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有效应对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少新闻媒体探索新的新闻生产方式,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为防止“信息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信息传播方面的问题,在技术驱动明显的信息环境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相遇时,媒体如何在危机中平衡公众的认知,传播建设性新闻是个有益的思路。文章通过理论思辨、案例分析等方式,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评析,探究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建设性新闻的表现,梳理建设性新闻的发展脉络、在疫情期间传播建设性新闻的价值体现,并探讨建设性新闻未来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媒体的有力报道,能够消解处于风险社会中的民众的负面情绪、诉诸公众积极情感并且起到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业角色;新闻报道;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145-03
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作为“船头瞭望者”的角色,其功效发挥引发了学界的思考,也为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有利契机。建设性新闻不仅聚焦现实,还为民众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为民众提供积极情绪。
一、建设性新闻的发展与特征
(一)建设性新闻的历史溯源
建设性新闻的概念由丹麦记者海格拉普首倡,他从多年的新闻实践经验出发,致力于新闻价值理念和评判标准的建立,从而取代包括“冲突新闻学”在内的传统新闻理念和实践体系[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指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而关于建设性新闻,中国新闻界在思想和实践上也有相应的表现,例如,学术界对舆论监督与新闻建设关系的探讨等等。
在当前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环境下,由于商业利益的侵蚀、公民媒介素养不高、算法推荐带来“信息茧房”效应、“后真相”现象的过度情绪化表达,引发了许多信息质量和新闻伦理问题,新闻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建设性新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也体现了顶层设计赋予新闻舆论工作的当代要求和重要使命。
(二)建设性新闻的内涵与特征
建设性新闻在创造有吸引力报道的同时,忠于新闻核心功能,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从“事实”的事件叙述到“方案”的社会建构,体现出浓重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的幸福、生存境遇的关照。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都专注于“5W”的报道范式,把事件交代清楚,而建设性新闻同时也强调“WHAT NOW”即“现在如何”,致力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面向未来[2]。具体而言,建设性新闻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解决特定问题
建设性新闻的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快速地向受众提供信息”,而是通过揭露问题,寻找可行的方案,并利用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为受众提供有关社会问题的可行路径,以更好地面对社会中的种种复杂事物。
2.强调受众参与
在新闻实践中,建设性新闻要求记者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与受众进行互动,与受众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民众需求,与其共同创造内容。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上各个阶层的群体都可以参与进来,打破刻板印象,跨越年龄、性别、种族、地区等限制,得到更细致和完整的方案。
3.稳定受众情绪
建设性新闻强调新闻要能够调动受众的积极情绪,更好地面对社会中的风险与挑战。强调在新闻中加入“PERMA”元素,即积极情绪、参与投入、和谐关系、集体意义、行业自律。不仅要考虑事件中冲突、灾难的方面,更要考虑积极、进取、成长和恢复的方面。
4.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
建设性新闻在报道实践中要求提供给公众尽可能详细的背景信息,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公众对于新闻本身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报道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落实到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也为公众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便利。
5.侧重于新闻报道的未来导向
建设性新闻要求记者不能只关注现在的事件,更要具有前瞻性,积极地面对未来。建设性新闻要具有主流价值观、文化自觉、客观报道与建设性的表达能力,记者要深入调查,侧重于新闻报道的未来导向,回答“现在如何”的问题,并尽可能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理想方案。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建设性新闻的实践表现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我国媒体尤其是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发挥了强大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稳定公众情绪的“定海神针”,社交媒体也利用其優势发挥了社会减压阀和情绪调节器的作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有效减轻了民众的焦虑与恐慌,带给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希望。
(一)疫情期间建设性新闻的价值体现
1.有助于聚焦现实
疫情暴发初期,主流媒体及时跟进,充分利用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新媒体平台。央视开通了微博话题#肺炎患者求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也启动了新冠肺炎患者求助通道,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对接求助者,提高了求医成功率和治愈率。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及时公开权威信息是防控的有效手段。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公开宣布新冠病毒具有人传人的能力,根据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霍夫兰的说服效果,信源的可信度越高、越具有权威性,说服效果就越好,钟南山院士的及时告知使人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加深,也更加注重采取防护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应承担四种责任:报道准确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维护公众利益、监督错误言行。在疫情期间,各大媒体在报道事实的同时能够积极提供解决方案,给予人们应对风险的希望与勇气。当疫情报道和另一个重大报道——春运报道重合在一起时,新华社通过反应灵敏的新闻报道组织指挥体系对新闻报道方向进行了及时调整,解决了这种内容生产的平衡问题,2020年1月20日,新华社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全社进入抗疫防疫报道“战时状态”;三联生活周刊发布《武汉医疗物资之困:我们能做什么?》,在“三联在行动”相关话题下,用户可以进行资源匹配[3];腾讯推出“较真查证平台”,设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时辟谣”平台,为百姓进行新闻事实核查……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社交网络媒体都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新闻报道,为民众答疑解惑,稳定了社会秩序与民众情绪。
2.引导公众参与讨论,维系社会安定
央视《新闻1+1》节目推出《岩松帮你问:看今日疫情应对》专栏,并在新浪微博发起话题#岩松帮你问#,用户可以在话题下发表自己的疑问,拥有广阔的表达意见的空间,有价值的问题之后会在节目中通过邀请权威人士面对面专访或者连线专家的方式,第一时间解读公众疑问,回应公众关切[4]。
在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中,“慢直播:与疫情赛跑——全景直击武汉雷神山建设最前线”页面显示众多网友在线观看“直播造医院”。此外,火神山医院的直播页面在线人数一共达到1.634亿人观看。各地网友自称“云监工”,评论区就像熟人间的问候——“早上好”“换班啦”“大家早点休息”,有人笑称,这是全国最大的聊天室。
除此之外,人民网推出《武汉日记》专栏,记录疫情发生后的武汉,让公众了解真正的武汉生活,同时也有效地击破了网络上污名化武汉的一些谣言。各地网友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布“封城Vlog”,记录所在城市防控疫情的点点滴滴,并通过网络互相鼓励,给予彼此共同抗击疫情的力量[5]。在央视网开通的微博话题#疫情过后你最想干什么#下面,网友们纷纷参与讨论,畅想疫情结束后回归正常生活,想出去聚餐、旅游、看电影等等,不但激发了公众的积极情绪,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3.有助于动员公众情感
新冠肺炎疫情这样高风险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经发生,消极情绪就很容易滋生和蔓延,在以情绪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传播中,建设性新闻对于舆论引导、情感动员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人们阅读这些内容可以唤起应对危机的积极情绪。
人民日报制作原创海报《最有烟火气的应援——加油!热干面!》,以漫画的形式用全国各地的美食为武汉热干面加油,网友们也纷纷评论:“山东煎饼为热干面加油”“山西刀削面为热干面加油”“兰州拉面为武汉热干面加油”……这样的报道使民众减轻了处于风险中的消极情绪。2020年5月28日,全国报告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于次日发布文章《0!0!0!》,以简洁的标题吸引了许多民众,也激励了许多民众,网友也纷纷表示疫情期间最想看到的数字就是“0”。新华社报道了湖北宜昌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痊愈出院的故事,报道中的老人出院后精神抖擞,表示这个病毒没什么可怕的,这样的恢复性叙事激发了公众的信心,认为既然91岁高龄的老人都可以治愈出院,那么即使自己感染了病毒也没有那么可怕。
疫情期间信息内容的不确定性易导致民众情绪起伏,但主流媒体能够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做有温度和有深度的报道,并且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发布信息。如在抖音发布的《钟南山示范如何佩戴口罩》《李兰娟提示没毛病不要乱吃药》等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在报道疫情进展现实状况的同时,媒体还积极报道抗疫过程中的感人事迹,报道全国上下共同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提升了医护人员的社会美誉度,缓解了医患关系,激发民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情绪,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定与团结,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团结稳定鼓劲、正面报道为主”讲话的直接响应。
(二)建设性新闻对于媒体发展的意义
建设性新闻不仅对于受众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更好地了解现实生活、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以及用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除此之外建设性新闻对于媒体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1.打破传统新闻业设定,重塑新闻业角色
记者在建设性新闻中的角色不同于以往在调查性新闻中的“发现者”,也不同于在突发性新闻中的“观察者”,而更像是一个“倡导者”“排忧解难者”。建设性新闻有利于新闻媒体更好地为受众设置议程,更好地扮演新闻工作者“把关人”角色,拓展了有关新闻业角色的想象。这些角色会促使新闻从业者更加积极地介入新闻事件中,推动事件发展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对新闻从业者“扒粪工”的刻板印象以及袖手旁观或愤世嫉俗的态度。
2.补充传统新闻价值,加强媒体与公众关系
建设性新闻理念要求记者承担行动者的角色并提供解困的思路,强调把有利于社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新闻报道给受众,激发受众积极情绪,而对于那些低俗暴力、谄媚血腥等具有冲突性的新闻从轻报道,构筑现代新闻业体系,通过唤起积极情绪,能够吸引传统新闻组织很难接触到的人——年轻人,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参与度,从而加强媒体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3.有助于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媒体公信力
建设性新闻要求新闻媒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给予公众建设性信息,进一步做好“船头瞭望者”的角色,既要做好积极情绪的引导,更要把立足点落在“促成公共讨论、弥合社会裂痕和促进社会协同”方面,从而有利于增强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建设性新闻的未来发展与创新策略
(一)新闻流程的重塑与创新
与之前主要是聚焦于常规报道议题不同,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建设性新闻的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更注重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有关机会平等、公共参与、偏见歧视等方面的社会问题[6]。在报道过程方面,记者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启发报道对象思考,从而关注实际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的使用者角色可以完全重合,未来的建设性新闻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发声的机会,提供给公众公开讨论解决问题途径的“公共领域”。当然专业媒体不可缺位,必须担纲重责,要对公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做出建设性的报道,致力于问题的合理解决。
(二)新闻范式的发展与拓深
建设性新闻在未来可以更新新闻知识的生产方式,从社会、群体和他人的互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将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融入报道实践。在传统新闻中,受众与记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新闻报道的内容通常由记者的议程设置决定,从而为受众营造一个拟态环境,而建设性新闻突破了这种传统设置,记者可以更多地倾听观众的声音,与受众平等对话,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一篇建设性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忽视负面新闻,而是积极面对现实,探究解决方案。
四、结语
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中,无论是缓解民众的消极情绪、为民众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还是当国外对我国进行污名化攻击时有力地回应出击,新闻媒体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对建设性新闻的应用与创新,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化解社会风险提供可行的方案,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未来,要将建设性新闻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一个学术范畴来研究,同时要以开阔的视野在实践中予以推动。
参考文献:
[1] 殷乐,王丹蕊.公众认知的再平衡:“信息疫情”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58-65,169-170.
[2] 殷樂.建设性新闻:要素、关系与实践模式[J].当代传播,2020(2):45-49.
[3] 蔡雯,凌昱.试论中国新闻的建设性:基于我国专业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传播的观察和思考[J].编辑之友,2020(10):55-61.
[4] 左丹卉.浅析疫情信息传播中建设性新闻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20(22):92-94.
[5] 高慧敏.疫情信息传播中建设性新闻的可行性论证[J].当代传播,2020(3):42-45,57.
[6] 晏青,舒镒惠.建设性新闻的观念、范式与研究展望[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66-74,93,170.
作者简介?杨曼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媒介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