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花
(云南省会泽县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云南 会泽 654200)
会泽县位于长江上游,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中段,由于长期受牛栏江、小江、以礼河、硝厂河等三江十河的交汇切割和地质构造、侵蚀、溶蚀及堆积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地貌特征。水利资源方面,会泽县属于长江流域,水利资源丰富。会泽县海拔695-4017.3m高低悬殊比较大,导致该区域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时常有旱、涝、冰雹、倒春寒等自然灾害发生。在土壤方面,县境内土壤也相对复杂多样,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有着不同的土壤类型,为退耕还林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另外耕地面积方面,据会泽县自然资源局提供的资料,全县农业用地面积675.67万亩,全县耕地面积199.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2亩。在耕地总面积中:大于25°的坡耕地34.44万亩。由此可见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且一些坡耕地并不利于林业的发展,为了保障生态系统的权衡与协同,会泽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比如:供给、文化、支持以及调节等。据相关资料显示,最早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是国外研究学者于1981年提出,最初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是基于生态系统功能、环境服务以及全球环境服务等概念所发展而来,但是目前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国内外尚不存在相对统一的概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类:第一,生态系统服务是自然生态系统及物种所提供的能够满足与维持人类生活所需的条件与过程;第二,是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功能中所获得的收益;第三,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全部收益。而目前,我国有部分学者将上述定义进行相互结合,将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为:生态系统多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直接或间接所获得的所有收益。简而言之,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的产品以及服务,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提供帮助。
会泽县人民政府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坚持全“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以长期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短期经济效益的发挥,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来实行“退”,确保退耕还林的实施效果最大化,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农民的生活问题,避免因为种植过多森林植被而导致农民收入下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应该建立在农民收入下降的基础上,二者应当协同发展。会泽县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对农民进行了相应的现金补助和种苗补助:退耕还林每亩现金补助1200元,分三次兑现给退耕农户或承包经营权人,第一年每亩补助500元,第三年每亩补助300元,第五年每亩补助400元,确保农民利益不下降;种苗造林补助,按退耕还林每亩400元标准计算,用于种苗、造林、补植、肥料、抚育及管护的费用开支。
3.2.1 政府包办营造管理模式
对海拔较高,离村庄较远,土壤条件较差,坡位较高,坡度较大的地块,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自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完成造林1.3万亩(种植华山松与冬瓜混交林0.7万亩,圆柏0.6万亩)。在实施过程中,林草局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种苗,统一安排技术人员指导栽种,统一做好检查验收护林管理等工作。同时,政府在退耕还林经费的管理之中,明确了种苗、人工费以及管护费的开支,事先预留出退耕还林以后林地管护所需要产生的开支,避免了管理不当而造成退耕还林效果不佳的情况发生,力争“建一片,成一片”,凸显退耕还林生态成效。
3.2.2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自2014年起,会泽县紧紧抓住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完成大树青花椒种植3万余亩,建成了纸厂乡江边村等花椒种植重点村,培育壮大了鲁纳乡九叶种植有限公司等大树青花椒种植公司和一批花椒种植大户。
鲁纳乡花椒种植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管理经营模式:公司负责市场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经营、种植户负责产品质量”的种产管销一体化格局。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鲁纳乡通过这个模式种植九叶青花椒1.14万亩,新建深加工基地一个。随着大树青花椒种植面积的不断壮大,不仅山坡丘陵得到了有效绿化美化,还在保持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大功效,起到了防风固沙作用,改变了过去“大风吹过满嘴泥”的现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效显现。
3.2.3 “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贷款入股”模式
“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贷款入股”模式在会泽县金钟镇温泉村运作。金钟镇温泉村委会距会泽县城20公里,山多树少,土地贫瘠,气候干热,放眼望去一片荒凉,生态环境异常恶劣,泥石流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但形成不了规模,经济农作物极少,人们的生产生活极为困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云南林川油橄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利用退耕还林的机遇,于 2015年开始在温泉村承包土地建设油橄榄种植基地,目前已种植油橄榄0.7万亩。公司自成立之初就与200多户农户合作,秉承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农户运作模式。部分村民把土地出租给公司后,到公司基地打工参与油橄榄的种植及管理,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另外部分贫困户把5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公司,得到公司的分红。油橄榄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后,既合理开发山地资源,改善增收门路,还改善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面积,改良了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环境进入良性循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4 “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贫困户+非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模式
“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贫困户+非贫困户”发展模式在娜姑镇运作,娜姑镇自2014年开始集中连片发展软籽石榴产业,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采取盘活人、地、资金等资源,不断把石榴产业做大做强。建立完善有利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的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将退耕还林地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建档立卡户和普通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等方式参与发展石榴产业,取得扶贫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目前,娜姑镇已发展石榴产业公司7个、合作社30个、大户31家,已种植石榴2.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4亩。
退耕还林能够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逐步得到缓解,灾害损失逐年减少,林业效益明显提高。云南会泽海拔落差大加上夏季降水丰富,水流的冲刷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引起土地荒漠化。退耕还林以后,县域内植物覆盖增多,陡坡也进行了植树造林,植物的根系能够有效固定土壤,避免裸露的土壤受到水力的冲刷而流失。同时植物的枯叶掉落在土壤上,长年累月地堆积也能够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现象。
会泽县实施的退耕地大多离村民居住地远,土壤贫瘠,村民没有认真耕种,大多土地长满了杂草,由于自身土壤营养成分不够,植物相对稀疏。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后,原本植物单一的土地上种上了花椒、石榴、油橄榄、大树杨梅以及苹果等经济林,丰富了区域植物多样性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植物多样性的提升有助于动物多样性的提升,多种植物为不同的动物生存生活提供了必需的养分,有利于保护会泽县的动物多样性。另外地表植物覆盖率提升以后,能够为动物的繁殖生活提供场所,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会泽2014年-2019年退耕还林面积23.8万亩,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为13.55万亩(见下表),退耕地造林相对于荒山荒地造林更容易恢复森林植被,随着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7%提高到44%,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作用逐步得到发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作出贡献。
会泽县2014-2019年新一轮退耕还林情况统计表单位:万亩
娜姑镇产业发展壮大后,先后邀请“猪八戒网”、民革云南省委联系专家等专业团队进行营销策划,开发“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现场采摘”和“石榴树免费认养”等体验式、互动式营销,利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大型活动走进娜姑的机遇及首届“石榴文化节”,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展示石榴产业,不断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会泽县多方争取产业公路建设资金4800万元,兴建石榴产业大道,当地群众称该公路为“石榴大道”。大道沿盐水河布线,经干海子、发基卡、盐水等石榴主产地,止于红泥村老黑桥接省道S303长巧线,全长30.65公里。
每年4月,满山的石榴花开时,可以沿着“石榴大道”赏花;中秋节前后是采摘石榴的季节,可以邀约三五个亲朋好友,带上家人,去感受现场采摘的乐趣。大规模的石榴样板,在开花和采摘的季节,将吸引大批游客和周边群众慕名前来休闲赏花、采摘鲜果、摄影、户外运动等,带活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根据会泽县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措施不难看出,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会泽县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从过去侧重“生态还林”,向引导群众发展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增收潜力大的特色经济林果产业转变,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一轮退耕还林效果将逐步展现,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