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关青
56年前,《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让焦裕禄走进了亿万人民的心中,并影响了半个多世纪,成为所有党员干部永远学习的榜样,然而慧眼识焦裕禄的“伯乐”却鲜为人知。笔者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到焦裕禄的老上级张申在发现、培养和宣传焦裕禄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将这段珍贵的历史撰写成文与大家分享。
与焦裕禄相识相知
张申,1919年出生于河南信阳,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夏任河南省尉氏县委书记。1948年2月,焦裕禄随军南下,从山东来到尉氏县参加土改工作,先后担任彭店区区队指导员、尉氏县委宣传部干事等职。由于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焦裕禄引起了张申的注意。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根据上级的指示,尉氏县组织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支前运输队,张申是总负责人,焦裕禄是彭店区支前大队的队长,当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向前线运送急需的面粉。但是,队伍出发时,正巧赶上天降大雪,运输非常困难。为了不影响进度,焦裕禄号召大家用肩扛,他自己率先垂范扛了两袋。在他的影响下,很多人也都扛了两袋,甚至有的人还用扁擔挑了四袋。看到大家不怕困难、踊跃支前的劲头,焦裕禄兴奋地编了一首顺口溜:“尉氏来支前,任务是运面。有人担四袋,个个干得欢。”当这支运输队历尽艰难来到距离前线只有15公里的太康一带时,密集的枪声和隆隆的炮声让很多人感到了畏惧,尤其是听说天上还有国民党的飞机在到处狂轰滥炸时,一些胆小的人更是被吓得要往回跑。情急之下,焦裕禄领着人把逃跑的人都抓了回来,还把几个带头的打了一顿。张申知道这件事后,严肃地批评他说:“共产党员怎么能打人骂人呢,他们又不是坏人,更不是敌人!”从此,焦裕禄汲取了教训,再也不强迫群众。淮海战役结束后,焦裕禄不仅因圆满完成了支前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扬,还在张申的提议下被任命为大营区副区长,主要负责该区的剿匪反霸工作。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张申决定组织召开一场隆重的公祭大会,一方面告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遇难的父老乡亲,一方面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由于焦裕禄早年经历坎坷且口才出众,张申就把撰写祭文和主持会议这两项光荣的任务都交给了他。焦裕禄不负重托,仅仅用了一个晚上,就撰写好了祭文,并在第二天召开的全县公祭大会上,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犯下的罪行。祭文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风打头,雨打脸,干了一年又一年……”生动描写了旧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深深地触动了在场的所有群众,增强了大家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看到群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焦裕禄就动员大家“化悲痛为力量”积极参军参战,彻底打倒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使公祭大会成功变成了招兵动员会,群众报名非常踊跃,很快就完成了招兵任务。通过这件事情,焦裕禄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给张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52年1月,时任中共陈留地委宣传部部长的张申和时任陈留团地委副书记的焦裕禄一起来到了杞县,开展土改复查工作。通过调查走访,焦裕禄发现,该县大云所乡和楚寨乡的团支部建设存在严重问题,部分团员存在特权思想、恶霸做派,贪污腐败、包庇地霸,违法乱纪、打骂群众等情况屡见不鲜,不少团员还被群众认为是新恶霸。他便将这两个支部的团员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地主阶级直接混入掌握领导;二是地主派遣之代理人;三是部分团员严重蜕化变质,所作所为全然仿效了地主阶级的作风;四是少数觉悟不高,受到排挤,不愿参加团的会议,甚至要求退团。不同情况区别处理,为了揪出隐藏在团组织内的害群之马、巩固土改胜利果实,焦裕禄决定先在大云所村试点,发动贫雇农揭露他们的罪行。得到消息的敌人不仅订立了攻守同盟,而且私底下还勾结残存的土匪,打算除掉焦裕禄。无奈之下,焦裕禄只好连夜来到莲花坡村,找到了正在这里开展工作的张申。张申听完焦裕禄的汇报后,一方面鼓励他“邪不压正”,一方面给他支招,让他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在张申的支持下,焦裕禄回到云所村后立即组织召开了群众大会,号召他们将混进队伍里的害群之马指名道姓地曝光出来。在焦裕禄正义凛然的推动下,一批潜藏在我党内部和群众身边的坏分子被揪了出来,土改复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力主焦裕禄主政兰考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任郑州团地委第二书记的焦裕禄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了正在筹建中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其间,张申除了被短暂下放外,一直担任开封地委书记一职。1962年6月,为了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委决定从工业战线选调25名优秀干部,充实到农村工作中。焦裕禄榜上有名,他再次回到了尉氏县,被任命为中共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恰好此时,张申在调研中发现,由于领导不力,兰考县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县委班子亟需调整。张申约谈了几个年轻的县委书记,他们都以种种理由推脱,不愿意去,这让他想到了刚回来不久的焦裕禄。然而,令张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对焦裕禄的任命竟会如此曲折。
1962年11月3日,开封地委研究决定任命焦裕禄为中共兰考县委第一书记,免去其中共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职务。会后,开封地委组织部向河南省委组织部发出了请示报告。11月6日,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在审阅开封地委上报的任免请示时,认为焦裕禄离开农村工作时间太长,刚回来不久就要担任第一书记,还不成熟。于是,经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开会研究决定,先任命焦裕禄为中共兰考县委第二书记,等条件成熟以后再任命他为第一书记,并将这一结果反馈给了开封地委。经过慎重研究后,开封地委认为焦裕禄完全有能力胜任第一书记的职务。11月29日,开封地委组织部向省委组织部转达了地委的意见,还是希望能够任命焦裕禄为第一书记,但仍然没有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认同。为了不影响兰考的工作,12月2日,开封地委报请省委组织部同意,决定任命焦裕禄为中共兰考县委代理第二书记,主持县委全面工作,即日赴任。焦裕禄临行前,张申专门找他谈话,告诉了他地委的决定,并让他有一个思想准备。此时的焦裕禄虽然已经身患重度肝炎,但他并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而拒绝,更没有因为只是代理第二书记而有任何怨言,而是选择了带病赴任。
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到兰考以后,就立即投入到了根除“三害”的艰巨工作中。由于焦裕禄没有在县里主持过工作,又刚从工业战线转到农业战线不久,张申很不放心,他一方面安排地委几个主要负责人不断去兰考检查协助指导工作,一方面经常给焦裕禄打电话,询问工作开展情况。然而,焦裕禄刚到兰考不久,就迎来了省委对他的一次重要考验。1963年3月,河南省委第二书记何伟带着兰考周边开封、杞县、民权、东明4个县的县委书记专程来到兰考,传达了省委关于把兰考一分为四的初步想法。得知这一消息,焦裕禄和兰考县委的其他主要领导干部们都心急如焚。为了避免兰考被拆分的命运,焦裕禄代表县委当即立下了3年改变兰考面貌的军令状。何伟对他的态度十分满意,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兰考的工作。会后不久,焦裕禄就召开了全县干部大会,分析形势,明确任务,鼓足干劲,全县各项抗灾自救工作开始迅速有序开展了起来。3月29日,鉴于兰考工作已在焦裕禄领导下逐步走上了正轨,在张申的提议下,开封地委再次报请省委,任命焦裕禄为中共兰考县委第一书记。4月25日,省委组织部虽然去掉了焦裕禄的代理头衔,但依然任命他为第二书记。不管是担任代理第二书记,还是第二书记,都没有影响焦裕禄“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态度。
1963年6月至7月,焦裕禄在前期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草案)》,不仅用正式文件的形式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治理“三害”的目的和意义,还科学总结了治理“三害”的方法和路径。这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兰考除“三害”工作开始全面展开。到这年年底,在焦裕禄的领导下,兰考县共完成造林任务2万多亩,堵住风口83处,开挖和疏浚较大河道160条,改造盐碱地9万亩。这一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但全县粮食产量依然比上年增长37%,除“三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随着兰考形势的日益好转,再也没有人质疑焦裕禄的能力,省委和开封地委的主要领导在视察后高度肯定了兰考的工作,并将这一变化称为“兰考新道路”,号召其他地方积极向兰考学习,对此《河南日报》还进行了专题报道,这一切都极大地鼓舞了焦裕禄和全县人民的信心。鉴于焦裕禄的出色表现,11月24日,在张申的授意下,开封地委再次报请省委,任命焦裕禄为中共兰考县委第一书记。1964年1月27日,省委最终同意了开封地委的意见,正式任命焦裕禄为兰考县委书记。而此时,距离焦裕禄逝世只剩下了3个多月。
支持宣传弘扬焦裕禄精神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病复发,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对于焦裕禄的病情,张申之前并非一无所知,他曾经多次要求焦裕禄住院治疗,但是每一次都被焦裕禄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拖延下去。直到发觉焦裕禄的病情恶化,张申才强迫他住进了医院。在焦裕禄住院期间,张申经常前去探望,然而躺在病床上的焦裕禄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党的工作,他说:“兰考的工作正在‘爬坡’,非常需要我回去,三两天医院诊断清楚以后,我就可以回去了。”此后,张申竭尽全力,通过各种渠道安排焦裕禄到郑州和北京的医院进行治疗,但是无情的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得到噩耗,张申的内心无比沉痛和内疚。
焦裕禄逝世后,他的感人事迹开始在河南省党员干部中广为流传。1964年11月19日,在河南省委的大力支持下,新华社播发了一篇关于焦裕禄事迹的人物通讯。11月20日,《人民日报》以《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为题,简要报道了焦裕禄的先进事迹。11月22日,《河南日报》不仅全文转发了这篇报道,还配发社论《学习焦裕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与此同时,河南省委还向全省发出了《关于学习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通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省级党组织发出的号召学习焦裕禄的红头文件。11月30日,经张申签字同意,开封地委也下发了《关于学习已故的前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的通知》。
1965年底,《人民日报》开展了关于“实现县委领导革命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讨论。同年12月17日,为了找到一个在困难时期积极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先进典型,新华社记者穆青等人来到兰考采访:他们历时一个月,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完成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撰写。1966年2月7日,经中央有关领导同意,这篇大通讯在《人民日报》顺利刊发,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于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在征求了中央意见后,决定趁热打铁,重点宣传好焦裕禄这个典型,以更好地鼓舞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然而,当新华社通过河南分社把这一重要决定通知开封和兰考,并让他们率先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后,却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当时有些人认为,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能干出啥成绩?怎么就成了典型呢?况且就实际情况而言,兰考依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到处都还能看到白茫茫的盐碱地,有啥可宣传的呢?得知情况后,张申力排众议,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央和省委关于宣传焦裕禄的决定,他说:“焦裕禄的事迹很感人,中央、省委都同意着重宣传,为什么我们却不同意呢?我们理应先学一步,这个典型应该宣传出去。”2月8日,河南省委发出《关于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通知》。2月9日,开封地委继1964年11月和大通讯见报当天两次作出学习决定后,又一次发出《进一步开展学习焦裕禄的决定》。2月20日,开封地委再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和宣传焦裕禄同志的通知》,明确指出:“省委指出:在开展学习和宣传焦裕禄同志的运动中,必然会出现两种思想、两种态度的斗争。这在我区尤为重要。为此,地委决定成立以卢嵩同志为首的学习和宣传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已经正式办公。兰考县委也应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就这样,在张申的支持下,宣传焦裕禄活动在开封迅速且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1966年2月26日上午,在全国人民掀起学习焦裕禄热潮的大背景下,根据焦裕禄的生前遗愿,他的遗体从郑州迁葬到了兰考。这一天的兰考万人空巷,街道两边挂满了挽联。迁葬仪式上,张申代表开封地委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不仅深情回忆了自己与焦裕禄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还给予了焦裕禄高度的肯定和评价,他说:“焦裕禄同志,你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离开了我们。但是,你在各个岗位上为党为人民立下的功绩永远是不会磨灭的。你已经带领兰考人民从重重的困难中闯出了一条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战胜自然灾害的道路,为彻底改变兰考面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兰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
50年后,回忆起和焦裕禄一起战斗过的难忘岁月,已是耄耋老人的张申依旧心绪难平。2014年5月12日,在郑州出席影片《永远的焦裕禄》首映式时,张申见到了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他满含热泪自责地说:“我这一生做了一件好事,给党培养了一个好干部焦裕禄;也做了一件坏事,不知道你爸爸有病,把他派到了最艰苦的地方。他没有给我说自己有病,说了我不会派他去,他会多活几年,也可能像我一样,活到现在。”内疚之情,溢于言表。
2017年4月8日,张申老人走完了他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他为党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尤其是在发现、培养和宣传焦裕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永远被历史和人民所铭记!
(责任編辑:钱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