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理论建设前瞻

2022-06-24 22:02
国际公关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共性共识理性

为进一步推动公共关系学术研究,开展公共关系理论建设,本刊自今年起特开设“学术板块”,按学术论文规范要求刊发公共关系学术论文,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也欢迎各位老师推荐自己的硕博研究生在此发表论文。此外,每期杂志还将摘编近期已发表在其他学术期刊上的公关论文主要观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本期选编了五篇学术论文摘要予以刊发。

(责编>王迪、曾琳智)

论文摘要

视频天下:语言革命与国际传播秩序再造

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语言革命的发生,都推动着信息传播秩序的演变。有声语言的发展形塑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文字语言的兴盛构筑了文明传播的区域体系,影视语言的滥觞孕育了工业时代的文化秩序。当今,视频语言的崛起正在开辟信息时代的开放格局并将再造国际传播秩序。未来,基于智能VR的发展,人类将回归全感官的传播场景,在虚拟与现实同构的环境中超越时空藩篱和文化差异,进入一个视频天下的新秩序。立足当今,面向未来,中国的国际传播应以视频语言为主要抓手,发挥数据驱动、算法治理和大众创新等优势,聚焦智能平台、多元主体和立体交往等领域,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原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作者: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公共性与价值之源:中国传统社会共识观的演进

为缓解理性和共识危机,西方流行的现代化论述提出了构建公共性、公共理性和交往理性等概念,寄望借由某种程序理性复造社会共识。完整的共识机制须由价值理性与程序理性共同担保,公共性不能退守、窄化至程序规范之维。中国现代化进程也面临共识机制重构的挑战,“一”“多”关系平衡和公共性创生日益成为重大的历史课题。论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有关社会整合的思想遗产,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价值理性养成和公共性建构。历代持续推演的人天、群己、和同、名实关系之辩,以及对仁义、礼法、理礼、情智问题的深究,牵涉今日社会共识构建中的诸多关键范畴:超越性与世俗性、普遍性与公共性、同一性与多样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真理与意见等。清理中国传统社会共识观念史,可发现公道凝摄(明分使群与天下归仁)、公理体认(理一分殊与心所同然)和公议确证(意见之理与以礼代理)三种共识机制及其价值之源。这三种设计为重构现代社会共识机制,平衡多元与同一、自由与秩序、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等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像和观念参照。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作者: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标准化与规模化:中国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与市场营销策略

“让中国声音在世界有效传播”已成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课题。论文立足传播学视角,从国际新闻传播机构新闻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市场营销两个维度及相关变量探讨了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的路径与策略。首先,在内容生产维度,进行新闻筛选时,要树立国际新闻传播的中国视角,重点选择有优势新闻来源的内容,再逐渐提高在其他次重要议题领域的报道数量,实现效率和导向均衡;在生产流程上,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对外新闻产品的品质;在门槛规模上,保证基本数量规模的信息输出;在产品形式上,运用国际传播的多种内容及深度加工的产品包。其次,在市场营销维度,国际新闻机构应该利用大众媒体平台、专业传播平台、自我传播平台、人际关系网络等多种传播手段,将自己的新闻产品推介到潜在客户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当中,持续获得境外媒体曝光,增加知晓度和美誉度。在渠道构建上,新闻产品的展示需要从客户体验的角度进行适当分类展示设计,提供清晰的文字说明系统;在新闻产品销售方面,需要提供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清晰的购买指导系统、便捷的支付系统或多种可选的产品传输方案。

(原载《传媒观察》2022年第2期,作者: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佳宝,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现状与进路

中国新时代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是中國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历史选择。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是一个内生力量向外延展的过程,取决于中国自身繁荣发展的制度基础、文化表征和社会景观。论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进路必须以战略传播体系为底层支撑,搭建立体话语网络,即将多层次多维度的力量作为话语主体纳入国际传播工作格局中,实现由单一官方传播向多元全民参与的转变;以制度文化基础为内生力量,充实多元话语内核,即用优越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表征来支持国际传播话语,并以兼具道德人文关照和普世价值理性的话语内核来解构西方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绝对主义、自利主义导向下的国际舆论体系;以核心价值观念为终极指引,实现共同话语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单民族、国家的认知局限,实现了人道主义思索和全球福祉聚焦的视野转向,且具备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口号付诸实现的潜力。论文还提出,在具体的话语权建构和国际传播实践中,需要处理好价值观的个别性与普遍性、包容性与冲突性的关系。

(原载《人民论坛》2022年第3期,作者: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

艺术化转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破圈”之道

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作为却至今未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在硬实力日益提升的同时,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国际传播效能尚待提高。通过反思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论文提出要树立一种“内外无别”的国际传播观念。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传播主旨上对全球受众一视同仁,不分内外;摒弃对内、对外的执念,自觉置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把中国人民的命运与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注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议题,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立场上,用全人类喜闻乐见的内容和话语方式参与国际舆论,讲好全人类的故事。论文提出了国际传播尤其是文化传播的“艺术化转向”之路,从传播观念的变革、传播内容的选择和传播话语的转换三个维度,对国际传播“艺术化转向”的可能路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它或许会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破圈”之道。

(原载《当代传播》2022年第3期,作者:夏德元,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薛雅丹,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迪、曾琳智)

猜你喜欢
公共性共识理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