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风格钢琴作品《卖杂货》的艺术特色研究

2022-06-24 14:30赵昕
大观 2022年5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艺术特色

摘 要:《卖杂货》是作曲家陈培勋在广东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入西方钢琴技法创作而成的一首作品。首先介绍《卖杂货》的创作背景,接着分别从曲式结构、和声运用、音色技法以及人文内涵方面详细剖析《卖杂货》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钢琴作品;《卖杂货》;艺术特色;广东民间音乐

《卖杂货》是我国作曲家陈培勋在1952年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该作品是基于中国传统音乐改编而成的,在中国的钢琴创作历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卖杂货》是以广东地区富有特色的音乐素材为蓝本,采用西方的钢琴技法进行艺术处理,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

一、钢琴作品《卖杂货》的创作背景

陈培勋于1921年出生于香港,祖籍广西合浦。在叔父陈德光的影响下,陈培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到了中学时期,陈培勋获得了音乐奖学金,开始跟学校的音乐老师学习钢琴、管风琴以及作曲的相关理论。1939年7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陈培勋正式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几年后,陈培勋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应舞蹈家吴晓邦和梁伦之约,创作了第一部民族舞剧音乐《宝塔与牌坊》。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陈培勋辗转于祖国大地,曾经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高校任教,致力于用民族音乐激发青年学生们用实际行动救国的热情。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培勋回到上海,拜谭小麟为师,继续在亨德米特作曲技法方面进行深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培勋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此时,文化艺术百废待兴,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层向全校师生发起创作民族音乐的倡议,于是朱工一动员作曲系的教师参与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在这种背景下,陈培勋编创了四首广东音乐主题钢琴作品,而《卖杂货》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钢琴作品《卖杂货》是陈培勋在粤曲《卖杂货》和《梳妆台》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反映了当时在岭南地区流传的民间习俗。原曲《卖杂货》是一首关于卖货郎一边担着货物一边吆喝的小曲,结构简单精练,仅仅凭着九个小节,描绘出挑担行走于乡村之间的货郎卖杂货的场景。而陈培勋改编的钢琴曲《卖杂货》,则在继承原曲轻松明快的曲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曲调的内容丰富化,通过引入《梳妆台》小调,增加曲调的活泼性,使人仿佛看到一群小姑娘听到朝思暮想的吆喝声之后,纷至沓来争先恐后地挑选心仪化妆品的情景。乐曲中间部分的旋律舒缓连贯,高、低两个声部互相映衬,和声十分饱满,使听众仿佛听到了小姑娘们与卖货郎之间的对话。通过这一静一动的表现手法,赋予了钢琴作品《卖杂货》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2]。

二、在曲式结构方面的艺术特色

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者把《卖杂货》的曲式结构归类为A-B-A1形式的带再现单三部曲式。在笔者看来,这是有待商榷的,因为笔者发现《卖杂货》的结构远不止单三部那样简单,前面的“con moto”和末尾的“Allegro”形成了首尾呼应的关系,这部分的乐节与A段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这部分在整首作品中一共出现三次,如果对其视而不见的话十分不妥,因此笔者认为更加合适的处理方法是将其归为新的主题,如此一来,整首作品就形成了接近于插部领先的回旋曲式结构。

插部一是乐段重复变化的曲式结构,其中包括了A乐段和A1乐段。1~16小节为A乐段,a、b、c、c1四个乐句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a乐句运用加花变奏的手法,通過对主题材料进行加花处理,凸显同质材料的歌唱性,其中以四分附点、十六分节奏的段节奏为主,使得旋律在起伏变化之中变得丰富,赋予乐曲极强的流动性。因此在演奏方面要采取连奏和断奏并用的方式,可以将其分为扬格、抑格两个2+2形式的乐节。扬乐节用于装饰主音,而抑乐节则是落在商音上,彰显出浓厚的广东音乐特色。b乐句的旋律则是先由低往上升,到了一定高度再落下,呈现出大幅度的波浪形状,与a乐句形成极大的反差。b乐句也可以分成扬格、抑格两个2+2形式的乐节,扬乐节和抑乐节分别落在角音和羽音上,形成呼应的关系。c句的旋律呈现出很大的跳跃性,在音域跨区方面与a、b乐句形成了高低对比。c1乐句实则是c乐句的低八度重复。17~28小节为A1乐段,是A乐段的变奏重复,其只是由原来的4个乐句变成了3个乐句。A1乐段的a、b乐句在低声部进行陈述,采用具有叙述性的广东民间小调《卖杂货》,描绘出老货郎和小货郎轮流吆喝的情景。c乐句为重音奏法,其力度升至ff。在弹奏的过程中,注意用右手弹奏民间小调,左手则采用跳音的方式弹奏出轻快的和弦节奏,整个弹奏过程要一气呵成,切忌为了分句而将结构拆开。左右手的交替弹奏,将音乐旋律推向高潮,让听众仿佛看到了岭南地区民间敲锣打鼓的喜庆情景。

41~49小节为主部一B乐段,其结构为非方正式的单一调性,由起对比作用的两个乐句组成。B乐段采用的是粤剧《梳妆台》的小调,在速度方面呈现出减慢的趋势,力度也逐渐减弱至mf。b乐句为连贯性的十六分节奏,在旋律上表现为大波浪的形状,在弹奏的时候,需要用右手将《梳妆台》抒情的曲调弹奏出来,而左手辅以和弦式织体和音程,描绘出卖货郎吆喝过后,小姑娘们接踵而来挑选心仪胭脂水粉的场景[3],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趣味。

50~63小节为插部二的单一调性C乐段,与插部一A乐段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曲式结构为A乐段的重复部分,以平稳的速度在高音区进行陈述。C乐段又可以分为2+2的两个扬抑格乐句,这两个乐句均落在了徵音上。

64~84小节为主部二,是在主部一的前提下转调而来的,其将音乐旋律回归到卖货郎的主线上,为听众描绘出货郎挑着货物穿走于大街小巷之中的景象。

85~100小节为插部三,同时也是插部一的再现部分,只不过从之前的A、A1乐段缩减成A乐段,省略了A1的变奏部分,使得旋律速度迅速加快,再次将听众带回欢快的氛围中,听众仿佛看到了货郎将货物一售而空之后喜悦的表情。

三、在和声运用方面的艺术特色

实现钢琴作品民族化的关键是把中国音乐中的横向单声因素融入西方钢琴的纵向和声方式,通过在钢琴原来的和声基础上融入民族音乐的和声,让钢琴的和声更加符合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在钢琴作品《卖杂货》当中,陈培勋在和声运用方面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交替大小调的和弦运用

曲谱的A乐段为b羽五声调式音阶,与之相适应的和声以自然小调为主:第1小节为主、四级大小七和弦,第2小节为属、主进行,第3小节由自然属、自然导和下属六这三种和声交替进行,而第4小节也由主七和下属六两种和弦交替。四级大小七和弦是用来平衡大调重属和弦的,而自然导和弦则是用来平衡大调属和弦的。这些小调和弦在曲谱中的应用,实现了同音裂中小调和弦与大调和弦之间的交替运用。

(二)五声纵合性和弦的运用

五声纵合性和声是在中华传统音乐的五声旋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对钢琴作品《卖杂货》的和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整首作品的和声正是以五声纵合性和弦为主,五声七和弦在曲谱中得到大量使用,把横向的旋律音叠置成纵向和弦,而在大小和声方面,则是有针对性有限度地运用。例如在主部一的B乐段当中,通过右手弹奏的是有宫音加六和弦以及二、三度叠置和弦,而通过左手弹奏的则大部分是五声纵合性七和弦。左手和右手先后弹奏,促使和声结构充分融于旋律当中,让听众仿佛看到小姑娘们随着吆喝声纷至沓来的热闹景象,尽显民族音乐的热情,富有感染力[4]。

(三)平行五度和弦

除了五声纵合性和弦之外,另外一种以五声旋律为基础的和声结构就是平行和弦。平行和弦具有相同的和声结构,在和弦进行之时通常以某种同向进行的形式存在,并且保持了各声部音程的等距离。在钢琴作品《卖货郎》的A乐段中,第二小节左手弹奏的两个和声均为平行五度和弦,突出了主旋律的低声部结构,使旋律呈现出“线条感”的听觉效果,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广东的乡镇大街上,跟随卖货郎的吆喝声领略一番岭南地区的风俗人情,一切显得如此和谐。

(四)非三度叠置和弦

和声织体的运用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钢琴作品的音乐形象。西方最传统的和声技法是以七声音阶为基础构建的三度和弦,而陈培勋在钢琴作品中国化的过程中采取更为贴合民族调式风格的五声音阶,所对应的和弦是非三度叠置和弦。因此,陈培勋在钢琴作品《卖杂货》当中对和弦的编配进行了创新,运用非三度和弦淡化西方七声音阶的尖锐,通过采取和弦附加音、和弦省略音以及和弦替代音等方式,凸显以韵见长的民族音乐特色。例如在右手弹奏的部分中,陈培勋在原来B-D-#F-A和弦中附加了B音,使其与该部分和弦末尾的A音构成了大二度的关系,有效避开了七和弦这些不协调的和声。

四、在音色技法运用方面的艺术特色

音色技法指的是在演奏这些由民族传统音乐改编而成的钢琴曲的时候,演奏者在模仿传统乐器演奏手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音色联想,然后通过在钢琴上找到合适的触键方式将这些音色联想表达出来。

(一)粤曲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

粤曲的传统演奏乐器极为丰富,主要的演奏乐器有高胡和扬琴,伴奏乐器则有琵琶、笛子、秦琴、三弦和洞箫等。多样化的演奏乐器极大地丰富了粤曲中的音色。在《卖杂货》中,陈培勋通过将多种和声织体和各种类型的装饰音融合在一起,生动地模拟出粤曲乐器的音色。例如在插部一A乐段当中,每一个音符上都划有重音,因此在弹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充分调动手臂的力量,集中指尖力量往下按键,使得作品的音色更加具有穿透力,从而模拟出粤曲小乐队的音响效果,呈现出卖货郎边敲鼓边吆喝的热闹情景[5]。

(二)其他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

在钢琴作品《卖杂货》当中,陈培勋不仅对粤曲乐器高胡、扬琴等的音色进行了模拟,以体现出岭南地区音乐的鲜明特色,还对中国其他民族乐器的音色进行了模拟。例如主部一的B乐段中有对民族打击乐器音色的模拟:在第一小节当中,左手弹奏的五声音阶与右手弹奏的和弦在同一时间进行,形象地模拟出大鼓打击的音色;第二小节运用的是八分音符,音色比第一小节更加明亮,呈现出各种打击乐器交汇在一起的情景。在弹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要注意手指的靈活性,落键时要轻巧柔和,切忌拖沓,可以运用踏板加以适当的辅助。总之,手指落键要干脆利落,声音要灵活有弹性,只有这样才能烘托出卖杂货时的热闹气氛。

五、在人文内涵方面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经验以及所思所想的真实反映。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举止行为,并且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持久深远的。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作曲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并且将其融入所创作的作品,赋予了音乐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核心思想是“和谐”,其肯定了事物的多样性,成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博览众长的象征。作为一个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艺术家,陈培勋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也将“贵和尚中”思想进行了融入。例如在《卖杂货》的曲式结构当中,他通过把中华传统联曲体和西洋钢琴三部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接近于插部领先的回旋曲式结构。与此同时,陈培勋还将中国民间支声性织体与西洋对位织体相结合,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与吸收西洋作曲创新技法之间达到一个“和谐点”,将“贵和尚中”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有别于西方人文思想的一大特色。中国人民始终秉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诠释这种和谐关系。陈培勋在创作《卖杂货》的过程中也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十分注重对人物与场景之间关系的处理,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实现人景交融的统一。《卖杂货》的插部一A乐段,其旋律采用的是具有叙述性的广东民间小调《卖杂货》,以轻松的曲调描绘出卖货郎穿越大街小巷与人们交流的情景;主部一B乐段采用的是粤剧《梳妆台》的小调,旋律温柔舒缓,勾勒出岭南乡镇人靓景美、人物和风光相得益彰的画面,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天人合一”的人文内涵。

作为中国钢琴改编代表作品之一,《卖杂货》充分体现出陈培勋对优秀传统音乐元素的继承和创新。在世界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艺术家只有坚持这种“物为我用,博览众长”的创作原则,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优秀钢琴作品,这也是中国音乐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华璐.陈培勋钢琴曲《卖杂货》的艺术特色分析[J].艺术家,2021(4):132-133.

[2]梁静.陈培勋粤调钢琴作品演奏分析[J].艺术研究,2021(3):121-123.

[3]张浩.陈培勋粤调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8(7):28,30.

[4]王金沙.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7(7):34-35.

[5]高文敏.浅析中国钢琴作品《卖杂货》的审美艺术[J].北方音乐,2017(21):79.

作者简介:

赵昕,硕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艺术特色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钢琴作品中对情绪情感的巧妙运用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探究
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研究
从《夕阳箫鼓》和《梅花三弄》看情绪情感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