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花
《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小说。作品通过记叙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凶残,揭示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文中有许多重要的细节描写,不仅凸显了作品的主题,而且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接下来,笔者就举例谈一谈。
蒲松龄在文章的开篇写道:“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一细节非常重要,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接下来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成名事件。句中的“尚”字用得十分巧妙,暗示当时世风日下,达官显贵都沉迷于斗促织。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当时,上至皇上、大臣,下至达官显贵,都沉浸在逗弄促织之中,只贪图享乐,不思百姓疾苦,呈现出一种不健康、颓废的社会氛围。正是因为统治阶层的人都爱玩这种无聊的游戏,底下的人才会争相效仿,想方设法获得“质量上佳的促织”,讨得大人物的欢心,以期通过这种“捷径”来升官发财。这简直是为奸佞之徒打开了通往官场的便利之门。他们没有真才实学,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却通过这种旁门左道获得高升的机会,又怎么会顾及黎民百姓的死活呢?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很多年轻人都游手好闲,整天以捉蟋蟀为目标。捉到了,就悉心喂养它,以便待价而沽。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不仅不思进取,反而想靠捉蟋蟀出人頭地,简直荒谬!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这一细节完全揭示了人物的命运,讽刺了官场的黑暗。主人公成名因为受到官吏的逼迫和侵害,把本来微薄的家产都赔光了,却因为进贡蟋蟀而走上了“人生巅峰”。他穿起名贵的皮衣,坐起豪华的车马,整个人也不再颓唐了。“蠹”的本意是指“蛀书虫”,之后引申为“侵害”。这个字展现了成名的悲剧历程“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成名因为为人木讷拘谨、不善言辞,被报到县城任里正的差事。他因无法在县官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交蟋蟀的任务,十几天内被打了上百个板子,两腿之间血流不止,以致于不能出门找蟋蟀了,只想一死了之。但是,他最终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在巫婆的指引下,他捉到了一只大蟋蟀,整日悉心照料,还用蟹肉、栗子粉喂养它,可谓呵护备至。他想着:只要期限一到,便拿它去交差。
成名进献促织,“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巡抚非常喜欢成名送来的这只促织,用金笼子将它装起来进献给了皇帝,并且专门上了奏本,细细陈述了它的神奇本领。一个“疏”字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疏”一般是指用于向皇帝禀明政事的奏章。在这里,却被用来陈述蟋蟀的本领。这一细节展现了巡抚阿谀谄媚的丑态以及皇上的昏庸。皇帝一高兴,就对下面的人封赏然后“抚军不忘所自”“宰悦,免成役”,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帝王及官员的荒唐行径,讽刺了当时腐朽的官僚体系。
小说的结局是所有的人都得以高升,成名的儿子也苏醒了,还“以促织富,裘马扬扬"。乍看这是一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但是,蒲松龄在其中还穿插了成名之子“自言化身促织”的细节,为故事的结局增添了一层抹不去的哀伤。
可以说,成名如今的荣华富贵都是靠牺牲自己的儿子换来的。一个小小的孩子竟然因为一只促织的死而被吓得惊慌失措,跳井而死,死后化身促织帮助自己的父亲渡过难关。甚至,当儿子靠一口气苏醒后,成名依然双眉紧锁,不关心失而复得的儿子,而是心系促织。这一细节揭示了当时“促织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
总而言之,蒲松龄在《促织》中通过描写各种细节,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各级官吏的媚上欺下,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E51F507D-CFDC-4E6B-8057-72BCFCFD31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