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琦
青春期的内在矛盾与冲突,通过外在的叛逆行为、跌宕情绪表现出来,就像难以触碰的炸弹。《鸡蛋哥哥》等绘本带着童趣轻悄悄走进少年儿童的内心,将无以言说的纠结外化、讨论、澄清、捋顺,成长破壳而出!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青春的烦恼困惑是生命中必经的阵雨,迅速的生理发育,相对缓慢的心理发展,这种不平衡状态使内心容易出现混乱和不确定,自我意识萌发的“主我”和社会期待的“客我”如何统一,就此拉开了青春期的成长序幕。
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想要独立和空间,同时在物质、能力、心理上依赖父母,渴望得到父母温柔对待。
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期待被像成年人一样对待,客观上又不具备成年人的能力,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尤其面临任务和压力时,不想承担,渴望庇护。
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友谊,希望与同伴融合,又封闭自我,不轻易求助,更愿意独自面对困难,隐藏真实情感。
自制与冲动的矛盾。青春期阶段容易冲动,同时又想要控制冲动,试图管理情绪和行为,但结果往往爆发更多冲动。
幻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对未来有很多美好幻想,现实却差距很大,无法统一时倍感迷茫,不知该怎么办。
青春期处于从儿童到成人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内在的心理矛盾和需求冲突复杂而抽象,很多时候说不清、道不明,就像被浓雾笼罩,压抑隐藏在行为下面,往往引发情绪和发展受挫。绘本以故事为载体,直接将难以言说的内心矛盾具象化表达,呈现在青少年面前,可以进行直接观察和讨论,表达澄清观点、态度和情感,对青春期成长进行积极建构。
《鸡蛋哥哥》于2008年1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作者[日]秋山匡,讲述了一个“成长”的故事:鸡蛋哥哥不愿长大,想永远待在温暖安全的蛋壳里,被妈妈抱、被妈妈宠,害怕风雨,担心磕碰,即使弟弟已长成小鸡,他还是想待壳里,却无意间在躲避乌鸦追赶时蛋壳被碰裂了,他很是担心,可当壳碎裂之后,发现长大也不错。
《大蝌蚪》于2013年10月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中]萧袤,讲述了一只不愿长大的蝌蚪,长到像草鱼、扬子鳄、鲸一样大时依然是蝌蚪,长得越大就越不想变成青蛙,各种担忧也越来越多,在大海里快乐又孤独。
《鸡蛋哥哥》画作笔触简单,表情勾勒生动丰富,故事滑稽有戏剧性,可使用隐喻技术进行心理辅导。
“鸡蛋”:无忧无虑、嬉戏玩耍的童年,有父母呵护照顾,不用承担责任,就像童话里的彼得·潘生活的“梦幻岛”。
“蛋壳”:父母所提供的安全、温暖、封闭的保护,满足依恋却又限制成长。
“乌鸦、石头”:社会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锻炼,促使走出孩提时的“舒适区”。
“蛋壳破裂”:成长是无法避免的,长大是一个过程,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小鸡”:经历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具备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承担压力和责任,并逐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大蝌蚪》画面唯美,情节简单易懂,却又意味深长,可与学生一起深入讨论带有寓意性的问题:
这只蝌蚪为什么不想变成青蛙呢?
为什么在海里游的大蝌蚪又快乐又孤独?
这只蝌蚪最终会变成青蛙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没有哪些人或事就像不愿变成青蛙的蝌蚪?
针对小学高年级、初中生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的矛盾进行心理辅导时,可以用绘本作为导入引出成长话题,讨论“渴望长大”又“不想长大”的沖突具体内容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察自己成长中的内在和外在变化,感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最终悦纳变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成长。此外,在师生共读讨论绘本后,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进行深入辅导。
以辩论会的形式展开对成长的讨论。辩题:假如成长可以选择,甲方“选择长大”,乙方“选择不长大”。学生自由选择观点,并坐在与观点相对应的座位上。首先是双方轮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最后由各方同学推选出一名代表做总结发言。
通过辩论品味成长带来的酸甜苦辣咸,理解青春期从儿童到成人过渡期的特点,弹性对待成长,灵活自主选择,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维,这本身就是成长。
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表述自己的成长历程,可以着重表述最体现成长的一件或几件事,以关键词的形式为成长做一个定义,然后团体内分享,共同为成长找出概念关键词。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感受到自我发展的变化,从而激发成长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衍生要长大的愿望和力量,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王浩威在《晚熟时代》中说:“好的人生,开始于你不再拒绝长大,再晚熟也要成熟,再迷茫也要坚定,再焦虑也要向前走。”其实长大的感觉也不错,虽然多了一些责任,但肩膀变得强硬了;虽然多了一些烦恼,但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虽然多了一些无奈,但也多了一分坚强与独立。无法阻挡成长的脚步,那就张开双臂去迎接它吧!
编辑/张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