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怡
(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200029)
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近年来明确的发展国策,绿色供应链作为绿色发展的一环,在实现我国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16年,工信部印发《绿色制造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评选出百家绿色园区、千家绿色工厂,万种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截至2020年底,已开展5批评选工作,并将评选结果在网站上公布。
为了识别我国绿色供应链开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本文收集了前5批18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其中提及的绿色供应链做法作为分析对象,开展基于绿色制造体系样本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现状研究。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瑞典学者Thomas Lindhqvist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概念,并提出企业有责任提供绿色产品供消费者选购。在此基础上,1994年,Leslie Webb提出绿色采购概念,[1]被认为是绿色供应链理念的基础和雏形。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开展“环境负责制造”项目时,提出了“环保意识供应链”这一理念,标志着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正式诞生。此后,Handfield等人也提出了新的绿色供应链定义,认为绿色供应链是在供应链的基础上融入供应商评价体系,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施综合治理。[2]同一时期,一些知名制造商或是基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或是基于规避舆论风险,逐步将环境保护纳入供应商管理和评价的标准之中,开展了一些绿色供应链实践工作。
2000年后,欧盟提出的一系列法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如2002年生效的《电机电子设备限用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提出电子电器产品中的重金属、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含量需符合指令要求。此法规虽然面向产品,但必须通过全供应链从初级原材料开始控制有害物的含量方能实现。此要求由监管机构直接提出,影响力和实施力度均有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对绿色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也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渐增加。广度上,绿色供应链管理已不只局限于供应链上企业这一条线,而是将政府、金融机构、消费者等在狭义供应链外的环节均纳入考虑,如傅京燕等人研究了政府采购对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影响;[3]深度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挖掘,并探讨其他领域的工具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如Guide等人关注通过再制造实现资源利用,进而减少整个制造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4]Mohtashami等人研究了通过鲁棒优化,利用LCA分析设计绿色供应链的方法。[5]
RoHS等指令公布后,我国一些龙头企业开始开展绿色供应链实践工作。如创维集团召集500多家供应商签订“绿色供应链协定”,逐步推行零铅工程,以应对出口需求。[6]2010年后,我国也出现了政府要求促进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情况。如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原环境保护部联合开展的“绿色印刷”行动,要求中小学教材的印刷符合《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企业参照上述标准建立了供应商管理要求。而供应商等也按要求实施了可持续森林采购、有害物质限量控制等行动,形成了一条绿色供应链。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后,我国政府逐渐开始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工作。从相关文件看,2015年6月,财政部等四部委共同发布《环保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行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十部委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建设。同年4月发布《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以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为重点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也来自于工信部同年出台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相关政策。
工信部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是目前我国政府认可层级最高的评价行动。同时,多数企业会在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公开本公司采取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措施。因此,本文以工信部评选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样本,分析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对前5批192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筛选,排除无法公开获得有绿色供应链信息的报告、同集团共同发布报告等情况,最终获得的67份包含绿色供应链做法的社会责任报告。
67份报告共涉及29个行业。由于其中一些企业/集团横跨多个行业,将重叠度较高的行业如专业和通用设备制造等合并统计,计出绿色供应链开展的行业分布(如表1)。
表1 绿色供应链行业分布
从表中可以看出,汽车、食品、电子、电器和设备制造等行业的绿色供应链工作开展得较为广泛。其中一些行业已形成供应链集群,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除了华为、戴尔、联想等整机企业,他们的供应商如京东方、富士康也在榜内。若以单行业计,设备制造业行业内绿色供应链开展得最为广泛,但若以产业链计,则是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集团最多。
另外出现了多家上榜企业属于同一个集团的情况。这些集团有些是自身就掌控了几乎一类产品的供应链,如中粮/可口可乐集团的产业链覆盖了从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到食品加工、饮料加工的全过程。另一种情况则是集团旗下工厂遵循统一的供应链管理规定,当其中一家达到绿色供应链要求后,其他企业也容易达标,如天能集团、超威集团旗下的多家工厂。
此外,除了传统的制造业,一些具有服务属性的制造业附属企业也出现在榜上。其中有固体废物处理、废旧电子拆解这些环保行业,天然具有绿色属性;另一类是运输/物流企业,天然具有供应链管理属性,这两类企业都是制造业绿色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
根据上述67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绿色供应链相关工作的描述,测算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影响范围,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呈现出不同的影响范围。
本文以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对某一级供应商或客户进行影响的频率(提到进行影响的报告数/报告总数)作为企业对上下游影响力的表征值。此时企业对自身的影响力为1,影响最强,随着归一化表征值降低,则对该层级的影响力降低。此时67个企业/集团体现出3种不同的变化曲线,即单一制造性企业、以制造业为主的长工业链集团和服务平台/环保企业/回收业等有服务属性的制造业三种(如图1)。单一制造业企业大部分以采购主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手段,影响范围以上游1级为主,少数提到上游2~3级,对下游的影响力较弱。
图1 不同类型组织的绿色供应链影响力变化曲线
长产业链的大型集团主要指集团旗下企业可以覆盖供应链上多个层级,若以集团内生产最终产品的公司作为测算点,对多级供应商的影响力都较强。
具有服务属性的制造业企业则主要提到对下游客户的影响。如金隅集团旗下的金隅红树林为提供危险废物处理服务的企业,通过焚烧处理危险废物,并将焚烧后达到无害化标准的飞灰出售给水泥企业作为原料,增加下游客户的产品的绿色属性。
企业多以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绿色供应链管理手段。统计67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管理涉及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结果如图2。
各企业/集团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时,针对的生命周期阶段以采购/供应商绿色管理最多,有44家;设计、物流、回收、原产地自然保护绿色管理比较多,分别有11、9、10、7家,尤其是涉及食品、木材、矿山的企业,更加注重原产地的自然资源保护;在设计、包装、维修、销售等环节也有涉及,数量为1~3家。
图2中,虽然生产环节数据显示的是0,但这是由于大多数企业将绿色生产从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独立考虑,未包含在本次统计内。图中未出现的“使用”环节,确实没有任何一份报告提到。
图2 绿色供应链涉及的生命周期阶段
还有一些工作已跳出生命周期阶段之外,包括12份报告提到的信息化建设,3家集团公司提到的战略调整,1家制造业公司提到的技术开发与推广,1家集团公司提到的绿色供应链标准化建设,1家集团公司提到的金融服务。
1.具体做法
67份报告中,提到了各生命周期阶段一些绿色供应链管理具体做法,总结如表2。
表2 绿色供应链行业分布
生命周期阶段之外,在识别管理重点时,有两个集团提到使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重要绿色属性的重点管理阶段,一个集团采用向持股人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进行统计。
在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方面,数据库/信息系统/供应商平台在阳光采购、溯源、协同合作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信息平台功能包括发布和响应设计开发/采购需求、供应商准入和评价、有害物质信息上报和管理、溯源等。此外,还有一家食品企业提到建立产品的LCA数据库,帮助进行决策。
一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社会认可度高的企业也开始总结自身优秀做法并向外推广,进行行业引领。如根据自身经验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等。
2.常规流程
通过对绿色供应链具体做法的总结,可以识别出一套常见的绿色供应链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绿色供应链工作流程图
首先,企业会对相关方对自身的需求进行分析,以确定哪些需求需要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方可满足。需求分析阶段,企业一般会识别出相关方最关注的绿色属性或环境因素,作为主要管理对象。随后,企业会针对不同的绿色属性,制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目标,如实现供应链碳减排等。识别出管理目标后,一些企业识别出为达到目标应重点管控的供应链环节,如家电产品以产品能耗为主要管控环节。也有一些企业会进行全链条管控。
现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已初见规模,但在现阶段绿色供应链工作仍显现出一些问题。
在67份社会责任报告中,许多企业在每一年度提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重点或目标是单一的,如部分家电企业只关注节能,而另一部分家电企业则只关注碳减排。这说明社会上对家电产品同时存在节能、碳减排两种需求,而节能又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两类需求实际上可同时满足,但企业却进行分别管理。
在本文的现状分析中,提到了一些行业已形成供应链集群,对上述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时,发现在公开文件中,难以发现这些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互相之间存在呼应。多数企业实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单向的,这也导致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范围很难延长。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初期,容易形成单向管理的局面。但当供应链上有多家企业具备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和意向时,不同管理主体形成呼应,可以快速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扩大管理边界。
基于上述问题,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出两个建议。
一是企业或机构在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可以增加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的步骤,将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进行汇总、识别和分析,再统筹落实至管理过程中。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这一环节是环境管理体系中对组织提出的要求,实际上获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组织中,大部分都建立并运行了环境管理体系,可以将适用的部分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融合,进行协同管理,以帮助企业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相关机构在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要求或标准时,可以引入与上下游绿色供应链企业进行互动或协同管理的评价指标,以引导链上企业的管理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