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俊钦 陈惠敏
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市场不断繁荣,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历史题材以丰富故事性和服饰视觉效果的特异性而备受影视行业追逐。随着“互联网+影视”的发展和各类IP的大量孵化,历史题材从刻板的教科书形象变身为满足受众娱乐需求的文化消费品;而众多古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层出不穷也带来问题——观众是在满足自己娱乐兴趣的同时了解了真实历史,还是历史的丰富性和严肃性被消解于娱乐化的浪潮当中?本文旨在基于影视文本创作的角度剖析历史剧制作中人物塑造的市场意义和历史脸谱化分析,以讨论影视创作与历史题材的关系。
一、影视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历史真实和历史戏剧真实,从本质上说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历史学的理想要求和实践规范,后者则是建立在艺术创作基础上的历史尊重。因而在评判历史剧和古装剧的优劣时不能单纯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去评判;而目前影视剧市场的古装历史剧存在过度娱乐化现象,让人不得不思索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之间的界限。“真实性是历史的最基本特征,因而也常常被看作是历史的全部价值所在。因此,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古今中外的史学家心中都存有一个终极理想,那就是纯客观、绝对真实。”[1]然而,作为历史文本来说,无论是流传至今的官方史料还是民间野史,皆是由人携带着其面对“历史事实”的主观看法进行书写的,与此同时,传播和解读历史的人受制于其本身的主观价值判断和知识局限性,其叙述的历史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学者仲呈祥引述卡尔的观点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经验。历史不是别人而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写历史就是制造历史的唯一办法。”[2]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可以随意编造,历史文本是严肃的,是基于史实的相对客观的记录和传播,它代表的一种集体认同和集体记忆,而这种集体认同是建构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历史观之上的相对客观。因而,对于历史来说,历史文本的绝对真实是不存在的,人们只能以一种相对客观的历史态度来对历史事实的发生进行文本堆积或以相对客观的集体意识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发生并进行故事化叙述。
近年来,随着古装剧和历史剧的大热,二者成为影视界热议的对象,诸多历史学研究者公开抨击和质疑二者的历史真实性。从本质上看,历史剧和古装剧是影视剧的一个分支,其本质属性是影视剧创作的艺术本质。也就是说,无论是历史剧还是古装剧都是创作者基于历史事件的主观性表达。从戏剧属性的角度来说,戏剧冲突是影视剧文本创作的基础,因而,从历史素材中挖掘戏剧冲突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表述会带有比历史学文本更为主观的塑造。就观赏性和趣味性而言,历史剧和古装剧在大众接受程度上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古装剧和历史剧亦成为大众接触历史的主要方式之一。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近年来影视剧市场上,历史古装剧出现了大量粗糙文本,其中,借历史故事由头讲述现代人心理故事的影视作品在市场上大热。具有现代思维的古装剧所呈现的价值观更易与观众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因而更能够被大众认同。但这种认同并非是建构于历史认同之上的共鸣,而是建构于现代意识之上的历史娱乐。虽说历史剧是艺术创作,其可以进行艺术演绎和二度创作,但需辨明这种二度创作是基于市场的娱乐需要还是以历史意识为基础的适度演绎。前者是市场化和影视产业娱乐化所带来的娱乐社会浮躁心理的满足,后者则是以历史为基的思考和再创作,前者在创作周期上明显短于后者,其所带来的市场效益也比后者来得更为直接。然而,对于历史剧和古装剧的历史真实性界限来说,其创作目的不应完全沦为娱乐市场的“奴仆”,较理想的状态是在尊重历史相对真实的基础上,满足历史剧和古装剧的商业需求和社会需要,达致娱乐与历史性的共存,做到“紧扣艺术真实、秉承历史精神、弘扬时代主题”[3]。
二、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与市场需求的统一
从影视行业的发展看,古装剧和历史剧既要满足市场商业化需求,又要满足大众对历史的反思、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主题的诉求,因此,在古装剧和历史剧创作中,创作者应当“把历史剧创作的最高任务调整为现代性”[4],实现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市场需求的统一。
21世纪以来,古装剧创作呈现井喷态势,《宫心计》《甄嬛传》《芈月传》《琅琊榜》的热播,不难看出观众对古装剧和历史剧的兴趣,而历史剧即影剧艺术中的历史存在,是站在影视的角度尊重历史的存在。从市场上成熟的历史剧来看,无论是《太平公主》《汉武大帝》还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或是具有一定娱乐性的《康熙微服私访记》皆在创作中注重尊重历史真实。这里所强调的尊重历史并不是对历史真实的绝对服从,显而易见,历史剧属于影视艺术的创作范畴,而非完整的历史讲述,其核心是剧作者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艺术加工和再创作,评判其优劣的标准亦不应仅为真实性,而应根据其艺术手法,评判其艺术价值等。
在影视剧商业化的现今,在“互联网+影视”带来的受众群体年轻化和娱乐化的背景下,穿越剧、古装言情剧盛行,架空历史背景的古装剧秉持现代思维和价值观的内核,披上古装的外衣活跃于电视屏幕和网络市场。显然,这种历史消费现象和娱乐现状并不仅是市场单一原因素决定的。事实上,具历史文化背景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为观众带来历史反思,或作为历史书本教育的补充。例如,2015年热播电视剧《少帅》叙述了张学良波澜壮阔的人生,上海卫视破2亿的收视率显然是不错的商业战绩,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则对张学良、张作霖、冯庸等历史人物有了更直观的立体认知。“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理想、精神和个性张扬,否则生活将乏味许多。正如历史人物不可能个个都是‘高、大、全’那样,我们也不可能强求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个个都既生动又真实。”[5]
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宫心计》《甄嬛传》《女医明妃传》《芈月传》《琅琊榜》等古装电视剧接踵而至,影视受众需求向互联网转移,“IP”化创作成为主流。市场化所带来的对收益的追逐要求制片人尽可能地缩短创作周期,压缩了编剧导演对于历史素材的思考和解读时间。同时,市场化所带来的明星现象使得演员档期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历史时空的人物进行代入适应,这便导致历史剧中的人物千篇一律,缺乏独特的历史元素与区别特征。明星效应对于历史剧和古装剧来说是一把雙刃剑,一方面,明星效应让一部分对历史缺乏兴趣的观众开始关注历史剧;另一方面,部分明星带来的虚高片酬必然挤占历史剧的创作经费,从而影响历史剧的质量和大型的场面造型。相较于市场化带来的影视创作质量下降,观众的娱乐心态亦是导致目前历史剧古装剧市场现状的诱因之一。首先,市场化的影视创作,其决定性因素是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即观众的消费需求。消费群体和消费心态是衡量一部剧集创作可行与否的重要因素。随着观众主体人群的变更,目前历史剧和古装剧的消费群体已向多元化大众化发展,伴着网络观众的年轻化趋势,历史剧、特别是古装剧表现出了取悦年轻消费观众的市场化表现。例如,网剧《太子妃升职记》,其反映出的是网络剧市场对受众娱乐化心态的释放与满足。
三、避免历史人物的片面化塑造
当今,网络影视市场的消费重心是“90后”“00后”,观众的年轻化使得影视市场吸引力的天平由以往的内容为本逐渐向娱乐为本转移。这种转移的市场化表现为影视文本的内容质量遍差,但内容的粗糙并未造成流量低迷,只要有热的“IP”和当红明星出演,就不用忧心市场收益。这一现象带来的直观表现即市场的泛娱乐化。与传统媒体不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平台相对开放,网络剧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方式上更为自由,这就使得与历史关联不大的“历史剧”能够借助新媒体平台接触市场,从消费的渠道上助长了古装剧和历史剧的娱乐化现象的加剧。
影视剧中,无论是以古代近代为背景的历史剧还是架空背景的历史剧,对历史风云人物的演绎和再塑造无可避免。“近年来,影视文学作品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引起诸多争议,影视创作者与史学家各执一词,在谁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面目的问题上,相互指责。”[6]不难发现,不同影视剧对同一历史人物的塑造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诸多历史人物在影视剧中重生,甚至有的人物在不同影视剧中经历着由英雄到圣人的转变。对历史人物和素材的塑造和提炼上难免掺杂戏剧文本所需的影视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受创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主观认识、故事矛盾冲突需要等元素综合影响,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亦有客观需要。例如,对比电视剧《三国演义》(王扶林等,1994)和《三国》(高希希,2010),不难發现,2010版《三国》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与1994版差异巨大,且在2010版开播之前,观众即对原著《三国演义》中扬刘贬曹的话题热议不止。由此可见,历史剧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亦会随着观众对历史人物认知的改变而偏移的。近年来,文艺工作者热衷的题材还有“楚汉之争”,包括《楚汉传奇》《王的盛宴》《西楚霸王》等影视剧对这一故事进行了多元再创作,研究其中“西楚霸王”项羽的形象可以发现,大部分作品皆着重塑造了项羽能征善战和悲情英雄的形象。因而,影视剧作建构的历史人物仍具有同一性的集体意识。
随着网络视听节目审查的逐步规范,网络古装题材剧目在数量上有所回落,质量上也略有上升,但部分古装剧仍是套着历史剧外壳的爱情偶像剧和符合娱乐需求的古装“爽剧”。审查机制净化影视剧文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四、历史严肃性前提下的文化消费良性发展
历史具有叙事、借鉴、认知、反思等功能;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人们往常关注到的仅是历史的叙事功能和认知功能,于是,历史剧和古装剧便成为大众接触历史的便捷途径。影视创作者考虑到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接收能力,会选择性地对历史素材进行改编。随着影视娱乐化的加剧,历史剧和古装剧的改编尺度越来越大,诸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剧作均改编自热门“IP”。这些“IP”的创作者,要么借助历史的时代特征进行文本创作,要么架空历史朝代背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大背景进行文学创作,其“IP”文本本身即充斥着娱乐化成分,具有典型的文化消费特征。对普罗大众来说,晦涩的“二十五史”很难成为人们用来消遣时光了解历史的选择,而具有娱乐性的历史剧和古装剧便成了大众热衷的对象,受消费时代和消费诉求意识影响,历史剧和古装剧发展到如今的偏重娱乐化与大众化的结果在所难免。
“历史讲述是保存历史、传承价值的有效方式,而历史也借助我们的不断讲述得以保存和延续。历史剧创作对建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剧的使命,不仅在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去重建过去,还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真相,更在于提出自己的解释,并发现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优秀的历史剧作家应该具备特殊的素质:一是人文情怀,二是敏锐的洞察力,三是丰富的想象力。”[7]由此可见,历史具有故事性和文本主观性的特征,但其同时还担负着传承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的使命。这就要求历史的传播既能通俗大众化又必须具有充分的严肃性。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一切正在发生的事都将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历史剧和古装剧的过度娱乐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集体记忆产生偏移,进而消解。“由此亦表明,集体记忆并非像一张白纸,可以由当下意识任意地增添、删改和涂抹。集体记忆既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变换的一面,同时集体记忆又有其连续性的另一面。”[8]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是建立在历史的严肃性之上的,过度的历史剧娱乐化会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影视剧创作者在注重娱乐性的同时,当充分尊重历史的严肃性,寻求合理的平衡点实现国产历史剧和古装剧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7]邹韶军.历史价值的现代重构——史传类影视作品创作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J ].当代电影,2010(01):106-109.
[2]仲呈祥.艺苑问道[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58.
[3]张智华.大众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电视历史剧[ J ].人民论坛,2019(12下):136-137.
[4]罗怀臻,夏波.历史剧创作与研究需要新的历史剧观[ J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2(01):39-52.
[5][6]王静.影视文学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评价[ J ].探索与争鸣,2004(09):16-17.
[8]秦志希,曹茸.电视历史剧: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消解[ J ].现代传播,2004(01):42-44.
【作者简介】 荀俊钦,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助教;
陈惠敏,女,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跟踪评估研究”(编号:ZDZB2018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