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6-23 03:19何海涛
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育人

王 倩 何海涛,* 王 岩

(1.燕山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计算中心,河北 秦皇岛 066004)

0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新时代对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这就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思想政治”简称“思政”,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大视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

我国正在从数字大国向数字强国迈进,数据思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3]。数据挖掘技术作为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能够对各种因素之间隐藏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分析,在市场营销、医疗服务及科学探索等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修课程,通过梳理该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等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相融合,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4],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对行业技术发展的奉献精神,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及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助力国家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学者阐述了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性,但鲜有研究着眼于某门专业课的具体实施方案[5]。“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深度挖掘每一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不能为了“思政”而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属性和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盲目选取与教学目标不相关的思政内容会使学生感到茫然,也容易造成多课程之间出现重复思政案例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限[6],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短时期内难以快速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在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实现意识形态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时,教学能力还有待加强。其次,“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极具代表性的理工科课程[7],偏重于理论及技术的讲解,其授课特点增加了思政元素的融入难度[8]。最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认知特点是对相关技术理论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希望掌握当下流行的技术和知识为就业做准备,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在专业课中强行融入脱离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使课程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

1 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建设

“课程思政”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核心素养[9],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以治学为基础,打造精湛的业务能力,还要挖掘与教学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积极发挥育人功能。本课程从以下方面做出了努力。

1.1 树立思政学习的终身意识,以不断提升个人素养

我国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各试点高校取得了初步成效并组织开展了诸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相关的教育培训,这些培训包含了成功案例的经验分享等,是“课程思政”实施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保障,专业课教师还应积极参加“思政”的相关培训和学习,围绕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个要”核心素养,从“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方面[10],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注重信仰、情怀和师德,注重新思维和新视野。

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树立思政的终身学习意识,保持思想观念的更新,力争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善于向先进的思政理论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运用新兴网络进行学习。如通过观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政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身边的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精品课教师以及开展“课程思政”较早的优秀教师们学习,这些教师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一定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如为人师表、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关怀学生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思政素材,反复揣摩网络优质课程视频,大胆尝试新方法、新载体,将互联网技术优势与传统的思政教学有机融合。

1.2 与马院或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教师发挥合力作用

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为了快速精准地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对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本课程的专业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共同创建教学团队,研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实践形式。一方面,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交流,邀请思政课老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设计,有助于在更加宏观的角度把握课程思政内容的整体性,把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另一方面,与开展“课程思政”较早的教师多沟通交流,探讨课程思政建设从无到有的研学过程、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使课程思政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润物无声地不露过多痕迹,又可以理直气壮地娓娓道来。

1.3 集体备课共享案例以保证专业的思政体系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形成“大思政”的格局,所有课程都承担着育人责任,而课程思政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因而,课程思政的实施不免存在课程之间教学案例重合度高、教学案例与课程内容或有偏离的问题。例如,很多课程思政的教师青睐于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标志性产物,如中国天眼、高速铁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工程等,这些成果是世界公认的民族骄傲,确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但与此同时,也会出现相同案例在多门课程重复出现的问题。如果专业课教师都能够从学科知识点出发,选择与学科知识联系非常紧密的思政元素,即使是相同的案例,其整体内容和着眼点依然会有较大的区分度。如果案例与知识点的结合是松散的联系,转而延伸到伟大的科学背后还有很多默默无闻、淡薄名利的科学家,进而谈及科学家胸怀祖国和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甘为人梯和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等,学生虽然受到了熏陶和鼓舞,但过高的重合度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对案例的学习效果。

为此,本研究倡导以专业为基本单元的集体备课制度,各学科教师共享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构建以围绕课程知识的思政元素为点、贯穿课程整体内容的思政元素为线、多学科思政元素融合为面的课程思政体系。集体备课制度能够促进教师互相了解不同课程的思政点,交流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及时更新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及思政联动体系,为课程思政的持续改革奠定基础。

2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思政元素的引入形式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氛围,可能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也可能使学习变得更加沉闷。思政教学通常比较重视理论学习,讲授方式单一且内容泛化枯燥,如果一味地传播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心理上产生更重的学习负担。“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更多在于学生心灵深处潜移默化的感受和领悟,这看似浅显却并不简单。想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就要把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还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2.1 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要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只有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才能切实达到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目的,形成协同效应。本课程将“四位一体”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内容中,使课程思政更具系统性。“四位一体”育人理念主要包括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四个方面,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四位一体”育人理念细化到人才培养体系

以“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课程内容作为课程思政开展教学和教育活动的载体,思政选题紧紧围绕课程知识展开,知识传播和思政理论很好地结合并相互促进。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均选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易于理解的、视频形式的案例,基于案例引申出思政的核心内容,这种学习思政的方式更加灵活生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教育的目标考虑了教育对象的特点,对学生的引导既具体又实际,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明确化,能够将思政教育转化为行动力量。课程知识点、融入的思政元素以及培养目标的关系如表1所示。

理工类的课程思政,应更加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学研究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科学伦理观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兴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11]。从表1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思政融入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且符合理工类的学科特点。在“四位一体”育人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映射关系上,每个思政案例都覆盖了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四个方面,且在价值引领方面有更多的贡献。这样的教学设计,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互动融合模式,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应用、强相关性思政元素的引入,再到思政元素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了良性正向的交互体系。

表1 思政元素融入及培养体系对应关系

2.2 运用新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的学导式思政教学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提供了资源和技术支持。教师通过积极学习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学导式教学,如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集中学习方式相结合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制作PPT和论述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教师在网络教学中通过慕课和超星平台等建立课程、发放学习资料、推荐学习资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与教师共同组织集中的限时讨论专题,结合某个课程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展开,畅所欲言地发表个人的观点、看法,分享觉得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或相关案例。基于学导式的教学法也同样适用于“课程思政”,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准确的知识框架和思政要点,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讨论中分析和整合学习的重难点,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完善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在不断深入,但课程思政教学的“渗透性”和“隐性”特点使课程的评价机制还在初步探索阶段[12]。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要从其过程和结果判断现实或潜在的价值。本课程将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评价主体,从规划设计、实施、效果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完善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规范及教学设计方案[13],包括教学大纲、讲义、教材、教案及课件。二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的发表等文字性材料。三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包括课堂讲授思政元素是否自然切合,思政元素的内涵和外延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积极引导作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课程的亲和力和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及教学实施的匿名满意度调查。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围绕“育人第一位”的教育理念展开,与本课程“四位一体”培养目标体系相对应。价值引领方面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对思政要点的讨论发言、对结课考试中的“结合自身谈谈对思政案例的理解”试题的表述;人格养成方面的评价主要依据观察法来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否明显好转,是否爱学、能学、会学蔚然成风;知识探究方面的评价主要依据结课考试中的基础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来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跨学科知识及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建设方面的评价主要依据讨论课及翻转课堂的小组团队建设,从沟通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4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从师资队伍、课程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地总结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首先,课程的建设是从师资队伍开始的,师资是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最基本的保障;其次,实现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采用了“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再次,提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以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评价主体,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从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本课程已经拥有了资深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形成了符合“四位一体”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认可,从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考核结果也可以看出课程的实施满足了人才培养体系目标,证明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建设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育人是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发展性评价方法还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倡导高校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英语笔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