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静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131)
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成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与战略,嘉陵江作为长江上游流域面积最大的重要支流,全长1 345 km、流域面积16万km2,蕴含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与人文景观条件,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厚重基石。研究沿河文化旅游景观开发与保护策略,对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在疫情影响下全球旅游业进入发展攻坚期,据《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1)》统计,2020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减少72.78亿,同比下降40.8%;全球旅游总收入下降2.92万亿美元,在全球GDP占比中锐减至3.6%,旅游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文化旅游业作为旅游新生态,经由前期高速增长后步入转型的关键节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进一步加快其转型升级速度,要求文化旅游业牢固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理念,实现资源开发成果的充分利用,并配合健全保护机制等举措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1.2.1 流域旅游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18年3月正式发布,发展全域旅游成为盘活产业经济、加快旅游业转型的战略要求。在此背景下,流域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以河流的流域范围为框架,整合全部旅游要素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开发,在践行绿色旅游业发展理念的同时,也为流域经济带建设、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当前学术界关于流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开发、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自然保护区建设效果评价等层面,王西琴等[1]以嘉陵江南充段流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嘉陵江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水环境剩余容量低、干流与支流水质恶化、渔业产值逐年波动、水工建筑物及水运航道干扰等现实问题,分别围绕制定生态用水红线、调节用水结构、控制农业农村污染、优化经济结构、确立生态保护目标等层面进行保护措施的编制,致力于提高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张远等[2]从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视角出发,针对水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研究,并建立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安全于一体的指标体系,为水生态系统的优化调控与流域旅游资源保护提供现实借鉴价值。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可知,流域旅游资源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诸如漓江、乌江、西江等流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已收获成效,配合水资源、水生态系统保护措施的建构,有利于整合流域旅游资源、助力沿线社会经济发展。
1.2.2 文化旅游
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产业转型与消费观念变革等因素的驱动下,文化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增速期。在2017—2019年,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为乡村休闲旅游业、特色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明确方向指引;2020年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以保护历史文化名镇、民族村寨为代表的多项举措陆续实施,进一步为文化旅游业复兴与发展提供前行动力,也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寻找到有效突破点。
当前学术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产品体系创新、业务流程重构、商业模式优化以及风险防控强化等层面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魏如昱等[3]以徐州地区的黄河故道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历史文化内涵、资源开发背景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为着力点进行一系列营销推广措施的编制,致力于依托品牌战略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与竞争力。阚如良等[4]选取清江画廊作为研究主体,针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及其时空发展演变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确立打造主题文化品牌、建立文化历史景观廊道、塑造文化旅游生态圈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体系,借此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强化国际影响力。晏鑫等[5]聚焦红水河流域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梳理,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文化生态、文化遗产以及旅游产业发展关系的分析,并基于“活态保护”视角提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建议,为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示范价值。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可知,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需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围绕资源、产品、产业与动力四个层面进行路径规划,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广元、苍溪、阆中、南部、蓬安、南充、武胜、合川、北碚等市县,最终从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连同国道212线将沿岸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古镇进行有机串联,为沿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创设良好的先天条件(流域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南充段由双女石村流入市内,分别与荆溪、螺溪、西河等支流交叉,流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分布密集、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生命线。
图1 嘉陵江流域示意图
在区位条件方面,南充段位于嘉陵江的中游,连接达州、遂宁、广元等主要城市,是区域交通枢纽,由铁路、高铁、航空、航运组成立体交通网络,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显著区位优势[6]。在经济水平方面,南充市作为四川省东北部城市群的重要核心,以工业、服务业、农业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与潜力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川东北地区经济、商贸、物流、金融多个中心,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前列,为旅游业开发提供稳固经济基础。在城市建设方面,南充市建成区面积为235.34 km2,常住人口数量为229万,境内森林覆盖率接近40%,人均公园绿地建设面积达10.6 m2,整体城市建设与发展水平较高,为旅游产业布局提供先天条件。在资源储量方面,南充作为具有2200余年历史的古城,自2006年起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共有34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文化旅游景观开发提供资源禀赋。
2.2.1 现有资源分散性强
南充段沿线范围内蕴含农耕、民宿、红色文化等多种旅游资源,但受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使得资源分散性较强、未能形成体系化结构,导致现有文化旅游板块呈割裂、孤立状态,缺乏开发利用价值,难以有效吸引客源。
2.2.2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开发与保护间缺乏动态平衡机制,部分资源开发以河道生态破坏、耕地被占用为前提,不利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7]。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则表现为不同地区的旅游开发价值不一,现有客流量多集中在国家5A级景区及知名景点,其他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率较低,进而影响周边经济社会发展。
2.2.3 品牌影响力欠佳
当前南充市虽已推出五张文化旅游名片,组织召开旅游推荐会、参观体验等多项活动,致力于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但实际收获的宣传效果仍有限,主要取决于消费群体意识不足,局限于原有线下宣传营销模式,未能面向年青一代游客群体进行消费需求、旅游意愿的调研,制约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
2.2.4 缺乏完整产业链条
旅游产业与餐饮业、住宿业、商业等行业呈现出分散经营局面,现有地方特色餐饮业未能实现规模化经营,住宿接待水平有待提升,加之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与市场竞争力,娱乐项目开发力度薄弱,进一步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转型速度。
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处于关键转型节点,为避免陷入同质化误区,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聚焦资源、产品、产业与动力四个维度实现资源开发规划理念的创新[8]。首先从新资源观入手,将文化建筑、景观、遗迹等有形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名人等软性资源进行整合,以时间、空间、主题为尺度进行资源整合与梳理,形成不同资源开发路线、拓宽景观开发路径;其次从新产品观入手,以文化创意为先导重构对于文化景观、产业结构的理解,引入知识付费发展模式塑造差异化文化产品,融合地方文化特色提升产品附加值;再次从新产业观入手,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先导,对本土酒店行业、餐饮服务行业等提供大力扶持,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加快产业升级,面向数字化旅游、全域旅游、智慧旅游领域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最后从新动力观入手,应主动寻求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由以往被动接受投资与政策扶持转变为主动探索融资与发展路径,尝试构建专业品牌营销团队,引入新型传播渠道进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并依托产业联合发展战略形成良性发展生态,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实力。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应秉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处理好区域生态环境、文化资源与耕地条件等关系,细化具体开发原则的设计。对此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对沿河文化景观、历史遗迹等进行保护性开发策略的编制,将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提到日程当中,注重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联系多部门推动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如对干流河道采砂作业、淘金作业制定严格规范,对于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等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对于历史文化古迹及文物、古木等安排专人进行定期养护,借鉴蚂蚁森林管理模式进行人工培育鱼苗、野生鱼品牌等项目的建设,并基于绿色低碳旅游理念进行骑行路线、有机之旅的定制开发,打造优质文化旅游产业。
在沿河岸线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融合文化体验、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三项基本概念进行开发战略规划,整合文化综合体、创意产业园区、消费聚落、地产开发区等功能架构进行区域综合开发项目设计,依托多种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集聚效应形成区域经济生态。在具体开发策略设计上,可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推出创意文化旅游线路,南充市地处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方位,因其悠久革命发展史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朱德故里景区(如图2所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区域及全国范围内具备良好的知名度。为解决以往资源分散布局对于景区开发建设产生的局限问题,应基于资源整合战略进行优质景点的战略重组,依照河岸线的地形分布特征打造集罗瑞卿纪念馆、朱德故里、阆中红军纪念园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整合水域、陆域交通工具进行最佳旅游路线的规划,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参观服务,更好地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提升文化景观的开发利用价值。
2)构建沿河精品景观集群,南充作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其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与三国文化存在密切关联,全市范围内有大量三国遗迹分布,但受制于数量大、分散性强等特征,导致景观资源未成体系、知名度偏低。为解决此问题,应突破传统旅游资源开发的时空局限,整合现有景观资源进行归类处理,提炼出不同类别中的精髓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的编制,以“寻根”“溯源”为题进行精品旅游景观的集群化建设,以河岸线为脉络串联起顺庆、高坪、蓬安、西充、阆中五大名片与坐标,吸引游客通过实地探访和参观掌握不同景点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提升景观线路的吸引力。
3)打造文化体验式旅游产品,南充素有“中国绸都”“中国桑蚕丝绸文化旅游名城”的美名,南充丝绸是3000余年丝绸文化的浓缩产物,时至今日仍然成为城市特色文化产品。对此将文化产品与文化体验建构理念相结合,以南充丝绸文化产品开发为主线进行文化体验项目的建构,将“丝绸女神”雕塑、“丝管一中心”、南充市博物馆、“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六合丝博馆等旅游景点进行整合利用,聚焦文化体验进行旅游线路的重构,使游客在参观厂区旧址的过程中进入缫丝设备体验馆(如图3所示),亲身体验采桑、缫丝、织绸等农事活动,配合古风摄影、网红打卡景点、丝绸文创产品等线路的开发,进一步提升文化体验的附加价值,并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方向进行出口外销路径的探索,服务于城市经济与商贸产业发展。
图2 朱德故里景区示意图
图3 缫丝设备体验馆示意图
4)完善配套公共工程服务体系,助力沿线产业升级。在完善文化旅游景观开发策略部署的基础上,还应精确定位旅游业在产业链上的关键位置,依托文化旅游景观开发拉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进一步拓宽新时期城市发展路径。具体来说,以公共工程建设作为核心理念,通过建立文化品牌标识,建立集旅游业、农业、手工业等产业于一体的联合发展链条,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沿河岸线进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柑橘采摘、丝绸加工、川北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交互链,实现沿线文化旅游产品的协同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实现同步发展,更好地带动人口就业、盘活地区经济,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在此基础上,聚焦科技创新导向进行线上信息咨询机制的完善,在细化区域门户宣传网站建设的同时,面向各新媒体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建立联动宣传矩阵,满足游客信息咨询需求、扩大宣传渠道,更好地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总体来看,在文化旅游景观开发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灵魂、以文化产品为本质的指导理念,整合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耕地条件、历史文化资源等优势条件,解决现有产业开发模式下存在的资源分散、无序开发、影响力不足以及辐射范围有限等现实问题,将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共同融入旅游景观开发布局中,更好地依托产业建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为城市发展品质提升赋能,从而服务于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开发,实现高质量发展。
[ID:01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