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对考生来说,随之而来是另一场“大考”——填报志愿。正因为一纸志愿定前途,所以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的需求在短时间内暴增,瞄上其中商业价值的机构和个人也借势而起。
一个方案售价上万
辅助填报高考志愿,目前市面上有两种主流形式,一种是售卖志愿卡,价格在几百元,输入个人信息后能给出对应的方案;另一种是一对一填报师服务,线下和线上形式均有,收费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优志愿是志愿卡销售领域的代表性公司,其卡片售价360元,背后是一个智能系统,学生购买后通过网站或APP登陆,输入个人高考成绩、城市、偏好等信息后,系统会智能匹配符合该学生的報考院校。
优志愿目前服务的客户除了学生和家长,还有相关的机构。据优志愿创始人耿忠诚介绍,目前有两千多家大大小小的机构采购了他们的系统,收费每年在1万~10万元不等。公司整体毛利率在40%左右。
与志愿卡相对应的一对一人工服务,已经是一门成熟的生意。代表性机构有蝶变志愿、完美志愿、高考帮等。除了专做高考志愿填报业务的公司,教育和互联网巨头也都入场了。新东方、好未来、精锐教育等老牌教育公司,阿里巴巴旗下夸克、支付宝,以及腾讯教育、百度等也有相关业务。
“学师人才志愿填报”创始人杨帆以前是文化课老师,从2015年开始,每年找他填报志愿的学生不下百人,他自己对高校和专业也常年跟踪。2018年,他正式成立公司,全职进入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行业。
他们以线下业务为主,目前在北京、河北、辽宁、郑州等地共有5个线下点,每年每个线下网点服务的学生数大约为150人~250人。收费方面,北京收费8000元~12000元,三四线城市在3000元~5000元,艺术类学生比普通考生的咨询费用高2000元左右。单个网点一个毕业季的收入约为上百万元,这其中规划师的提成占所收费用的一半。
临时搭班子,几分钟出方案
生意火爆,盯上这门生意的人就多了。记者联系到某高考规划师培训机构,对方声称零门槛就能学,收费5380元,一个月之内每周四天,每天晚上一节直播课,有53个大的知识点,16次课之后参加考试就能拿到高考志愿填报师初级证书。对方声称,学完之后可以自己接单,他们也能推荐一些固定合作的机构。
很难想象,高考志愿填报中最核心的填报师,入行门槛竟然如此低。然而,行业的乱象远不止于此。
元宋曾在某高考填报志愿机构工作过一年多,据他透露,这样的机构,一年可能就只有这几天的生意,他们的策略通常是,先制造焦虑,向家长渲染填报志愿的重要性,一旦出了问题就无学可上,目的是先把钱收上来。元宋之前所在的机构,2020年高考季几天时间就收入了800多万元。
当时机构的填报师只有五六个人,收了钱却消化不了对应的需求,机构开始临时拉人凑数。“十几个销售业务员都成了咨询师,负责电话销售的客服也去给家长学生填志愿,还是不够,于是又从外面找了一批艺考培训老师,简单指导了一下流程也上岗了。”元宋提到,很多“老师”高中都没毕业,但被包装成海外留学、清北毕业生、资深填报师来服务客户。
此外,这类型机构通常跟学生签署了不录取便退费的合同,为了不产生退费,“很多老师通常都不会给学生选能冲刺一下的学校,选的大多是保底的学校。”填报师通常是跟学生进行简单的沟通后,利用后台系统给出方案,然后在系统方案的基础上挑几个学校给到学生,“全程可能用不了5分钟就把方案出了。”元宋觉得行业太乱。最终选择离开。
杨帆也指出,行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填报师的专业度参差不齐,而且行业内没有一个评价标准,填报好坏与否,也无法得到验证。此前就有用户投诉称自己2021年花费1万元找了填报志愿辅导机构,“照他们所说填了一所学校,三个专业,他们保证百分百能录取。我担心有风险,自己又填了四个学校,最后被后面四个学校中的一个录取。按照协议他们应该退费,但对方拒绝退款。”
(摘自经济观察网6.12 唐亚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