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出版社编辑的成长提出新的要求。文章基于数字出版背景下,探讨新发展阶段的大学出版社编辑成长方向。在研究中结合大学出版社编辑成长的实际情况,采用对当前大学出版社编辑成长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大学出版社编辑目前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致力于推动编辑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完善。通过研究的展开,得出当前的编辑成长培养中面临如意识形态复杂、出版规范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出版模式日新月异的挑战,根据挑战内容提出数字出版时代,大学出版社编辑的成长方向应该为了解工作环境、树立正确出版价值观、提升把关能力和增强相关素养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培养方向;把关能力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218-03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整个出版业谋划未来的发展定位之年。作为中国出版重要力量的大学出版社,其核心的领域就是学术出版[1]。伴随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版业也引入了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在这样一个数字出版的新发展阶段,大学出版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不管知识的传播载体怎样改变,出版活动的核心环节始终是编辑活动,这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同时编辑的基本职责也没有变,编辑队伍素质的高低始终是出版物质量高低的根本性影响因素,政治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仍是编辑需要不断增强的核心素质。
一、新阶段下大学出版社编辑所面对的挑战
(一)无法明确编辑工作重心
在新媒体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这导致读者对于信息媒介的要求更加严苛,也造成图书出版社和出版编辑的压力不断增加。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个出版社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积极求新求变的出版社及时跟上了时代发展潮流,并且做好了市场调研工作,推出了不少符合市场要求的优秀产品,在竞争中获得了一定的优势,呈现良性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出版社面对时代浪潮的冲击仍然故步自封,对产品内容质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造成自身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其编辑工作重心无法明确,很多编辑在质量与速度的抉择上摇摆不定,最终出现了质量问题[2]。编辑的工作重心直接决定了其负责的刊物质量,而工作缺乏重心导致很多编辑工作无法顺利展开。编辑盲目地开展图书编辑工作,不仅会导致图书内容与主流形势不符,也无法厘清市场的运行脉络,更会导致图书质量不断下降,而不理想的市场反馈进一步打击了编辑的信心,至此进入恶性循环。编辑没有信心做好编辑工作,而且也害怕进行市场调研,致使相应的情况越来越差。
(二)图书编辑工作能力提升缓慢
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很多编辑都在日常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图书编辑知识和经验,也为他们展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丰富,对图书的内容质量和呈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图书在选题方面更具新颖性和前瞻性。这就要求编辑要有与新颖的选题相匹配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但这些要求现有编辑队伍往往难以达到,暴露出大学出版社图书编辑工作能力欠佳的问题。同时,大学出版社当前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市场营销方面,对编辑人员的编辑知识、能力和经验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编辑人员往往疲于处理手头的工作,没有充分的条件进行深度的学习提升,进而限制了编辑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编辑缺乏利于自身成长的环境,导致编辑整体的成长速度缓慢,无论是有效的业内交流还是行业先进经验,都呈现匮乏之势。可以说,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图书编辑行业的发展,而行业发展滞后也导致很多编辑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传统的图书编辑进步缓慢,造成圖书编辑整体质量下降。
(三)由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工作模式转换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出版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影响下,数字图书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通常来说,高校师生已经形成了网络阅读的基本能力及习惯,这就要求大学出版社积极进行数字转型,在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还要利用融合出版手段,附加数字内容,如基于二维码为读者提供教学视频、测试题等。除此之外,线上培训、VR实验、直播课程等服务及产品形式多种多样,这些全新的产品和技术推动编辑工作模式发生了转变。但是很多编辑无法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对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掌握程度亟待提高,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工作模式下很多编辑的工作效率不升反降[1]。信息化时代,媒体基本的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及工作理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了整个编辑行业生态,很多编辑并不适应整体业态的变化,造成了很多问题。
(四)日新月异的出版运营模式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图书的运营模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3月31日到4月2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正式举办了第34届北京图书订货会,订货会现场除了大家熟悉的图书展示和图书分享会外,最受关注的就是直播带货,带货主播既有知名的专业主播也有亲自上阵的编辑。随着短视频、微信以及各大直播平台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媒介、表现模式以及载体等都朝着网络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编辑要增强新媒体把控能力,结合受众的喜好和个性特征与阅读习惯来设计相应的营销方案,并在营销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意识以及融媒体思维等先进理念。当前,出版运营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期编辑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是所有编辑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编辑无法准确把握时代脉络,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及思想认识的变革,导致后续产生了相应的问题[2]。出版模式的革新代表新技术已进入出版行业,前文提到一些有实力和前瞻性的出版社已经实现了自我改革,而这种自我改革并没有改变基本的行业生态,很多出版社仍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对于编辑而言,其已经适应了传统的出版运营模式和工作内容,一旦出版运营模式和工作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编辑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重新适应,在新旧模式的过渡期编辑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类问题。
二、新阶段下大学出版社编辑的成长方向
(一)了解和适应大学出版社新阶段的工作环境
目前,大学出版社编辑应该尽快熟悉工作,积极参与大学出版社组织的相关专题讲座,了解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特色和主要职责,对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大学出版社内有一些优秀编辑,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出版流程等了如指掌。例如,年轻的编辑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已经审过的稿件到了老编辑手上又会发现不少问题,而资深的编辑也经常会在修改稿件之后给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资深编辑不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阅历丰富,对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了如指掌,尤其是在阅读了大量前沿性、权威性的稿件后,更能清晰地判断稿件的质量。所以,大学出版社编辑不仅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还要不断向老编辑学习。
(二)树立正确的出版价值观
长期以来,出版社都是思想与知识交流的重要阵地,但由于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纸媒产业规模不断缩小,大众对出版工作的认识也越来越不全面,甚至产生了出版社等同于印刷厂的错觉。目前,90后是大学出版社编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这对他们来说既是优势,又让他们面临更多的挑战。大学出版社编辑具有头脑灵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而信息时代,大学出版社编辑对意识形态的认识不够准确,对出版文字不够尊重,这是他们需要积极应对的挑战。
大学出版社编辑需要学习并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以,大学出版社编辑必须熟悉新闻出版纪律,积极接受相关培训,树立正确的出版价值观,要意识到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此外,大学出版社编辑应恪守职业道德,确保出版物的质量,严格规避出版物的内容质量问题[3]。
(三)提升把关能力
弘扬主旋律,聚焦正能量,是时代赋予出版社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出版社的要求和期望。編辑作为把关第一人,更应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对政治的敏感度。不但重视纸质出版物的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还要重视对线上服务以及网络出版等新兴产品形态和服务的把关。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等实践过程中,对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高度重视,对涉军、涉外等敏感题材高度警惕。
大学出版社编辑在对出版业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就可以着手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校对是书籍出版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保证书籍内容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大学出版社编辑开始进行具体工作的第一步。在校对的过程中,大学出版社编辑可以借鉴、模仿其他优秀编辑的文字处理方法与技巧。并且在前期的校对训练阶段,大学出版社编辑要积极地学习、理解、积累有关的知识,以便为日后的审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相关规范学习
编辑应该熟悉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以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于各种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不仅要及时了解还要深入学习,将其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在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工作过程中,出版社可以定期召开专题讨论会,讨论工作进展以及文稿编辑方面的问题。在初期的专案工作中,大学出版社编辑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要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单位领导则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并提出意见,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编辑能力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编辑应该在立足自身专业方向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仅要“杂”,而且要“深”。“杂”是指编辑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娴熟的编辑技巧以及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广泛掌握;“深”是指编辑通过对自身专业的深入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五)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不断涌现的新出版形态导致信息资源的构成、传播以及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全媒体化提供音视频、数据文件、附加文件等更多附属信息,使出版物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其次,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可关联更多学术资源,为知识服务奠定基础。编辑必须及时掌握最新信息,通过对互联网思维的有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增强,并且持续学习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信息把控、应用水平,特别要助力母体大学发展新形态纸质教材、数字教材、慕课等。
同时,编辑可以在审校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使用智能审校软件进行汉语语法分析,利用大数据算法进行逻辑检查、敏感词检查等。
(六)培养融合出版策划理念
无论出版技术和方法怎样改变,内容创新始终是出版编辑工作的中心,所以融合出版不仅仅是对新技术的运用,更需要技术与内容的深度结合。在培训融合出版策划技术的过程中,大学出版社要明确地告诉编辑,单纯地把文本转换为音视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音像内容的创作原则和规则与文本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款优秀的融合出版作品在策划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其内容的分布与表达方式。例如,背景介绍、重点知识都要以书面的方式表述,以确保出版物的严谨和规范;动态的流程和三维模型,更适合用动画或视频等数字表现形式。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读物一般都会涉及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动画和 VR技术则是最好的表现形式。编审时,大学出版社编辑需要和作者商讨数码内容的提纲,并认真做好编写工作。对于在这方面有短板的作者,大学出版社编辑应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要充当作者和技术人员的沟通桥梁,以使其更好地适应融合出版模式[3]。
技术和内容的深度结合,表现在以内容为基础的独立的文化产品上。比如大学出版社的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创意作品,也是以相关的文化内容为基础,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整合出版作品,这对大学出版社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七)创新出版运营模式
随着直播带货等营销方式广泛应用于出版行业,编辑应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在选题策划、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领域找到新方向、想出新办法,紧跟数字出版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仅要做好纸质出版物的出版工作,还要通过多领域融合等创新平台,有效展现专业优势,业态发展也将促进出版产业链的延伸,借助服务、渠道以及内容等方面的跨界结合,使出版物的可读性更强,社会影响力随之增加,以此推动其销量的提升。
(八)反思总结,独立操作
大学出版社编辑需要逐步掌握各种编辑技术。同时,出版社相关领导对编辑的工作进行指导,有助于大学出版社新编辑直接获得第一手的经验,促进他们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
从原稿到出版,需要经过好几个环节,大学出版社编辑在走完一套出版物完整的发行流程后,要对其进行反思、总结,理顺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弥补自己的短板,阐明具体的编校、修改的依据,积极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不断积累编校经验,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
三、结语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由于信息技术处在持续发展更新的状态,其对于出版业的影响也是长久的,大学出版社受到科技的赋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其中的编辑需要及时掌握时代动态,改变传统的出版理念,创新出版模式,同时注重自我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积极学习和了解新技术,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适应新业态的编辑要求,成为编辑出版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骑,张晓红,周豪.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出版社新编辑的培养策略:以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1(10):4.
[2] 陈昕.新时代背景下期刊的编辑技能与发展方向[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4):17-18.
[3] 傅如海.基于融媒体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策略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2(1):3-4.
作者简介?曹媛,本科,编辑,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科图书/科技图书/教材教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