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元素漂流记

2022-06-23 08:28阿嘉编辑王旭辉
中国三峡 2022年4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大气植物

◎文 | 阿嘉 编辑 | 王旭辉

碳元素(C)的故事要从数十亿年说起,在第一株植物出现之前,碳和两位伙伴过得逍遥自在,他俩是双胞胎,都叫氧原子(O),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且易使动物窒息的气体被当作杀人无痕的妖怪,而非一种物质。1840年,法国科学家杜马给这个家喻户晓的团体取了个学名——二氧化碳(CO2)。在地球上,碳元素在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第一株植物出现之后,碳元素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年幼时天性爱玩,某天瞅见植物身上有许多气孔,他和两位伙伴便钻了进去,暗暗窃喜时,一束阳光打在了植株身上,二氧化碳一时间动弹不得。植物体内发生了两种反应,首先是光反应阶段,叶绿体内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激发了体内的高能电子,使其在体内传递,为内部水的光解提供能量,最终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以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和NADPH(还原型辅酶II)的形式储存,随后便是暗反应阶段,此时不需要光,但需要光反应中的生成物ATP以及NADPH,使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类物质(淀粉)。这两种反应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光合作用的实际过程。如此一来,曾经杀人无痕的“妖怪”,通过植物的教化,放下屠刀后却成了动物们生存必不可少的氧气(O2)和能量来源(糖类)。

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转化为糖类物质后有了具体的身躯,但也只能在植物内部活动。当植物被食草动物啃食后,动物体内的有机物(多糖)被分解为单糖,单糖在氧气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及可供动物体使用的能量。无法被动物消化的种子,随着粪便一同排出,在大雨的冲刷下,种子被埋入地底,生根、发芽,开始新的生命轮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然界有着完整的食物链,食草动物在无忧无虑享受自助餐时,食肉动物躲在远方虎视眈眈,食草动物难逃被捕杀的命运,身体里的能量在捕食关系中转移到了后者体内。这条食物链能量的起点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量的终点也是二氧化碳,碳元素在生物圈完成了一次漫长的循环。

植物寿命有限,它从土里钻出,岁月又将它沉到了土里,动物亦是如此,土地赋予了动物生存的空间与资源,待其逝去便将它们拥入怀抱。土地似乎对万物有着无限的包容,它既能承载新的生命,又能接纳逝去的生命。沉入地底的碳元素多以有机体的形式存在,被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彻底分解的话,只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但动植物遗体的降解并非完全好氧,其埋藏在地底的部分的微环境几乎都是缺氧的,很多分解都在厌氧条件下完成,会产生很多有机酸、醇、醛等物质。动植物遗体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异常复杂,有千余种微生物参加,包括真菌、细菌、古菌以及部分真核生物在内的微生物“殡葬工”分工协作,形成微生物分解的“流水线”和食物网,随着降解的进行,微生物群落逐渐演替,一级一级完成降解。

叶绿体中发生的光合作用两阶段 绘图/ 何林

腐化速度快的有机体变为了石头(几乎完全分解为无机物);腐化速度慢的有机体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为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变为石头的碳元素最为桀骜不羁,地壳运动将它们碾压,地底深处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使石头融化为岩浆,它们渴望摆脱如此艰难的环境,一股脑想向外冲,没有什么能压垮它们,在它们喷出的那一刻,碳元素开始了一轮新的循环,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能够贯穿地球系统不同层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等),促进地球层圈物质交换与循环作用,并将大量富含二氧化碳的火山气体输送到大气圈中。岩浆的火爆脾气给地球生物带来了灾难,其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炙热烘烤着大地。偃旗息鼓后,余烬褪去,土地却由此饱含矿物质。落入其中的植物种子,在日后的岁月里成长得尤为茂盛。火山爆发带给了土地灾难,但同时也带给了土地财富,福祸相依,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守恒的。

青藏线上的兔鼠,以植物为食。 摄影/卓月半 /图虫创意

藏狐正在捕食兔鼠,此过程中碳元素通过兔鼠体内的有机物传递到了藏狐体内。 摄影/田野666k /图虫创意

煤层中的植物化石 摄影/Dymov-Adobe Stock /图虫创意

成为石油、煤炭、天然气的碳元素没有岩石那么“上进”,他们生性温和,得过且过,颇为佛系,一睡就是数十亿年,身陷黑暗如此之久,本以为再也没有机会重见天日,直到有一天,人们将他们开采出来,并为人类所用。不幸的是,当他们既定的命运被打破后,自然界却开始失衡。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使二氧化碳急剧增多,二氧化碳在地球顶端、大气层内部越积越多。二氧化碳数量少的时候,帮着大气层吸收红外线辐射,防止它过多的跑到大气外,因二氧化碳的功劳,地球得以为人类提供宜居的场所,这是“天然的温室效应”。后来,进入工业时代后的人类活动释放出了大量二氧化碳,整个碳循环受到了干扰: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本来不属于地球的热量又回到了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它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了一系列连锁效应: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浪来袭、庄稼淹没……

大气圈与水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46~38亿年阶段,为原始火山大气层,大气炽热潮湿,其主要成分为水蒸气、二氧化碳以及强酸性气体,水圈还未出现;38~26亿年,水圈出现,为强酸性-还原性的海水,大气向二氧化碳还原性气圈演化,由于海水酸性过强,此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无法为水圈提供碳源;26~18亿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开始下降,海水以低pH值、低氧逸度的酸性-还原环境为特征,二氧化碳在强酸性液体环境下无法生存,时刻都想逃逸出来,大气圈与水圈依旧无法“愉快相处”;18~6亿年,地球环境出现重大变革,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急剧下降,氧气开始聚集,海水pH、氧逸度增大,转变为弱酸性、弱氧化环境,大气圈与水圈开始建立起稳固的外交关系;6亿年至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继续急剧下降,氧气含量波动上升,氮气含量不断聚集,直至现代水平,海水演变为弱碱性、强氧化环境,大气圈与水圈的碳元素可自由交互。

桂林的岩溶地貌,碳元素在其中以碳酸盐岩(如灰岩)的形式存在。 摄影/4045 /图虫创意

一场大雨落下,大气圈的二氧化碳被裹挟至水圈,雨水落到地面,岩石中的碳元素随之流入海洋,以二氧化碳为“食物”的珊瑚以及浮游生物得以生存,它们成为海洋食物链的第一环。我们把时间拉得再近一点,20世纪末至21世纪后,工业迅猛发展,人类活动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剩,海水接纳着大量涌入的二氧化碳,导致其pH值下降,对海洋生态平衡产生一系列影响,例如对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珊瑚,因其体内共生海藻的离开或死亡,珊瑚出现白化现象,最终失去营养供应而死。

成也二氧化碳,败也二氧化碳,碳元素的漂流还在无声地进行着,人类千百年来的进步将艰难与困苦化为养料,一步步成为自然的主导者,气候因人类的驱赶,万物复苏的春季与天高云淡的秋季逐渐缩短,拉长了炎热干燥的夏季与寒冷凛冽的冬季。地球若想恢复生机,人类与环境尚需经历一场漫长的和解。

海洋中的磷虾以浮游生物为食。 摄影/Andrea Izzotti-Adobe Stock /图虫创意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大气植物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大气稳健的美式之风Polk Audio Signature系列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