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 军
主流媒体如何解读和传播千年宋韵,是“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的重要一环。2021年9月起,每日商报融合报、网、端推出了《舌尖上的宋韵》融媒体系列报道,通过美食来呈现南宋饮食文化与时代发展脉搏的关联性,为进一步深化宋韵文化系统性研究、加强宋韵文化多渠道传播、着力推进宋韵文化创新性转化提供了全新的注解。
2021年9月7日,杭州市召开文化工作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浙江、杭州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杭州市文化建设工作,其中特别强调了“大力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今年2月11日,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中心在杭州投入运营,围绕宋韵文化的思想形态、制度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百姓生活形态、文学艺术形态、建筑形态、宗教形态等“八大形态”开展课题研究,几乎涵盖了所有与“宋韵”杭式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省市区共建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中心,是贯彻落实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实际行动,是一体化、整体性推进宋韵文化挖掘、保护、提升、研究、传承工作的有效举措。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中心充分发挥学术咨询委员作用,大力整合省内外研究力量,为打造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塑造南宋文化品牌贡献智慧力量。
在宋韵文化高频次渗透于百姓生活的时候,主流媒体不能置身事外。宋文化繁荣璀璨,它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影响极其深远,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而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宋韵文化资源,讲好宋韵故事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领域金名片的重要途径,对促进杭州文化繁荣、产业兴盛、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在宋韵文化的传播上,主流媒体应当积极履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
不久前投入运营的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中心是宋韵研究的“娘家”,挖掘包括宋词、宋画、宋乐、宋戏、宋舞、宋服、宋妆、宋瓷、宋丝、宋式建筑、宋式插花在内的宋韵杭式生活元素。那么,每日商报为什么选择“宋菜”这个角度呢?首先,民以食为天,“吃”这个切口虽小,但受众扎实,杭帮菜就是从一千多年前的宋菜演变而来。彼时,杭州作为南宋都城,南北名厨济济一堂,促成杭州菜“南料北烹古都味”的鲜明地域特色。无论是《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还是《咸淳临安志》《西湖繁盛录》,读者都可以从中一窥两宋都城碎片化的生活场景,而《玉食批》可以让我们领略皇室筵席,《中馈录》更能让我们通晓南宋主妇的拿手菜,通过这些描绘南宋都城风物的著作,杭州几乎成了世界美食之都,不管北方游牧民族的羊肉、酥酪,中原汉人的面点、粉羹,还是江南出产的鱼虾蟹贝,雅或俗、丰或俭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所以,说宋朝是一个融汇和凝聚美食文化的时代毫不为过。
其次,中国第一家做南宋菜的菜馆就开在杭州。20世纪80年代,南宋菜风靡一时,当时在一家名叫八卦楼的菜馆,现已是浙菜宗师、杭帮菜领军人物的叶杭胜,和史学家林正秋、郭仲选、宋宪章等研究出48道仿南宋菜,他们开启了南宋菜研究的先河。1983年开业的八卦楼古色古香,服务员穿的是南宋侍女的服装,八卦楼凭借南宋氛围的营造和南宋菜的制作工艺一时间轰动全国。
再次,南宋菜是有故事的菜,每道菜背后都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年八卦楼供应的荔枝白腰子、三脆羹、螃蟹清羹,都是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十月清河郡王张俊宴请宋高宗赵构的菜肴。像江瑶清羹,这道菜在吴自牧《梦粱录》菜谱里有记载,宋人喜欢食羹,“江瑶”实为干贝水发之丝。再如酒蒸石首(黄鱼)这道菜,更是印证了南宋以酒入菜的饮食传统。制作精细、选料严谨、南北融合、注重火候、不放味精、一菜一味,是南宋菜的最大特色,宋代人对食材、烹饪、品鉴的讲究,可谓到了天花板的程度,这与新时代所倡导的精神文化内涵、健康饮食理念、匠人匠心匠品不谋而合。
所以,“吃”这个切口,在主题林立的宋韵传播维度中更有机会通过“烟火气”来抓住人心,“以食为媒”有助于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席盛宴讲究的是色、香、味、形、器俱全,对于《舌尖上的宋韵》,它是报道,也是故事,更是一桌菜,同样需要满足这五个元素。满足了这些元素,“以食为媒”讲述宋韵故事、传播宋韵文化的目的,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器,是背书。要让这个产品有说服力,权威性至关重要,毕竟南宋文化并非一朝一夕,是千年历史的沉淀,讲好宋韵吃的故事,需要一位重量级专业人士把握方向。我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当年在八卦楼开启南宋菜研究先河的叶杭胜大师,约好时间登门拜访,果不其然,谈及江瑶清羹、鳖蒸羊、荔枝白腰子、酒蒸石首等南宋菜,叶大师如数家珍。我抓住他对南宋菜和八卦楼的深厚情结,坦言希望请他帮我拿捏专业尺度,他一口答应,同时还帮我牵线多位设立大师工作室的高徒,自己重新翻出南宋菜资料,一一布置徒子徒孙好好研究开发。随后近半年的采访进展顺利,离不开叶大师亲自坐镇。
——形,是形态。我们是媒体融合的先锋队,所以在呈现形态上要多样,传播路径上要多点,目标受众上要多层。除了每周一期彩色跨版,新媒体是全端联动的形态,包括官微、微博、短视频、导流海报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报和短视频,前者以非定格手绘形式出现,缓解用户的审美疲劳;原创短视频则以水墨风格制作片头,以雅俗并蓄的宋乐作为背景音乐,拍摄中注重南宋菜制作的精巧细节。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多层次,我们还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教你做南宋菜”和问答互动环节,让一些对烹饪有兴趣的用户在家也可以尝试制作南宋菜。
——味,是味道。这属于个体感官层面,从我们得到的市场反馈来看,很多读者和用户的评价是“看视频口水都流到手机屏幕上了”“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啊”,因参与互动而拿到免费品尝名额的读者则反映“原来南宋菜不是看看漂亮,吃起来也很有味道啊,南宋人真会享受生活啊!”
——香,是效应。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好酒也要勤吆喝”。精心锤炼一个月后,我们信心满满地将《舌尖上的宋韵》拿到浙江省餐饮协会和杭州市名厨专业委员会两大官方组织,获得负责人的高度评价,很快,浙江省餐饮协会民间菜专业委员会和杭州市名厨专业委员会作为联合指导单位齐齐出现在《舌尖上的宋韵》各个发布端口。越来越多的大师工作室也主动加入,比如集浙江工匠、杭州工匠于一身的王剑云大师、浙江工匠董顺翔大师、杭州工匠张勇大师……数十位在省市餐饮界举足轻重的匠人、大师积极登场还原南宋菜的做法,宣传南宋菜的故事,这还是头一回。借这些有影响力的餐饮人,杭州宾馆餐饮、社会餐饮纷纷开始推广南宋菜,让更多市民能轻松品尝千年前的美味。
——色,是养眼。《舌尖上的宋韵》在版式设计和新媒体UI(用户界面)上花了大量心思,力求呈现创新,追求与众不同,我们搜罗大量权威文史资料,将南宋元素融入自己原创的LOGO、版面和新媒体。以这样的精品意识去创新一个有着千年积淀的传统产品,最终碰撞出璀璨的火花,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好看”。
宋韵传承,是一项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的工程。这样的定调,无疑对我们“以食为媒”担当宋韵文化传播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桌上的菜可以吃光,嘴里的味不能消失。根据省市制定的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暨中长期目标》,宋韵文化和南宋文化理论研究、宋代历史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宋韵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宋韵文化旅游开发、南宋文化品牌塑造、宋韵文化和南宋文化宣传推广等“六大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那么,“以食为媒”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从去年9月到今年2月,《舌尖上的宋韵》已发布19期,介绍了37道南宋菜的故事和做法,根据计划,我们将在3月完成这组融媒体系列报道,实现48道经典南宋菜和12道南宋点心的“全家福”。从这组报道的市场反馈来看,开发宋韵文化IP、创新形式讲好讲活“宋韵故事”是在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中高质量解码宋韵文化基因的切实之举。
《舌尖上的宋韵》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想象空间巨大的IP,除了现有的媒体融合产品,它可以是一台穿越千年的南宋菜品鉴会,这台品鉴会能让更多人了解南宋饮食文化背后的深厚底蕴;它可以汇编一套《南宋菜烹饪宝典》,这套宝典能让广大市民在家就能烧出南宋菜;它可以建立南宋菜讲菜员的规范培训体系,这套体系能让窗口单位向外地游客介绍南宋文化时更专业更生动;它可以联合杭州数十个大师工作室承载南宋菜薪火相传的使命,从年轻厨师一代开始,扛起传承南宋菜的重任。“以食为媒”,进一步增强弘扬宋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打造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中勇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