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山水间的通与达

2022-06-24 13:56庞铁坚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22年4期
关键词:桂林广西

◎ 文 | 庞铁坚 编辑 | 吴冠宇

西南行,大松夹道。

—— 徐霞客《粤西游记》中对桂林古道的描写

广西桂林灵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古代,桂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原通向岭南的重要一环,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舳舻千里。

根据史料,桂林最早的交通设施,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开凿的灵渠。这条水路,解决了秦军南下粮饷的运输问题,帮助秦军赢得了统一岭南的胜利。灵渠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工程,为军事进攻服务。当统一岭南的任务完成后,灵渠便逐渐成为一条水路官道,用于有限的商业运输和人员往来。当然,在大历史视野下,它也仍然多次承担了运兵任务,比如东汉时期马援征讨征侧、征贰,宋代狄青征讨侬智高,均取道灵渠。从秦朝开始,灵渠承担了2000多年的运输功能,直至湘桂铁路建成通车后,灵渠才逐步演变为单一的灌溉工程。

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使漓江成为古代的交通要道,起到了很好的引流效果,也使得漓江风光因此声名鹊起。清代两广总督阮元任职和离职时,均取道漓江,故有“六年久识奇峰面,五度来乘读画舟”之句。

桂林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方便小船出行,乘舟游览桂林名胜成为古人寄情山水的重要方式。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正月初八,还在过年期间,桂林的气温可谓天寒地冻,董世仪等18位江西同乡却顶着寒冷,“集松关,之翛然亭,既而拏扁舟,延缘过龙隐,为水石更酌,及暮登新桥以归”。可见,从漓江西岸走水路到龙隐岩、普陀山去旅游,在那时已经成为经典线路。“群峰半出重林外,小艇横浮一水间”,便是古人陶醉于桂林山水间的写照。

元明清三朝,外国使节、游客也多取道灵渠、漓江进出桂林。越南赴京使团,基本是通过这条道路到北京朝贡,并且留下了许多诗文传世,例如越南著名历史学家潘辉注,就在他的出使日记中对漓江、灵渠有详细的描写。越南阮朝明命六年(1825),亦即清道光五年,潘辉注被任命为使清团副使,随团出使。他对灵渠的介绍是宝贵的历史文献:“山在灵渠右畔,此八陡之始。按:始凿灵渠以通漕运,渠流萦绕、水浅,至马头山尤浅难行,历代修渠辄障水以便通舟,其陡口两崖砌石,各以木栅填塞,使水盈科而后舟可进行。自此山至于湘江,凡三十六陡,七十二湾,迂回转折,故谚云:‘三十六陡,七十二湾,湾湾望见马头山。’盖其萦廻也。使舟以五月朔过大融江入渠,五日始至此山陡口。”“使舟至大融江,转入灵渠,沂上浅流,一路迂回曲折,转湾过隄,层层储水,旬日间方达湘江,舟行最为艰阻。”(黄权才《古代越南使节旅桂诗文辑览》)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当年灵渠上舟楫来往的盛况。

走水路旅行,是农耕时代的节奏。但若遇秋冬枯水季节,行船不便,则只能走陆路旅行。

差不多在灵渠修建前后,湘桂走廊便有了简易的陆路通道,以沟通南岭南北之间的往来。即使在灵渠建成后,为解决冬季水少不能通航的问题,官方也仍然重视陆路通道的建设。《广西通志·交通志》:“桂林官路在先秦时期即是岭南通往中原的古道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后,扩建成为驿道。西汉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讨伐南越丞相吕嘉的反叛,东汉建武十八年(42)光武帝对交趾征侧、征贰起事的用兵,都利用了这条水陆衔接或并行的交通线。”

东汉章帝建初八年(83),大司农郑弘奏请增开零陵、桂阳峤道。此后,经湘桂走廊的零陵官道成为常路。

另外一条是桂林经梧州通广东的大路。这条官道,自桂林经阳朔、平乐、贺县、梧州,与广东驿道相接。此路是秦代开拓的驿道,汉代因军事行动,进行过多次整修,成为沟通交趾各郡的主要线路。

岭南炎热,盛暑难行。当地官方便经常组织民众在官道两侧种植树木遮荫。由于松树对环境要求不高,种路树往往选择松树。据载,自秦开始,岭南便有栽种路树的习俗。宋太宗至道二年(996),陈尧叟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来到桂州,组织人力种植行道树,为路人遮荫。旅客长途旅行,无论遇酷日还是风雨,多有不便。陈尧叟便命人们在路边建凉亭,供旅客休息,有的凉亭还设有茶桶和水勺。这些善举引起了其他州县的纷纷仿效。此后,桂州官民行于道中,无酷暑曝晒之苦矣。陶弼任阳朔县令时,也组织百姓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以荫往来行旅者。这些栽种路树的传统,一直继承下来。明崇祯年间,徐霞客到广西旅行,从湖南渡湘江进入广西全州(今属桂林),便满怀欣喜地发现“西南行,大松夹道”。

桂林,广西严关关门——湘桂走廊咽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官道,古代还有不少的商道。商道由民间建设,主要解决村镇间交通往来以及商品运输的问题。如今,桂林各县仍保留有不少的官道、商道遗址,并逐渐成为小众驴友心爱的旅游目的地。例如,灵川县灵田镇的永正村至长岗岭之三月岭一段,依然是古趣盎然的古道风光:这段道路的两端,分别有太白亭、五里亭,是供行人小憩之古设施,五里亭内还保留着记述捐资人事迹的石碑。从太白亭到五里亭,数公里的古道皆在峡谷间,沿峡而行,逐渐攀援至山上,路面铺设条石或者鹅卵石,道路两侧仍可感受到“古松夹道”之景色。

1996年,广西桂林,漓江上载着游客和自行车的船。 摄影/石宝琇/FOTOE

商道相比官道,虽说道路质量不高,坡度较大,但具有便捷的特点,是普通人离不开的交通设施。徐霞客从湖南进入桂林,便是走的商道。

不论官道或者商道,均免不了涉溪过河。与涉溪过河相对应的,是桥梁或者渡口。由于官道选线均为地理条件较好之地,今演变为国道、省道,以前的桥梁渡口或改建、或消失,已不可见。但在一些乡道(包括古代的商道)上,仍可见到这类历史遗存,例如架设在河上的各式古桥,包括石拱桥或者风雨桥。这类古桥,如今散落在各乡村里的还有上千座,例如临桂区会仙镇的铜桥、阳朔县白沙镇的富里桥、全州县文桥镇的东风桥、灵川县大圩镇的万寿桥、兴安县城的粟家桥等,都颇具观赏价值。

驿站是古代官道上的重要设施,仅供官员使用。曾经分布在桂林官道沿线的古驿站,都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只留下一些地名,还能勾起人们的相关联想。比如桂林叠彩山北麓的驿前街,就因历史上的桂林驿长期座落于此而得名。

现代,桂林的陆路与航空运输迅速发展。在战火纷飞中,桂林接纳了来自各方的有识之士,一度成长为文化中心。

时间推至现代,公路作为工业化的产物,第一次出现在桂林是1928年从桂林通往全州黄沙河的桂黄公路(黄沙河是广西全州与湖南永州相邻的一个镇)。1921年,孙中山将桂林作为北伐大本营,为了北伐作战,孙中山号召修建这条公路,并亲自主持开工剪彩。但是,孙中山在次年便因形势变化而离开桂林,此公路建设因经费无着而停顿,后几经起落,至1928年方初步建成。据《全州县志》载桂黄公路:“沿袭旧驿道,适当裁弯取直,征民工3000人,费工日1.16万个,开凿大小石坳15处,挖土岭140座,填土石126.43万立方米。耗资79.31万元(国币)。”

1997年,浙江苍南至广西桂林的卧铺车。 图片来源/FOTOE

继桂黄公路修通后,桂林经荔浦到柳州,经龙胜到青龙界,经平乐、贺州到梧州等公路也相继修通,使桂林具备了那个时期较为完备的公路交通网络。广西的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开始出现汽车出租公司,为市场提供客货运输。

1934年8月,由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一个旅行团到桂林旅游。这个团队,团员计18人,其中香港13人,广州5人。青年会派出两位干事,负责一路行宿游览之具体协调安排,故这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旅行社组团性质的旅游行程。当时的桂林没有铁路,他们先从广州乘火车到三水,从三水乘船溯西江到梧州,换小船到石龙,乘大汽车到柳州,再在柳州租5座汽车4台,大汽车1台(拉行李)往桂林。由于当时的建设能力有限,加之广西河流众多,每条公路都要经过若干条河流才能抵达目的地。河床不宽不急之处,公路部门架桥供车通行,更多的时候,则是靠渡船帮助汽车过河。这个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旅行团,从柳州到桂林一段一共过了七次渡船,耗去不少时间。

桂林铁路网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了公路以后,政要们以及社会贤达也往往借助汽车到桂林工作。1937年4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由衡阳乘汽车抵桂林视察,白崇禧往全州黄沙河迎接,李宗仁在桂林主持欢迎仪式。1937年岁末,黄炎培也是乘坐汽车,经永州到桂林进行考察。之后,他离开桂林,到平乐、平桂、荔浦、柳州、玉林等地,多是靠汽车旅行。他在日记中,对用车的耗费也有记录:“车三天,共耗四十加仑,司机酬以桂币十二元。”

抗战时期,由于桂林市区经常遭到日机轰炸,一些学校迁至郊区乡镇。广西大学设在南郊雁山,桂林师范设在西乡两江。这些学校与市区的往来,主要借助烧炭的汽车,每日开行交通班线或者客货混装车。丰子恺便在这样的车中被挤得透不过气来。

除了公路,铁路作为陆路运输的重要方式,广西人从晚清开始便一直在考虑其修建问题。只是在第一条铁路修建于何处这个问题上,广西各地吵得不可开交,使得铁路建设迟迟未能动工。抗战爆发后,尤其是上海、武汉相继沦陷后,桂林一下子成为大后方城市,修建铁路的事情便被迅速实施。1937年,湘桂铁路衡阳至桂林段开始动工修建,次年10月通车。次年末,桂林至柳州段亦通车。

相较于陆路运输,航空设施倒是较早地出现在了桂林。桂林是我国较早便有民用航空设施的城市之一。1929年,广西省政府便在桂林市南乡建了二塘机场,只是此机场建成后的几年时间里,并未及时开启面向社会的航空业务,这座机场只为军政要员往来于桂林提供有限的航空服务。1935年元月,胡适应白崇禧之邀访问桂林,便是乘坐白崇禧安排的飞机抵达桂林。1936年,因为广西省政府迁至桂林,二塘机场扩建,扩建工程完工后,当时的西南航空公司即开辟桂林航线。不久,中央航空公司也开始经营桂林市场。民国期间,桂林先后开辟了桂林-重庆、桂林-昆明、桂林-汉口、桂林-广州、桂林-柳州、桂林-南宁、桂林-香港等航线。

陆路和航空运输在桂林的快速发展,在此后从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城市相继沦陷到1944年湘桂大撤退的六年时间里,发挥了极大作用。这六年里,桂林接纳了大批从沦陷区逃出来的社会各界人士。平常不过8万的桂林人口,激增到约60万。文学、出版、教育、戏剧、美术等数以千计的文化人士和学者也在此期间来到桂林,其中知名者如马君武、李四光、郭沫若、茅盾、巴金、徐悲鸿、陶行知、梁漱溟等。桂林在那个山河破碎、炮火纷飞的年代里一度成长为文化中心。

当代,桂林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极大提升,让世界看见桂林、了解桂林。

时光流转,及至眼下,桂林的公共交通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入境游客需求,适应民航事业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民航局决定在临桂县两江镇建设新机场。1996年,新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命名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目前,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为我国民用机场最高等级:4F级,可以停靠A380最大型的飞机。

航拍桂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湘桂铁路以及桂林站经历了多次改造。2013年底,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营,其客运列车通行速度达200公里,并预留提速条件。2008年动工建设的贵广高速铁路,于2014年底投入运营。

这条铁路,从贵阳经桂林到广州,呈东西走向,在桂林与湘桂铁路交汇,设计运营时速300公里,改变了桂林铁路只有向北出省的单一通道格局,连通了西南的贵阳、重庆、成都与华南广州、深圳的直线运输。

而高速公路和国道已经形成完整网络,连通各县区以及相邻省市,乡道、村道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旅游巴士可以将游客送到任何一个景区,自驾游的客人更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前往自己心仪的目的地。由于自驾游的兴起,一些平时不为人所注意的自然景观、古村落,比如灵川县潮田乡、兴安县古商道上的漠川乡,以及全州县文桥镇上的众多古桥、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的侗族鼓楼等被不断地被发现、推送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徐霞客“西南行,大松夹道”的喜悦之情、李济深“江南唯一繁盛之地”的由衷感慨,不再只是纸上只言片语的记叙了,它穿越千年,轻叩着每一位旅人的心。

猜你喜欢
桂林广西
广西贵港
壮美广西
习主席视察到广西
《广西戏曲》
桂林行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