002
[引用格式]庞明川,祝建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及其体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2(06):16-30.
收稿日期:2022-04-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研究”(19ZDA056);部省共建长期合作研究项目“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推动结构改革政策研究”(12118007)
作者简介:庞明川(1963-),男,四川西充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理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E-mail:pmc2004@dufe.edu.cn
祝建辉(1980-), 男,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学研究。E-mail: 770015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