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婷 林民强 黄华灵 蔡怡嘉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随着我国政府近几年对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我国的科技水平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学术不端现象也日益凸显,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学术不端行为不只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大局,严重影响我国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学术信誉和整体形象。科研诚信建设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能够进一步推进科技发展的进程,也能够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综合素质,为我国进步贡献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曾发文强调要积极开展科研诚信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对于科研诚信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2]。某三甲医院是福建省闽南地区一所具有悠久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内的科研人员在完成繁重医疗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大量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在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有义务和责任剖析学术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探寻治理学术诚信缺失的对策和途径,建立相应的防范体系和制度。
2020年5月1—31日通过手机APP向全院科研人员进行线上问卷发放,以匿名自愿填报为原则(每个手机号码限填写1次)。按调查对象对科研诚信概念的了解程度进行分组(非常了解、了解、一般、了解很少、完全不了解),分析比较各组间最高学位、最高学位所属的专业、职业、聘任职称、参加工作年限、论文发表、承担/参与课题情况及是否接受过诚信教育等影响因素的差异,并通过最优尺度分析对影响大小进行量化。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采用手机APP“问卷星”,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问卷结果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对个人因素调查结果进行卡方分析及最优尺度分析。
本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4份,以对科研诚信概念了解程度为因变量,其余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分析,检验水准ɑ=0.05。其中男性科研人员115人(56.4%)、女性科研人员89人(43.6%),≤35岁107人(52.5%)、36~45岁76人(37.3%)、46~55岁16人(7.8%)、≥56岁5人(2.5%),因变量各组间的性别与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1、9.878,P>0.05),调查结果具有可比性。
因本调查结果中的个人影响因素同时存在分类变量、名义变量及数值变量,因此采用最优尺度分析,通过非线性变换对原始变量进行量化转换,经反复迭代给出最优方程,分析各级别自变量对因变量强弱变化的影响。
使用SPSS 26.0对调查结果进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统计分析结果:F=4.418,P<0.05,提示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变量的容差均>0.01,提示各因素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该回归模型结果具有可靠性。自变量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最高学位所属的专业(P=0.003)、职业(P=0.008)、聘任职称(P=0.019)、有无接受科研诚信教育的经历(P=0.039)4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重要性依次为有无接受科研诚信教育的经历、职业、最高学位所属的专业和聘任职称。4个变量约占该模型总解释度的53.5%,最有可能与调查对象是否了解科研诚信概念存在相关性。见表1。
表1 某三甲医院科研人员诚信调查影响因素的最优尺度分析结果
本研究针对科研人员诚信水平外部因素的调查未对目标人群进行分组,因此只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有67.2%的被调查科研人员认为利益驱动与科研诚信水平关系最大,有53.9%和47.6%的科研人员认为学术道德修养和科研人员生存压力对科研诚信有很大关系,见表2。
表2 科研人员认为影响科研诚信的外部因素[例(%)]
科研诚信是反映医务人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医疗机构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3]。近年来,生物医学学术不端事件屡屡曝光,国内外学术不端情况泛滥,学术环境也时常面临严峻考验。根据Retraction Watch Date Base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论文撤稿数量近几年急剧增加,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学者共有9 935篇文章被不同杂志撤稿,其中与生物医学(健康领域)相关的有1 434篇,撤稿原因大多是学术不端[4],主要包括虚构伪造同行评议以及篡改、伪造或剽窃试验数据等[5]。目前国内对科研诚信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通常会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展开,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譬如科研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道德判断[6]以及个人的抗压能力[7]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科研环境、科研收益、组织因素[8]等。部分研究者倾向从个人角度出发进一步讨论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9],也有学者倾向从行为伦理角度出发讨论,比如通过分析由于个体压力、个体科研素质、诚信相关教育经历和科研环境等因素导致的道德推脱,从而衍生出对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10]。
本调查同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对某三甲医院科研人员进行调查,最优尺度分析的结果显示,有无接受科研诚信教育的经历是影响受调查人群是否了解科研诚信概念最重要的个人因素,所属职业、最高学位所属的专业及聘任职称也可能间接影响受调查人群受到科研诚信教育的机会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科研诚信教育帮助不同职业、阶段和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自我提升,是高校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应当努力的方向。Resnik[11]认为科研诚信教育应把推进有道德的行为转化作为关键目标,但如何量化教育效果是其中最显著的难点,因此其在研究中尝试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态度转变和推理能力等因素来实现行为方面的改变,并将难以量化的行为因素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巧妙转换,从而达到对诚信教育效果评价客观量化的目的。Kalichman等[12-13]研究则认为科研诚信知识是最能够通过教育传达给受教育对象的内容,同时必须重视对高层次人才的科研诚信教育,让其能够及时更新最新的、系统的、全面的科研规范和科研诚信知识。本调查外部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科研人员诚信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利益驱动(67.2%),科研人员生存压力(47.6%),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45.6%),学术不端的监管及惩罚力度(44.1%),学术不端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普及(31.4%)等。由此可见,当利益诱惑出现时,如果科研人员自身对于科研诚信的底线不高,易导致各种科研诚信问题的出现;其次是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科研人员既要面对日常的职业工作,又要完成科研项目,生存压力大,导致不少人铤而走险;此外,少数科研人员认为单位的学术道德环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杜宝贵等[1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科研诚信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应通过持续不断的外部环境正向引导来帮助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道德观,通过影响科研诚信态度来规范科研诚信行为,必须重视对科研诚信知识的系统化、科学化梳理,不应把科研诚信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的理论知识上。同时在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管理部门工作的今天,为防止出现一稿多投、通过第三方代投、伪造论文数据以及伪造审稿人等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也可将期刊论文的信息化管理融入科研管理工作当中,在科研管理类系统后台嵌入各类官方情报所每年新出版的期刊数据库和SCIE数据库,以确保成果发表的质量,并将相关管理模块有机地融入科研管理工作之中[15]。
因此,对于那些已经步入科研岗位的科技工作者,科研管理部门应当将诚信教育纳入其职业道德教育中,设立科研“黑名单”,并将科研诚信评价结果作为后期项目申报、经费申请、职称评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16],针对不同专业、职称及科研经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侧重,配合适当的考核制度,将诚信相关大数据分析融入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参考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将其思维应用于科研管理领域[17],从“自我提升”“外部优化”“改善评价体制”“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诚信水平。同时建议采取多项切实有力的举措提高医院科研人员科研诚信认知水平,同时端正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如(1)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将相关课程设置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充分利用高校老师以及导师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视工作后的持续性诚信培训等;(2)营造浓厚的科研诚信氛围,强化工作环境中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态度:良好的学术环境、诚信氛围,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也是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倡导在医院内部开展诚信文化建设,营造科研诚信的良好氛围,构建诚实守信的大环境,同时营造出允许失败且较为宽容的学术文化氛围[18];(3)健全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使科研诚信工作有制可依:从医院层面完善科研诚信相关规定及管理制度建设,完善顶层设计,并建立制度推进的落实机制,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高效协同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及部门,并确保其工作具备相应的权威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医学院校学生在入院实习前、医院科研人员在入职时均需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并根据本机构学术不端发生的实际情况定期发布诚信提醒,以此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19];(4)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相应的查处机制:例如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医院层面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查重系统,主动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明确学术不端查处机构中能够负责调查的主要责任部门,通过规范调查流程和建设处理体系等,建立用于记录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及人员的数据库及“黑名单”,此类记录也可作为之后主管部门在评审科研项目、评定科技相关奖励以及颁发其他荣誉时的参考依据[20]。
本调查尚存些许不足之处,如研究影响科研诚信的外部因素时未能在设计问卷阶段对目标人群进行分组,导致后续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归因分析。未来将继续扩展调查内容,完善设计分析手段,为医院科研诚信建设和预防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更加客观的论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