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光,张 建,郑 宏,翟文生,邵明义,周荣易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儿童时期最常发生的血管炎,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非血小板减少性可触性皮肤紫癜,伴或不伴腹痛、胃肠出血、关节痛、肾脏损害等症状[1]。腹型HSP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特征,轻者表现为持续性腹痛,重者可出现阵发性剧烈疼痛、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西医常规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抗感染治疗[2-4],对缓解腹型HSP腹痛症状疗效尚可,但在改善HSP预后方面作用有限,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学无“过敏性紫癜”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该病归为“血证”“紫癜”“肌衄”“葡萄疫”等范畴[5]。近年来,中医药辨证治疗HSP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且效果良好。
郑启仲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50余载。郑启仲教授通晓中医学经典,崇尚仲景之学,擅长运用经方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病及儿科疑难杂症,“三才思维”是郑启仲教授学术思想的代表。郑启仲教授临证重视触诊,采用“三才思维”辨证思路及经方论治腹型HSP效果显著。现将郑启仲教授基于“三才思维”采用经方治疗腹型HSP的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三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周易·系辞下》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三才之道也。”此乃现存古籍中对“三才”最早的记载。《道德经·四十二篇》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思想影响之大,使“三生万物”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共识。《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夫人生于天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将天、地、人列为“三才”,标志着中医学“三才”医学模式的构建[6]。“三才思维”早已融入古老的中医学理论中,《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三分脏腑”的生理观、“三部和气”的病因观、“三部九候”诊断法、“三因制宜”的治疗观,将三分法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中[7]。
郑启仲教授基于“三才思维”,对于小儿HSP腹痛采用“三部定位法”,即将腹部分为上、中、下三部:上腹部、脐周和下腹部。剑突至肚脐为整个上腹部;肚脐周围为脐周部;脐至耻骨毛际为下腹部。见图1。
注:①上腹部——剑突以下,脐水平线以上;②脐周——椭圆形所示部位;③下腹部——脐水平线以下。
由于三部所居脏腑、所行经络不同,故三部腹痛的病因病机也不同,均有其相应的治疗法则。《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腹痛部位与脏腑的关系[8],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小肠病者,小腹痛……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东汉张仲景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根据腹痛部位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治则治法,开创性地论述了按腹痛上、中、下部位辨证论治。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言:“大腹痛多食积外邪,脐腹痛多积热痰火,小腹痛多瘀血及痰与溺涩,脐下卒大痛……”认为腹痛部位不同,其病因病机也截然不同[9]。清代陈复正的《幼幼集成》曰:“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別。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中焦者在中脘,脾胃间病也;下焦痛在脐下,肝肾病也。”将腹痛部位根据脏腑部位分为上、中、下三部。腹中有肝、胆、脾、胃、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脉、任脉、带脉等经循行之处,病变脏腑不同,其疼痛出现的部位和性质差异很大。汪宏在《望诊遵经》中言:“按其经络,分其部位,而病症之殊,治疗之辨,亦有确可凭者。”[10]
对于腹型HSP腹痛,总的病机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脏腑气机阻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一类为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郑启仲教授从脏腑经络入手,根据三部所居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归纳上腹部、脐周和下腹部腹痛的具体病机。
关于上腹部疼痛,多为脾胃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诸多记载,如“心中结痛者”“心下按之满痛者”“胁下满痛”“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等,归纳其病机可统一为有形的痰水或无形的寒热阻滞心下(上腹部),使中焦斡旋失司,气机阻滞,不通而痛。过敏性紫癜患儿多为湿热侵袭机体,湿困中焦脾胃;或恣食肥甘厚味,为饮食所伤,内生之邪困阻脾胃;又脾胃位于人体之中央,主运四旁,乃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不运,气滞血瘀,而脾胃经络所主多为脐以上部位,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腹型HSP的整个病程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导致。其一,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常表现为肝阴津亏虚的状态,且津血同源,肝为藏血之脏,HSP患儿出血日久,迁延不愈,会加重肝血亏虚,使肝失濡润,导致络气郁滞;其二,现今小儿学业压力较大,本是肝郁的潜在危险因素,身有疾病时,心中烦恼,使肝气失疏,络脉失和;其三,肝气郁结,横犯脾土,脾为生血之源,但小儿“脾常不足”,或病理邪气留恋脾脏,脾不运化,气血生化乏源,肝血无以充养,不荣则痛。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和脾在生理上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影响。肝的疏泄有助于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若脾运化、胃收纳功能障碍,则影响肝气条达,出现土壅木郁之证,故当土木同治。郑启仲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腹型HSP伤脾碍胃之证居多,常见脾病及肝的土壅木郁之证,表现为脐周疼痛。脐周为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所过,腹痛多为肝脾之病,肝郁气机不利,脾虚血无化源,血少气滞则腹痛发作,其痛隐隐。当以脐周疼痛为主时,治当理脾和胃,注重疏肝,方可收良效。
外感邪气初犯皮毛,足太阳膀胱经布一身之表,外感表邪可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互结膀胱,迫血妄行,瘀血乃生。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血能载气,一旦瘀血形成,必然会导致气滞,同时“气为血之帅”,气机阻滞,必然会加重瘀血,形成一个气血凝聚的恶性循环。膀胱血气瘀滞不通,故出现疼痛。小腹位于脐下正中,为任脉所过;少腹位于下腹两侧,为三阴经所过,疼痛多与肾脏病变有关,而肾与膀胱相互络属,故下腹部亦与膀胱相连。“浊阴出下窍”,湿邪、瘀血积聚停滞于膀胱,表现下腹部疼痛。
腹痛是指胃脘与季肋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腹部发生疼痛的症状。腹痛患者触诊时,嘱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屈曲,两手臂沿身体两侧自然伸平,暴露整个腹部。因HSP患者多为小儿,腹痛部位不能准确叙述,故郑启仲教授根据儿科临床实际采用“三部定位法”,分部辨治。
腹型HSP上腹部疼痛临床表现以胃脘部疼痛为主,按之胃脘部柔软,伴有恶心呕吐者,常选用黄连汤。《伤寒论》第173条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药物组成:黄连、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炙甘草。黄连汤平调寒热、和胃降逆,主治寒热错杂、腹痛欲呕之症[11]。方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力主上焦以降阳;干姜辛热,发诸经邪气,健运脾阳,温中焦之虚寒;桂枝辛温,宣通上下之阳气;半夏降逆止呕,和胃,引阳入阴;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中气,以复中焦升降之机。诸药合用,共奏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之效,使热消邪散、中焦和畅、阴阳升降复常,则疼痛自愈。
腹型HSP上腹部疼痛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痞满不适为主,疼痛较轻,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嘈杂感,痞满不痛者,多为无形之邪,常选用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书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贾民主任医师认为,痞满是半夏泻心汤的方证,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胀满不适、胸膈胀满、处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寒热错杂证是其方证病机[12]。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降逆止呕,辛开散结;干姜辛温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人参补中益气;大枣补脾益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泻兼施,寒热并用,共奏泻心除痞、补中扶正之效[13-15]。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不但可以保护胃黏膜,抗胃溃疡,还能促进胃黏膜修复[16]。
郑启仲教授认为,以上两方腹证的区别在于黄连汤方证多为上腹部压痛,符合《伤寒论》中的“腹中痛”;半夏泻心汤方证多有心下痞硬或上腹满而不痛,符合《伤寒论》中的“但满而不痛”“心下痞硬”。方证辨别的关键点在于痛和痞。两方仅有1味药物的区别,黄连汤去桂枝加黄芩即为半夏泻心汤,药味只增减1味,体现了郑启仲教授对经方选择的精准辨别。近年亦有相似的研究。如孙香娟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将人参换为太子参,并加用祛风止痒的蒺藜,疏风清热解毒的野菊花、蒲公英,健脾除湿的茯苓,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上寒下热即胃寒肠热之寒热错杂证[17]。郑攀教授认为,黄连汤病机是中气不足,导致热邪弥漫上焦,寒邪留滞下焦,阴阳不相入,上下升降失常,抓住腹型HSP患儿寒热错杂、阴阳失调、瘀血阻络之病机是治疗的关键[18]。田盼盼[19]对260例半夏泻心汤病案进行统计,发现两个方证在舌脉方面的主要区别为:①黄连汤证舌质多淡,而半夏泻心汤证舌质多红;②黄连汤方证舌苔白、黄都有,而半夏泻心汤证舌苔黄明显多于白苔;③两个方证的脉象均多弦细,但黄连汤证可见弱脉,而半夏泻心汤证可兼有滑实之脉。
现代研究认为,HSP是全身性小血管炎,小肠作为主要营养吸收器官,小血管最为丰富,小肠的小血管炎症、出血、肠道痉挛引起腹痛,其体表反应点为脐周部位,故临床表现以脐周腹痛为主。脐周疼痛是腹型HSP最常见的腹痛部位,方选当归芍药散。《腹证奇览》[20]指出,当归芍药散证腹痛特征为脐周拘挛,按之痛而彻背。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两处,其一为《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中的“妇人怀娠,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其二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的“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原文方证描述极其简洁,“妇人怀娠,腹中疞痛”“妇人腹中诸疾痛”,寥寥数语,即抓住疾病的中心环节及核心病机——肝郁血虚、气滞血瘀;“腹中诸疾痛”的“诸疾”二字表明,病邪虽涉及不同脏器,但其症状均为腹痛,都可给予本方治疗[21]。
当归芍药散药物组成:当归三两,芍药一斤,川芎半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其方药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血分及气分药,为当归、芍药、川芎3味药物。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止痛的作用,为妇科要药;原方中芍药用量一斤最重,取其柔肝之性,肝以柔为顺,肝顺则血自藏;川芎辛温,善行,活血行气。当归配伍芍药、川芎,三者合用,可同时实现活血、行血、养血、柔肝,且润燥相宜,柔肝和血。另一类是健脾化湿之药,分别是白术、茯苓、泽泻3味药物,主要功用是健脾化湿。白术配茯苓、泽泻,有升有降,攻补相和,相辅相成。方中泽泻半斤、白术四两,两者占比相差较大,是以泽泻利水复脾运为主、白术健运脾脏为辅。白术和茯苓是非常典型的健脾利水之组合,白术健脾,茯苓健脾渗湿,两者运、利结合,共奏健脾祛湿之效。当归芍药散有养血疏肝、健脾利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凡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瘀互结所致的痛证,皆可在此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减运用。
郑启仲教授认为,当归芍药散证型首先为血虚,症状有视物不清、疲惫乏力、眼睑发白、贫血貌、脉细等;其次为气滞血瘀,症状有腹痛、以小腿为主的皮肤脱屑等。临证中凡见肝郁血虚导致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发生的腹部疼痛,均可以健脾柔肝、行气化瘀为法,选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不仅适用于妇科腹痛疾病,还适用于腹型HSP。临证问诊腹型HSP患儿,若有脐周腹痛病史,或触诊有脐周压痛,不论病程长短,选择当归芍药散加味,多能取效;若腹型HSP患儿面色不华,伴有贫血、浮肿者,加太子参、黄芪益气生血,疗效更佳;若患儿脾气暴躁、手足不温,予四逆散疏肝理脾,加柴胡、枳实、炙甘草。
腹型HSP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即肚脐至耻骨毛际处,此型多实证,临床表现为小腹刺痛,多有便秘或便血倾向,常选用桃核承气汤合桂枝茯苓丸逐瘀攻下。《伤寒论》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适用于腹型HSP患儿小腹部腹痛。方中有大黄和芒硝,因小儿脏腑娇嫩,故用量应谨慎,常选用熟大黄3~6 g、芒硝3~5 g,一般选用颗粒剂,以大便通利、腹痛缓解为目标,中病即止,不可大量或长时间服用。郑启仲教授认为,“其人如狂”和“少腹急结”是桃核承气汤辨证要点所在。“其人如狂”是精神症状,腹型HSP患儿多因腹痛而精神烦躁不安;“少腹急结”是局部症状,表现为下腹部压痛。少腹部有瘀血停留并与热邪聚而为患,是本方证的病根所在,而“急结”则是外在的征象。“少腹急结”的腹证是患者自觉少腹牵引疼痛,手不可碰触,腹诊按之有抵触感及明显压痛。日本汉方家们对此深有研究,认为“少腹急结”是左下腹部剧烈压痛,按压时患者因剧痛而屈曲左下肢,有时按压可以触及深部有压痛及索状柔软抵抗物,有的患者左腹股沟处也有压痛。徐书教授通过研究认为,过敏性紫癜病位在肌肤,与太阳蓄血证有密切关系,如“腹痛不减,甚或有所加重,小便自利,大便夹紫色血液”符合桃核承气汤证[22]。
桂枝茯苓丸被誉为“东方阿司匹林”,为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疏通剂[23]。其方证表现为“面腹腿三联征”:其一为面证,即面色多红或暗红,唇舌暗红;其二为腹证,指腹部大体充实,脐部两侧少腹或下腹触之有抵抗或压痛;其三为腿证,指下肢皮肤干燥或起鳞屑、足跟干裂。若腹型HSP表现为面色暗红、小腹疼痛或压痛、双下肢暗红色和皮肤紫癜,与桂枝茯苓丸的面证、腹证、腿证的病机切合,用此方疗效亦佳。根据《腹诊奇览》描述,桂枝茯苓丸的典型腹证多为下腹出现压痛或触及一结节状的压痛。多数汉方家若探查到此类腹证,多会选择桂枝茯苓丸。下腹部是瘀血和水饮的范围,瘀血的表现基本都沉积在人体下部,虽然《金匮要略》没有记载这个腹证,但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而且简单实用,很容易上手操作。桂枝茯苓丸腹证除了少腹压痛外,其腹部的弹力较充实,脉象多有力。既往的研究证实,瘀血是影响HSP患儿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出血,离经之血便是瘀血,瘀血阻络,妨碍气血运行,新血不能归经而外溢肌肤,形成皮肤紫斑,导致腹痛、肾损伤[24-25]。郑启仲教授将桃核承气汤及桂枝茯苓丸合方逐瘀攻下,治疗小腹痛为主的腹型HSP疗效显著,一般使用1~2剂,腹痛即可缓解。
郑启仲教授治疗小儿腹型HSP基于“三才思维”选定主方,在主方治疗基础上重视辨证选药。郑启仲教授强调,《伤寒论》中的经方治疗的都是大病,可无一方繁杂,味少药精,君臣佐使,井然有序,配伍十分精当。他常强调,“方有合群之妙用,药有个性之专长”,小儿脏器清灵,易趋康复,儿科用药的关键在于选药要精当,虽然病情复杂,但方未必就大。若皮肤紫癜量多、血瘀症状明显者,合用生蒲黄、鸡血藤;腹部胀满、气滞明显者,可加理气止痛药如香附、佛手、香橼、砂仁等;腹痛伴有大便不通者,多为邪实内结,加熟大黄、赤芍;伴肠鸣下利、呕吐清水者,多有寒饮,加清半夏、干姜;伴恶闻食臭、不欲饮食者,多有宿食,加莱菔子、鸡内金。具有止痛功效的中药亦不可少,如延胡索、乳香、没药、川芎等,随症选用,可以快速止痛,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待腹痛缓解后,皮肤紫癜反复新出,加祛风除湿功效的藤类药物,如雷公藤、青风藤、络石藤、忍冬藤等;部分患儿疾病后期合并肾损伤,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多加白茅根、三七,以活血祛瘀,消除血尿和蛋白尿。
“三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郑启仲教授基于“三才思维”运用经方辨治小儿腹型HSP腹痛,上腹部疼痛治宜和胃降逆以止痛,脐周疼痛治宜健脾柔肝以止痛,下腹疼痛治宜通下祛瘀以止痛,多能取得良好疗效,药到痛止,且经方药味少、口感好,小儿服药方便,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基于“三才思维”运用经方诊治小儿腹型HSP大有可为,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