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虚假新闻应对策略研究

2022-06-22 03:58陈哲
艺术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虚假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我国新闻的生产与传播都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今,自媒体已然成为虚假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大量未经审核的平台出于自身利益,以传播者的身份发布不实消息,传播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民众的知情权,削弱了媒介的公信力,更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悖。文章以虚假新闻为研究对象,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探析其特征表现、成因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虚假新闻;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3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技术的变革,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新闻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如新闻失实、媒介伦理失范等,助长了新闻业的不良之风,带来种种混乱。虚假新闻的出现有其根源所在,在当下也呈现出种种新特征。虽然虚假新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将虚假新闻置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进行研究,对净化自媒体网络风气、促进我国新闻业健康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新闻生产传播过程和新闻生产的总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具体反映,是对世界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新闻真实,马克思曾说:“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人民通过新闻报道了解情况,一旦出现虚假成分,报刊就会逐渐失去人民的信任。如果媒体背离了新闻真实性原则,那么就会变质,甚至背叛人民。新闻从业者应始终秉承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传播方式,提高自身素养和新闻传播水平,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革新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奠基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并逐渐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报道理念和理论体系。网络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空间与权力对人们的训诫,建立起新式的公共对话空间[1]。在当下,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全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精髓,又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创新。

2 虚假新闻特征表现

2.1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2020年4月9日,某知名自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的文章,激起无数网民的愤怒之情,引来一场轩然大波。而最终真相被澄清,所谓的性侵,其实只是女方因与鲍毓明感情破裂而精心策划的闹剧。

再回头细看,这篇报道内容几乎全都来自虚构捏造,文中所用的图片也完全与此案无关,整篇报道毫无真实性可言。这一自媒体的编辑十分懂得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戳中受众的痛点。在这篇虚假新闻中,多次提及女方是一个年仅14岁的“七十斤都不到的瘦小女童”,引发受众的同情心,并且通过描述多种暴行,塑造出一个表面风光、背后变态不堪的高官形象,点燃受众的怒火。假新闻的内容与社会心理的契合,反映出造假者深谙新闻操作规范,知道公众的兴奋点所在,从而使假新闻更加可信[2]。

这则虚假新闻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它利用无数善良民众的同情心,不仅伤害了当事人,更伤害了许多被性侵的受害者。这一自媒体如此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将事情推向异常严重的势态,甚至给舆论场带来了负面影响。其自称其核心价值观为“理性、良知、责任”,并担负着“为了公告利益”的杂志使命。而事实证明,其发布的这则报道完全违背了基本的新闻真实性原则和调查原则,在没有对韩某的陈述进行核实的情况下,轻信单一不可靠信源,肆意传播虚假新闻,其所作所为完全与“理性、良知、责任”背道而行。

2.2 虚假新闻的特征

分析近年来虚假新闻的典型案例,可以发现当下虚假新闻呈现许多明显的特征。首先,虚假新闻的选题多与社会民生有关,在内容上也更加突出接近性和趣味性,有些虚假新闻甚至非常低俗。这与许多媒体刻意迎合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密切相关。在这样的氛围中,媒体已然背离新闻真实性原则,完全受利益驱动,充满功利主义。其次,不少虚假新闻的背后其实体现了当前社会中暗藏的某些负面心态。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问题互相交织,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中充斥着焦虑和浮躁情绪,许多网民对涉及官员、金钱的话题也更加敏感,因而更易情绪化,在网络上发泄不满。最后,当前虚假新闻多生产和传播于自媒体平台,且流传广、速度快,辟谣不易,造成的影响也不易消除。

3 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的原因

3.1 新闻监管与媒介把关的松懈

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所提出的“把关人”理论指出,由于信息在一些渠道流传,而把关人就是流动过程中取舍信息的人,因此只有合乎群体标准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可以进入传播渠道。在自媒体环境中,资讯的发布者不再局限于官方或主流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董萌(2021)提出,新媒体时代,各类平台都为受众提供了自由发声的机会,互动渠道更多,也更加便捷迅速[3]。所以,如今对新闻发布者的专业性要求很低,在信息源的筛选把关上也十分松懈。许多未经证实的虚假新闻由一个主体发布到互联网上后就可能引起大范围的跟风和传播,这也就意味着在生产新闻时,新闻源头的不可靠就已经增加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性。

同时,较传统媒体而言,对新媒体的监管更加困难,在实际操作中监管效率较低,并且力度不大,导致虚假新闻愈演愈烈。

3.2 信息过载导致媒体价值取向的异化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资讯轰炸的时代,超负荷的信息令受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同时,这也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唯有最大限度抓住目标受众的注意力,方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阅读量不应成为媒体发布新闻的唯一导向,过度追求阅读量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当商业气息充斥于新闻业时,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许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经济利益面前发生了价值取向的异化。或是为了抢先发布新闻,對新闻材料不加以核实就发布报道,从而出现虚假新闻;或是为了博人眼球,刻意制造夸张的虚假新闻获得关注。他们不再将新闻真实作为最首要、最基本的原则,也不再将社会效益和人民福祉放在首位,而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刻意迎合受众心理,发布暴力、猎奇或存在争议的虚假新闻以获得关注和点击率,这无疑对虚假新闻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3 后真相时代理性判断力的缺失

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评为年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在后真相时代,新闻的真假不再成为关注点,因为真相已经显得次要。比起真实客观的报道,人们更偏向于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性地接受自己想要接触的资讯。社交软件虽然给个人和组织创造了自由表达的空间,但很多人无法遵循与公众交流的基本伦理,有意或无意地在制造并传递虚假新闻[4]。在这样的氛围下,公众逐渐丧失理性的判断能力,变得情绪化、极端化,虚假新闻的闹剧也就愈演愈烈。

实践证明,只有主动设置议题、赢取主动权,开辟全新的舆论战场,才能占据舆论高地,为对外传播营造有利的环境。以往,话语权的缺失给我国的对外传播带来诸多限制。当下,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主动围绕国际社会关切的话题来设置议题,以输出方的身份生产新闻、引导舆论,从而变被动方为主动方,提升影响力。要想在舆论战中赢得主动权,首先应建立稳固的政治认同,同时也要对他国设置的议题,进行强有力的反击。例如,某些西方国家以华为企业会对其造成威胁为由,抵制华为5G设备,挑起舆论争端,企图对我国污名化。对此,傅莹当场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技术,但我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受到这种科学技术的威胁。为什么将华为技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很快就会危及政治制度?如此既有效回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议题,表明了中国态度,又有理有据地抓住了一些国家有意规避的事实,把握了舆论引导权。

4 防范虚假新闻的措施

要防范虚假新闻,做到新闻真实,并非易事。新闻真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分为不同的层面,要根据主体的差异来区分,同时还应结合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面对虚假新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全方位监管治理,才能有效防范虚假新闻,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4.1 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治理虚假报道的必然逻辑

在新媒体时代,仍应坚定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为处理虚假报道事件的必要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华。新闻真实分为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宏观真实要求全面地反映事物以及正确把握其背后的本质规律;而微观真实则更强调某一新闻报道中各具体要素的准确无误,如时间、人物、缘由等。从二者的联系来看,微观真实是宏观真实的基本前提,宏观真实则是对微观真实的高层次归纳。在实践中,新闻报道应当达到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的高度统一,既要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整体,又要探求其本质规律,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应对虚假新闻的必然逻辑,让新闻业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借此推动新闻业健康发展,在全社会弘扬正能量。

4.2 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物质诱惑,许多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不够坚定,使得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日渐下滑。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正确引导舆论,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切身实践,仔细核查新闻材料,确保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向公众传递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秉持高尚的职业操守,努力做到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这应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前进目标与前行动力,新闻真实也应内化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心中最崇高的职业理念与理想。新闻工作者应该紧密联系我国的国情和新闻工作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作理论上的指导和行为上的指引,努力做一名对党忠实、服务于人民的新闻工作者。

4.3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培养公共理性精神

在网络环境中,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规范和约束似乎显得无足轻重。这导致不少网民在互联网上肆意发布错误言论,破坏互联网秩序。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在网络世界里的违法行为同样会受到惩治。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重视网络新闻立法,既要从源头控制虚假新闻的发布,又要对虚假新闻的发布者予以惩治,并且在查明事实后发布官方通告,作出澄清和说明,尽可能降低虚假新闻的发生概率,避免虚假新闻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面对海量的信息,公众应时刻保持清醒,作出理性的判断,不急于妄下定论,不做虚假新闻的推波助澜者。

3 结语

虚假新闻的屡屡发生,会给个人、社会,以及新闻业带来无形伤害。虚假新闻的广泛传播,不仅会扭曲人们对当下真实世界的认知,其产生的破坏力更会深入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某些为了迎合特定情绪而刻意制造的虚假新闻,用铺天盖地的谎言引爆热点,而受众只能看到一些真假难辨的“事实”,并就此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妄加评论,真正关注事件本身真相的反倒寥寥。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人人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风,不能用情绪代替宣判,而要作出理性的判断,耐心等待真相被揭示。

参考文献:

[1] 陈哲.社会结构在新媒体时代的解构与重构探析[J].艺术科技,2021,34(9):251-252.

[2] 陈力丹,闫伊默.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J].新闻传播,2007(7):9-12.

[3] 董萌.融媒体时代下期刊公众号的服務模式创新[J].艺术科技,2021(10):235-236.

[4]白红义,张恬,陈斌. 2019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20(1):22-33.

作者简介:陈哲(1996—),女,安徽广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艺传媒。

猜你喜欢
虚假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对策略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探查及补长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关于新闻造假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