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培钰
(昆山市裕元实验幼儿园,江苏昆山 215300)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的教育主要就是通过创设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成长。幼儿园的环境就是以幼儿为主体,能与幼儿互动“对话”的一项重要教育资源。因此良好的环境能极大地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
大班幼儿已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及主见,已经能够成为班级中当家作主的小主人,在班级环境创设时亦是如此。环境主题的选择、游戏环境的装饰、游戏材料的选取,他们都有自己独到、创新的见解。因此,在班级环境创设中要明确以本班幼儿为环境创设的主体而展开,从幼儿的需求出发,教师以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协助幼儿设计班级环境创设方案、与幼儿一起收集环创所需材料、参与班级环境布置。
同时,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引导与培训。在教育环境创设中,园区要有意识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改进教学方法,让教师了解“教育”背后的基本教学观和教学方法,让“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让幼儿在这个教育环境中得到互动,有所熏陶,得以启示。
园区要加强教师在指引幼儿进行环境中的引导作用,在创设教育环境的过程中选择一个主题,如“环保日”“我和我的地球家园”等等,让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环境主题,通过头脑风暴,选择人气较高的环境创设主题,尽量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主动手制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互动,在环境中培养自己的自然观和环境意识。
一个高质量的区域、高质量的游戏,应有清晰的目标,独具吸引力和美感,并提供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有趣的且能互动的丰富的材料。
首先,创设安全的教育环境。幼儿喜欢在有温馨、安全感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积极的情绪参与游戏。安全的教育环境能够使得幼儿在活动时不受到意外伤害,也能够让教师更加大胆,放心地开展各类教育环境创设活动。安全的教育环境包括:户外的环境创设项目都有定期的安全检查;各类环境创设项目的材料都符合安全标准;有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等。其次,选用开阔的场地展开活动。开阔的场地能让孩子们释放天性。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追逐、嬉戏,同时大宇宙观和自然观需要开阔的场地才能使幼儿延伸出对周遭环境、生活空间的关注。开阔的场地还能让教书师有更多发挥的空间,有助于教师更加大胆地开展户外的活动。另外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充足墙面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
最后,采取创新性的环境构想。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应及时更换内容,陈旧的布置会使得幼儿对于教育环境内容提不起兴趣。既不能发挥教育环境的积极教育意义,也不能调动幼儿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及时更换环境布置的内容、设计方式、创新思路,能够时常给予幼儿新鲜感。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照着《指南》中的发展指标,联系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跟随主题“我们在春天里”,制定合适的目标。主要包括:
1.感知和发现春季气温、人们的活动、生物生长的变化等,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学会用简图等方式记录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现象。
3.积极参加郊游、种植活动,会用多种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经验、经历和情感。提高讲述、绘画、表演等能力。
4.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感知和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活动中表现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主动、互助、合作的态度和行为。
5.会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并能创造性地运用。
区域划分包括内容上、空间上的划分。按照内容划分有:儿童学习区、角色游戏区域、生活活动区……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室和走廊中的空间,做到地尽其用。首先,在尽可能地满足幼儿集体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区域的性质,适当地划分各个区域空间内容:将幼儿小组化、个别化学习的区域活动放入班级内,让幼儿随时随地能够游戏;角色区则可以放置在走廊内,让幼儿有充分铺展的空间。其次,也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教室空间大小以及儿童当下的兴趣提供一些空地,让幼儿自由发挥,为幼儿提供思考、想象的空间,为幼儿投入到不受干扰的专注中、恢复情感控制能力以及从紧张互动中放松提供了机会。
按照空间划分我们就必须得考虑到动静分离,特殊材料的运用。因此我们通常将比较安静的阅读区规避到一个小角落里,要保证安静之外,还要有充足的光线,防止因光线不足而损伤幼儿的视力;植物角要安排在临近窗户的地方,保证植物能够吸收充足的阳光;美工区内在颜料的运用上可能会有水的应用,所以区域设置时要尽量靠近水源;科学区可能要探索光与影的秘密,可以放置在相对阴暗的角落……角色游戏要将相对吵闹的“集市”安排在一起,而娃娃家等相对安静的区域则要另辟一处。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意识逐步提升,我们在角色游戏时将规则靠边时,也要考虑到是否适宜孩子搬动、摆放等。幼儿的储藏区则需要一个相对广阔的地方,容纳全班幼儿,让幼儿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服务意识。此外还可以添加材料收集区,让幼儿愿意主动带材料到班级内,丰富班级游戏材料,并且在游戏中愿意主动应用,不断在游戏中创造惊喜。
在划分区域后,就需要清晰的区域分界。可用柜子、吊饰等,在一般的环境创设中,我们都会选择柜子的应用,方便实用。但也可以在美工区运用幼儿的作品进行悬挂装饰,这样既划分了空间,又可让幼儿相互欣赏。在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地垫划分区域,让幼儿拥有宽松、适宜的游戏区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各个活动区的大小要适当,不要造成空间的浪费或拥挤,各个区域之间要留出过道,方便幼儿的进出。
最重要的一点是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能离开教师的视线,绝不能因为柜子过高或者是设置在墙角而使幼儿脱离教师的视线,一是方便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指导,二是防止幼儿出现安全问题。因此教师要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设置,才不会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达不到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思考大体环境创设的主题、也要思考到环境的美观性和安全性。在大班上学期的环境创设中我们采用统一的蓝白色海洋风和低矮圆角的柜子,让孩子在美观、安全、舒适的环境与渗透式的教育中学会游戏、学会生活、学会欣赏。
同时,要设置符合风格且有情趣的场景,如潜水艇、船桨、灯塔、海洋动物等,在美观的基础上,贴近幼儿的已有经验,促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在材料的使用上,遵循环保理念,采用kt板、纸板、树枝、废旧饮料瓶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
此外,在其他板块的设计上,要遵循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例如,在上学期的一次百草园的户外游戏中,孩子们发现了藏在校园一角的草莓棚的“秘密”,从此他们就对草莓棚倍感兴趣。孩子们总是会问:“这是什么?”“这里有什么?”“草莓苗是什么样子的?”“草莓什么时候成熟?”等一系列问题。而2、3月正值草莓成熟的季节,在开学第一天我们就带领幼儿来到草莓园观察草莓、品尝草莓,看着孩子们兴奋、猎奇的模样,我们班的草莓课程由此而生。我们与孩子一起将我们的班本课程取名为《相约莓季——莓不胜收》,其中包括:教学、区域、游戏的资料、幼儿作品展示。
在主题创设环境时,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材料需要等制作或张贴一些说明书或步骤图,同时利用墙面、柜子、展示瓶等空余地方展示儿童的作品,也可部分保留幼儿的作品。主题墙可布置具体与本班儿童有关的真实材料,如学习内容、成果展示等,充分激发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创设活动中来,使幼儿的思维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得以充分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环境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教育影响作用。教师设计和幼儿参与相结合,为幼儿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能在环境中学习的同时,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幼儿主要是在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成长,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适宜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
首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的集体讨论过后,大家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游戏内容。
区域游戏包括:
区域名称 主要内容生活区 手榨橙、叠衣服、给植物浇水、系鞋带益智区 记录时间、9以内加减、弹弹珠、套戒指、小猫钓鱼建筑工地 公园阅读区 小蝌蚪找妈妈美工区 小燕子、风筝、剪春、连环画、做菖蒲花科学区 蝌蚪成长记、有趣的蚕宝宝、光影游戏、皮影游戏、淀粉在哪里
角色游戏包括:医院、菜场、美食店、快递公司、超市、娃娃家、自主创设。
在了解了幼儿兴趣点的基础上,材料的投放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区域游戏中教师需要思考活动的材料及其意义:如益智区的小猫钓鱼,教师自制钓鱼竿、带数字的小猫、带数字的小鱼,在快乐游戏的同时,练习了9以内的分合。
因此,在主题活动“我们在春天里”中我们选择多种材料和多种表现手段相结合。如在科学区的“光影游戏”中,教师选用废旧的纸箱和手电筒,为孩子营造一个“小黑屋”,随意地将这个“小黑屋”移至自己喜欢的地方游戏就开始了。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手影的大小与变化,体验活动的乐趣。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蚕宝宝”中,为孩子们提供蚕宝宝和记录笔,让孩子观察、了解蚕宝宝喜欢吃的食物、蚕宝宝粪便的样子,运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在观察之后,孩子们都能主动地帮助蚕宝宝清理它们的家,在操作中激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此外根据主题,教师还可以提供贝壳、树枝、木片等自然材料和饮料瓶、棒冰棍等环保材料,贴近幼儿生活,让孩子参与思考,能专注于游戏,真正地“玩起来”,达到主动学习的状态。
当然,这些材料的摆放要方便幼儿取放、操作。存储方式有利于儿童完成“发现-使用-归还”这一过程。还要提供幼儿看得懂的标志:图片、幼儿自己设计标志,自己的照片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收纳习惯。
在角色游戏中的自主创设中,提供鲜花店,提供泥、纸等材料,让幼儿制作美丽的花来售卖。在银行中为幼儿提供白纸、笔,让幼儿自制钱,引导幼儿学习取钱和存钱,要有礼貌和遵守规则。通过角色游戏后的交流,幼儿提出了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如“美食店内都是一些现成的食物,如果没有人来买的话我们就好无聊。”“今天我们买了东西都没有给我们筷子。”“子硕刚才来我们店里偷东西,也没有人管。”等。结合这些问题大家开始思考如何去解决,经过讨论、商量,我们为超市和美食店提供做一些半成品材料,如皱纹纸、保鲜膜等,同时为美食店增加筷子若干。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更是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价值。
1.开发智力。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墙面、材料等是课程实施中环境的一部分,它们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记录下已经和正在实施的课程,使课程不断地延伸。如在“我们在春天里”的《春游》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去田野中感受春天,引导幼儿绘画春游的所见所感,再进一步增添春天的事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了解春天中事物的变化,也给了孩子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孩子们在欣赏、了解的基础上,大胆表达、创作。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创设和完善环境的过程中自由自主地不断拓展、延伸课程。
2.自我成长。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由于生活经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对于概念的理解也不同,若是环境和教育内容不相配适,就很难起到引导与教育的效果。因此,一方面,应从内心真正树立起以“幼儿为中心”的观念,在各类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让他们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自然学习方式。同时,又要考虑到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的教育契机,园区要根据这些契机作出适当的教学安排。幼儿在与环境和低结构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和动手的欲望。使他们轻松、愉快地主动参与到有趣的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环境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于创造,乐于探索。
3.主人翁意识。以往的环境一般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其实影响了幼儿思维、创造的发展。于是我们鼓励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让他们动手、动脑布置环境,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创造,充分发挥他们主体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意义匪浅。既培养了幼儿珍惜、爱护班级环境的情感,又在得到了老师和同伴肯定中找到了自信,同时为自己是这班中的一份子而骄傲。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从“布置环境”转为“服务幼儿”,让环境与幼儿对话、交流,成为幼儿千百种语言、思维的表现空间。实现环境与幼儿的有效互动,从而真正发挥环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