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格格
在上大学之前,其实我是从没听过“摆烂”这个词的,但是当我学到了这个词,我发现它真是能完美诠释我面对摆在我面前的一座座大山时的态度。“一天一门课,一周一学期”的期末、没有眉目的论文报告、琐碎的班级工作、筐里没洗的衣服、迷茫的未来走向……想到即将面临的困难,想到要克服现在这些难题需要付出的努力,不禁觉得人生不值得,干脆撒手开摆。
我能感受到这种状态和高中的不同之处。那时一天八节课,每天的作业比现在每周作业更多,却很少有“摆烂”的心态冒出来,而是第一时间想着怎么解决它。于是我知道,这是到了一种“倦怠期”——还有学习的能力,但却丧失了学习动力。
我有一个同学和我诉苦,说学习就像马拉松一样,跑在前面的人往往觉得只需要保持现状就好了,甚至可以适当休整,也不会耽误太多进程。但是已经落后的选手,眼看着前面还有那么多人,体力都消耗差不多了,想追也追不上,甚至能看到他们跑得越来越远了。
这样越想越累,大部分精力其实没有用在学习上,而是被内耗了——因为一直看不到正向反馈,而不再确定自己学的东西有意义。
有些同学是善于从学习的过程本身寻找意义的,他们要么对某个学科有天赋异禀的热爱(我初中就曾有一同学痴迷化学,在自己家阁楼研究化学实验,因为太危险被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告终),要么是学到了无我之境,每当想出一道圆锥曲线题的巧妙解法,或是在脑海中模拟出一道物理题的完整场景,都感到内心无比充实快乐。
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反馈体现在学习的成果上。如果每多做一页题,就能让你考试提高5分,是不是一下子有干劲了?问题就在于学习成果的体现是长期的而不是阶段性的,有时还会出现“埋头苦学一个月,成绩倒退20名”这样消磨士气的情况,也因此会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
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找能立刻形成正反馈的事情做,没有正反馈创造正反饋也要做!虽然考试题目难以预判,但是把错过的题总结一下再做一遍却尽在掌握呀;虽然要学的东西就像马拉松还没跑的部分一样多,但是已经学到的可以趁热打铁给别人讲了呀;就算to do list上堆了很多待办事项,也仍然可以在每完成一件事之后奖励自己吃颗糖——如果实在做不完,那就每完成一个困难程度的任务奖励自己做一个简单任务吧!
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自我奖励,需要一些外部的正反馈作为激励源,那么最好是拉一个好朋友互相督促,一起自习或打卡。给朋友背单词、文言文或是讲题会让人有一种“正在经受检验”的错觉,抓住这种错觉,学习说不定会变得更有动力。
编辑/王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