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阳 王壮
林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是主动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林草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刻把握国家需求和林草产业导向,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坚持主动应变,为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林草产业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人才
进入“十四五”,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对构建生态产业支撑体系提出了新要求。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这生动形象地阐明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林草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森林四库作用的深刻内涵,精准掌握林草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要求在深入开展林草碳中和战略研究和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同时,大力推进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持续提升森林、湿地、草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等,要求林草高校要围绕水安全、生态环保、植被恢复、水沙调控等领域,加强生态环境重大问题研究、实验攻关,在生物工程、育种、旱作农业、盐碱地农业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方面,林草领域既要切实巩固生态脱贫成果,更要着眼未来,调整优化林草生态产业布局,促进脱贫地区形成各具特色、可持续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在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价值实现方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新经济林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对林草高等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融合、人才培养链与林业产业创新链有效衔接,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从未来林草产业发展来看,《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2025年实现“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9万亿元,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林草产业体系,林草产品国际贸易强国地位初步确立,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950亿美元,有效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和能源安全”等目标。这都迫切需要加快林草高等教育步伐,重点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林草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林草产业人才能力素质。
林草产业人才培养呈现新动向
近年来,林草高等教育坚持面向绿色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面向产业发展主战场,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建设融合,推动林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呈现诸多新动向。
一是强化对接需求,专业学科设置不断优化调整。近年来,林草高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围绕现代林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动新林科建设,布局设置了一批国家公园、生态法学、大数据技术与智慧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学、城乡人居环境学等新兴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点,与产业对接的经济林、家具设计与工程、生物质能源本科专业建设步伐加快。以教育部于2022年3月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为例,农林牧渔类专业目录修订围绕支撑数字农林、智慧农林和“互联网+现代农林业”,设置了“智慧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智慧林业技术”“畜禽智能化养殖”等专业,强化现代农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专业数字化内涵。同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设置优化“生态农业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循环农业与再生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专业,注重生态发展优先。
二是强化质量提升,林草学科建设质量不断提升。4所涉林涉草大学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林学、草学等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多所林草职业院校成为全国“双高计划”院校和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影响力显著提升。根据不完全统计,涉林涉草高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超过150个,6所院校新成立了草学院,草学学科和草原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步伐加快。
林草产业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在教育部、国家林草局的联动促进下,我国林草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人才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完善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才结构性短缺,分布不合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林草技能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不够紧密,产学融合不深等,这些情况不容忽视。
善变者恒通,勇变者自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涉林涉草高校要结合自身定位,统筹把握国家需求和教育逻辑,立足涉林专业学科从传统森林资源管理向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方向拓展、交叉融合的实际,全面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林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林草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多学科交叉融合。
一是坚持联动学科专业建设,促进林草学科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在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方面,要抢抓一流本科教育和“双万”专业建设的契机,以实施新农科、新工科改革实践项目为牵引,优化涉林涉草本科专业结构体系,深化新林科建设实践,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林草人才培养新模式。要坚持用生物信息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推动现有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植物生产类、林学类、草学类等专业的升级改造,解决传统专业及方向设置过窄、过泛等问题。要结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促进林业和草原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发展与林草重点领域深度交叉的新型专业,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林草生态保护修复、灾害防控、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构建面向林草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在健全林草学科体系方面,要聚焦推进支撑服务乡村振兴、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地管理、草原保护、林草资源培育经营与森林食品开发、林区林场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化信息化等重点关键领域,增加涉林涉草高校的博士点数量,扩大林草专业学位教育的总量,推动设立林草学科应用型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要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乡村景观与生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生态学等新方向,补齐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拓展更多与林草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继续提升林草学科的质量。
二是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提升涉林涉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支撑林草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涉林涉草高校要打破学科、院校之间的壁垒,实现优质创新资源联合,强化科教融合,围绕种业自主创新、林业草原绿色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的创新链布局和协同创新,形成林草科技发展的体系化能力。引导科教工作者深入木本油料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牧草产业、沙产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经济林、林产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一线和发展前沿,做出更多原創性科技贡献,加快推动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林草科教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