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及实践策略

2022-06-23 10:34王唱
科教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王唱

摘要新时代继续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于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于高校,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于个人,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探寻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明确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应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注重人工智能技术在劳动实践场域中的情境创设作用,发挥大众信息媒介正向引导作用,同时要注重形成全社会协同共育机制,以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07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Strategy of Labor Education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WANG Chang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 Zhao, Shandong 276800)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ontinuing to promote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important valueimplications for the country, which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o carry ou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In individuals,  it is theendogenous power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Quest on labor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college students is faced with problems, a clear labor education in new era shall set up labor education science course,give full play to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labor, publicinformation media play a positive guiding role,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form the whole society synergyproduced safeguard mech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中國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品质,形成了深厚的劳动文化底蕴。202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强调“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1]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我国社会具体实际有机结合的成果,其作为独立教育内容具有独特价值。

1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1.1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要支撑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劳动者的素质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极为重要,劳动者的深厚情怀、丰富知识、娴熟技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源。当前,我国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开启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一蓝图的实现需要从基础抓起,建设一支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是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的智慧才干是书写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篇章。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激励大学生成为忠于国家、信仰坚定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1.2于高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之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要求高校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才,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符合。大学生劳动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且蕴含丰富的劳动美德思想,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乏物质资源短缺时代的生活体验,对劳动价值缺乏正确的认知,劳动认同意识淡薄、狭隘理解劳动及劳动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扭转错误观念,形成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价值观,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为内核的劳动价值标准,践行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使命。

1.3于个体:促进全面发展之内生动力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有别于动物的根本,是个人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幸福的唯一源泉,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四育”并列,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对于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飞速变革的生态、社会与经济,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分工,多样性的现实生活要求大学生要不断提高各类劳动技能。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有利于实现学生外在体质健康与内在精神层面的真善美,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智力水平发展、身体素质提升以及审美情趣培养等方面具有综合塑造作用。

2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问题探寻

2.1 科技异化带来的现代性困境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不断推进,现代科技呈现出指数级发展趋势。经济产业的变动,机器逐渐将生产领域具有机械、重复性质的劳动所取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不吻合,出现短时间内的结构性失业,且伴随“唯技术论”“劳动过时论”“劳动无用论”等观念的涌现,部分青年陷入强烈的生存焦虑和精神失落的困境。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思想认为科学技术使主体丧失自我超越与自我否定,仅满足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全方位富裕舒适的物质生活,呈现出浅薄的乐观主义心态,[2]科技的力量使人变成生产与消费的奴仆。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劳动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复归人的本质,避免陷入精神迷失的现代困境。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引发全球互联互动,“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以极其隐蔽和蛊惑的姿态持续向大学生输送,使其面临劳动价值观萎缩的危险。因此,现代社会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回归是破除科技异化的有力途径,也是时代的迫切需求。

2.2劳动教育内容的边缘化与浅层化

在“智育至上”的思想主导下,多数教育者认为劳动教育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与高等教育没有关系,将教学内容的重点依旧放在对学生的智力教育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甚至不区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的不同层次,使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伴随社会的飞速变革,劳动内涵不断更新,劳动形式更加多样,部分高校并未注意到这些变化,错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依旧使用原本的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使得教育内容陈旧单一,课程设置陷入浅层化。部分高校通过设置劳动周的方式,将其设为学生的必修课并赋予其学分,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却仅让学生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劳动,内容重复枯燥,且未表明此课程的意义,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的参与。此类课程内容的设置流于形式,仅作为一项任务完成,失去原有的意义,易导致学生厌恶劳动,甚至曲解劳动教育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达不到原本的教育目标。

2.3劳动实践场域呈现“真空”化

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是劳动育人的重要途径,现实中劳动体验教育的开展却存在局限和窄化的倾向:一是实践教育途径的缺乏。传统劳动教育在实践场景和劳作工具上存在较大的局限,需要在一线的生产制造车间才能开展,部分高校没有条件开展,或者开展范围较小,造成实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乏或脱节。二是真“做”机会的缺乏。如今工厂自动化程度较高,学生走进工厂真实操作的实践机会不多,更多是在一旁参观观摩。且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的推进,打扫教室、校园公共卫生等日常生活劳动被专业清洁工取代,大学生在校园中进行日常劳动的机会和场所大幅减少。高校在资源配置效率上有所提高的同时,却减少了可供大学生进行劳动体验的传统空间,但新的劳动空间又未被及时开发和有效供给,进而使劳动体验呈现为巨大的“真空”化,[3]导致劳动教育实践范围有所缩小。如若劳动教育仅剩下纸上谈兵,其独特价值也不能真正体现出来。

3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

3.1丰富内容: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知识传授的最主要途径就是课程教学,高校应当组织专业化的师资力量,科学制定教学纲要,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制定合理考评方案,补足课程短板。在课程设置上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响应党中央推出的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尊重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做到细化目标人群,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学段的学业水平和教育要求,考虑学生兴趣爱好、职业旨趣的差异,规划相关的选修课程。一是开设劳动文化相关课程,带领学生了解劳动的发展历史、劳动工具的演变,讲述劳动模范和先进劳动者的故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开设劳动思维课程,以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发展。三是开设职业观教育相关课程,培养正确的职业情感。根据学生需要加强分层实施教育课程,使其明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擅长的方向,结合专业实际,在专业课程中增加职业观教育,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方向,以帮助劳动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3.2拓宽途径:以人工智能技术拓宽劳动实践场域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在教育环节注重劳动实践的开展,在真实劳动场景中带领学生认识劳动工具、体验劳动过程、掌握劳动技能。但由于现实中劳动场域存在时空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实践环节的开展。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5G 技术、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催生出数字劳动、虚拟劳动等新型劳动形态,也改变了劳动方式和劳动产业。高校劳动教育要紧随时代,响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利用人类脑力劳动的新成果,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按课程实际需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和软件平台,进行集视、听、触、感于一体的虚拟劳动场景设置,[4] 建设劳动场景探究教室,让学生在教室或实验室中就能置身现实工厂,从而开展模拟劳动课程,体验工厂机械的真实操作步骤,从而弥补过往传统劳动教育缺乏实践空间的短板,避免劳动教育出现形式化与盲目。

3.3更新载体:大众信息媒介发挥正向引导

信息时代下各种快速便捷且覆盖范围较广的信息传播平台,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新载体和途径。良好的模范榜样直接影响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新时代应当发挥社会大众媒体的正确导向功能,注重大众信息传播媒介塑造与宣扬偶像的激励作用,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创新先锋生平事迹和突出贡献进行报道激励大学生的劳动热情。还应运用具体符号和直观化的途径,通过在电视剧、电影作品中融入劳动元素,宣传积极劳动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对劳动的价值理解,形成树立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此外,高校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介新形态,建设校园媒体平台,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塑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

3.4整合资源:建构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劳动教育是一个贯穿于家庭、社会、学校的系统工程,只有三方秉持共同目标,彼此有效衔接,整合各领域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機制,才能发挥更大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因其基础性和原生性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风是规范劳动价值观的无字之书,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和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影响。家长首先应修正自身传统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然后言传身教,做好榜样工作;还应给予其更多劳作的机会,让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劳动背后的艰辛。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的自身资源,挖掘校园文化育人因素,形成校园良好劳动氛围。最后,注重发挥社会教育支撑性和协同性作用,带领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与地方企业或相关单位展开合作,拓展更多实践平台,让所学专业能落到实处。还可以与社会团体相互联系,深入社区、养老院和福利院等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公益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Z].

[2] 张利钧,赵慧勤,张慧珍.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与价值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6).

[3] 兰州财经大学劳动教育研究课题组, 庞庆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四重维度[J].中国高教研究,2021(09).

[4] 王海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创新与调试[J].思想政治教育,2021(01).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