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慎 孤独少年
【开场白】
作家应該是什么样的?假如我是作家,那我将会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一种观点是,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听听读者的声音。另一种声音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思想。我们可能很难成为大作家,却很容易成为自己生活的“作家”,如果把生活当作毕生专著,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读者”呢?
自由辩论
正方
作家写作时多听听读者的声音
我方认为,作家写作应该听听读者的声音。作者的作品再自我,只要它作为作品让读者看到,那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读者的一些评价或者建议。接受别人的建议并不代表需要全盘否定自己的观点,反而有时候会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作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理性和从多角度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在生活处世中同样可以常常听旁人的建议。如果我们只关心自己,便很容易固步自封,所以从“读者”的角度去看看自己的行为,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也是有好处的。作家应当带着明辨的眼光对待读者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反方
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方坚定地认同,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遵从自己的内心。写作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在作品还没有被作者以外的人阅读时,它只是作者的私人情感体现,那么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必要为了取悦读者而去改变自己,违背内心。
生活亦是如此,我们作为生活的作家,首要考虑的并不是别人的看法,而是自己过得开心吗,“写”得舒服顺畅吗……如果一部作品连作者本人都不喜欢,那又怎么能让读者觉得舒服呢?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办法去取悦所有“读者”,那就坚定地做自己吧!
议论文学起来
假设这是一道作文题,那我们可以怎样快速把握、看清出卷老师的意图呢?
拆解材料题目三步走:
1. 有问句先看问句。材料里有两个问句,一个是“假如我是作家,那我将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是“如果把生活当作毕生专著,我们该如何对待‘读者’呢?”,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在接下来整个行文中需要贯穿回答的。
2. “有的人表示……”,这种语句一般蕴含观点。材料的第二层就给出了两个观点,一个是听读者的,另一个是听自己的。这也就相当于给出了两种回答问题的参考答案。我们接下来提出的观点、回应的答案,都应该不偏离材料中的观点。
3. 看抛出的观点中有没有延伸语义,抓住意象。引申义是高考作文出题最喜欢用的手段。像这道题“生活的‘作家’”很明显就不是让你设想自己是作家,或者就“作家应不应该听读者的声音”进行议论,而是想要考察大家在人生过程中,生活小事中,怎么去对待他人给我们的评价或者建议。“作家”在这里就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意象。
这种带有引申义的材料作文,它的出题目的非常明显,一般就是看同学们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感悟、看法。那种就一个观点或一个中心来让大家讨论的题目已经越来越少了,这种宽泛,让大家有话可说,带有一定的思辨色彩的材料题可能会越来越多。
但正是大家都有话可说,也容易迷惑一部分同学,有的人看到了作家却没想到是“自己生活的作家”;有人看到了“自己生活的作家”中的深层意义,却又在写作中忘了“作家”二字,对于人生态度泛泛而谈;还有同学大篇幅阐述观点却忘了回答“问题”。读题的时候,谨记拆题三步走,给题目划分层次,考场上快速狙击到出题老师的意图。
议论文学起来
除了“肯定”或“否定”两种观点,我们可以写其他角度吗?
我们在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取关键字,比如作家和读者的关系,其实是内在的个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既然是个思辨性的开放题,那材料中给出的观点就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双方都肯定,或都否定,提出你的新的看法,也可以让它们变成主次关系。
比如说,作家可以对读者评论进行部分吸收,那么就是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听”,那观点不就是“对于读者(他人)的评价,我们可以辩证地听,对于有用的我们要吸收,对于无益的也可以忽略。”
当然,这个读者也可以有很多延伸的含义。“读者”广泛来说,就是创作者以外的一切外在因素,那读者可以是这个社会,也可以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