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瑛 赵欣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其独特的魅力被视为文学珍宝。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含蓄、精练,意境丰富,蕴涵了无穷的语言魅力。诗歌要“走出去”,忠实传达源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在翻译的时候就离不开异化法。异化法能较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使译作能具有与原作同样的诗情画意,它要求译者应当具有敏锐的文化触角。本文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赏析许渊冲先生译本中异化翻译法的应用,旨在讨论他如何表现和传达其译作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特色文化以及诗歌语言特有的形式。
【关键词】 诗歌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异化法;许渊冲;赏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0-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35
一、引言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第一本创作《诗经》开始,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中国古诗歌被不断翻译传播到国外。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学习热潮。诗意虽美,诗译却难,因为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浑然天成,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是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各自的发展、历史和结构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中西两种文化在历史、风俗、地域、宗教信仰等方面也不相同,这些都导致中西在认识事物的角度和审美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要想让中国古典诗词这颗璀璨明珠在全球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发出更灿烂炫目的光芒,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用一些翻译技巧,尤其是异化翻译法,使得译文能够再现原诗作的意思、形式和意境。
二、异化翻译法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95年在其作品《译者的隐身》中提到一个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术语——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异化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他把异化翻译描述成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其核心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译者要向原作者靠拢,在翻译上要迁就外来语言的特点,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诗歌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古典诗歌侧重于抒情言志,最重视意境美,往往是表达或抒发中国某一时期的特定文化背景或者特定文化现象;西方早期诗歌则重视叙事,一般是歌颂英雄。在语言结构上,两种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也截然不同: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凝练、朦胧含蓄,在字数、行数、形式上有严格要求,而西方诗歌较为热烈奔放,形式自由,接近散文,所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难度较大。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一定要体现出诗歌的年代特色、文化特色和形式特色,采用异化法是必不可少的。
异化法要求以目的语读者为归宿,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保留诗作民族特点和语言风格。对于诗歌的翻译,其关键在于对其发生的背景、历史和文化进行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配合相应的翻译技巧。为了更好地传达是诗歌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异化法是必不可少的翻译方法。许渊冲先生把他自己的翻译经验总结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其中的“美”就是指现在大多数译者在诗歌翻译时所遵从的原则,即影响深远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接着他又补充说明了三美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他提倡用“三美”来指導诗译,并鼓励译者追求“三美齐备”的译作。
本文将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为例,赏析许老在译文中如何运用异化法再现中国诗词的味道、精髓及灵魂。
三、译文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因作者与变法者王安石政见不同,便自求外放,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他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经七年未见。中秋团圆时,作者面对皎洁明月,心潮起伏,趁着酒兴,挥笔写下了这篇流芳百世的千古巨作。整首词运用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极富浪漫情怀的想象,围绕中秋明月结合现实展开抒情和议论,从皓月当空到自己与亲人相隔千里,从对天上仙宫的向往与赞美映射到自己对现实人间的不满进行思考,把自己的个人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词作上阕望月,即怀逸兴壮思;下阕怀人,即兼怀子由。落笔旷达洒脱,情韵兼具,立意高远,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堪称苏词的典范,是公认的中秋词作中的绝唱。原诗及其英文译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une:“Prelude to Water Melody”
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Wine cup in hand,I ask the sky.
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
If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
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 fly,
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I rise and dance,with my shadow I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would it be as gay?
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s red
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 soft to shed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is the oft full and bright?
Men have sorrow and joy;they part or meet again;
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
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
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一)诗歌题目的翻译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词调来源于《水调》曲。《水调》曲为隋炀帝所制。唐代的《水调》,又指音调名,非一曲之专名,是一部乐的总名,有大曲、小曲之分。“歌头”截取大曲《水调》的首章而成。中国古诗词中,很多诗词都有词牌名,其目的是为了便于配乐,供人吟唱,比如望江南、卜算子、长相思、钗头凤等一千多种。对于英文读者来说,词牌名是带有异国文化的概念,在翻译的时候需要采用异化法将之译为外国读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概念,同时还要尽量保持原诗歌的“音美”。许渊冲先生在这里用“tune”把它标注出来,很显然照顾到了异国读者的阅读体验,让异国读者明白这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不同于传统的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词句的翻译
“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朱阁”“绮户”都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如果直译过来,就缺乏词汇本身蕴含的文化含义,异语读者也难以理解,这时异化翻译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天上宫阙”和“琼楼玉宇”都是与中国神话传说有关。“宫阙”是指古时帝王所居宫门前有双阙,故称宫殿为宫阙,这是一种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故宫就是这种传统建筑的代表。故宫(The Imperial Palace)是中国最壮丽的古建筑,它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很有气势,广为人知。“天上宫阙”许渊冲先生把它译为“the palace on high”,让异语读者能够把故宫中的亭台楼阁引入其中,易于理解。“琼”泛指美玉,后引申为美好的意思;“玉”是一种漂亮的矿石,自古以来就与珍宝联系在一起,古人喜欢用玉来形容人的品德高洁或者美好的事物。古诗词中“琼楼玉宇”同样指代的是天上富丽堂皇、不染尘埃的仙宫,许先生没有用“jade”、“marble”这一类的词来形容仙宫的材质,而将其翻译为“the crystalline palace”。“crystalline”有“清澈、透明、晶莹的”意思,用在这里,不仅能使读者想象到中国神话中天上宫阙缥缈高洁、与世隔绝的特征,同时再现了原词中仙宫清冷高寒的特点。
“朱阁”是指红色的楼阁,楼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这里许先生把它异化翻译成“red mansions”,虽然不能体现出中国楼阁之美,但是能够让没有见过中国古代建筑的异语读者理解此词在文中的意思。“绮”是形声字,解释为美丽、有花纹的絲织品,“绮户”是指古代人们对彩绘雕花窗户的雅称。翻译时许先生用“gauze-draped windows”来对应,即说出了古代窗户的材质,也易于理解。
(三)诗歌中人称的翻译
诗歌翻译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称的翻译。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其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会省略人称;而翻译的时候,需要译者对这些人称进行还原处理,因为它往往具有独特的意义,最能体现诗人独具的匠心,也是读者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实际上,大部分诗歌的主人公是作者自己还是另有他人,不得而知,译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第一人称“我”出现频率较高,它是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不论诗词中的人物是否真的是作者本人,但其所叙述的都好像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作者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这样表达,不仅能够便于作者自己直接表达思想感情,还能让读者产生一种真实感。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确说明作者自己的“我”仅在上阕出现一次(“我欲乘风归去”),下阕中的“人”也仅出现一次(“人有悲欢离合”)。在许老的译文中, 他对人称的处理也有所差别。上半部分译文中出现的人称主语翻译为“I”,结合背景诗中的“我”其实就是指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动作描写;下半部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主语都是指的月亮,这里译为“the moon”,后边再次出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用第三人称“she”代替。人们都知道月亮代表阴柔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更使后人把月亮和女人长久地联系在一起,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关于月亮女神塞勒涅(Selene)的传说,她的形象是:戴着光辉的新月冠,身披长袍或戴着面纱;有时长有双翼,顶着金色光环,乘坐一辆由两匹神马拉动的月车在夜空中飞驰。中外都会把月亮和女性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许老用“she”指代月亮,能让读者联想到月亮的皎洁、冷清和美丽,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更好地传达出原作者对月饮酒的孤寂。诗歌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老转换人称代词译为“we”,很好地将作者个人情感上升为大部分人的共同情感,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四)诗词意美的传递
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是意境。好的译作必须能使异语读者在阅读时,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即“意美”。因此,译者不仅仅要翻译出诗歌的字面意思,还应传达出原诗词所饱含的丰富情感。许渊冲指出:“传达了原诗的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译诗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上算不得好的翻译”。由此不难看出,许渊冲教授认为诗歌翻译追求的首要目标是意美。原诗词的“明月几时有”,许先生翻译为“full moon”,不仅突出了中秋这一主题,而且描写出了月亮的圆和亮,这样才能有后边的“with my shadow I play”。原诗词“起舞”应是人们余悦欢快时的动作,“清影”却给人一种孤寂、凄凉的感觉,两者通过“弄”字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一种无可奈何的愁绪油然而生,给了读者无限遐想。许先生把“弄”翻译成“play”,意思是“play with my shadow”,让目标语读者能想象到月华如水,诗人举目四顾,却孤零旷寂,只能与自己月下影子共舞,更能体会到原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惆怅,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尽的诗意。苏轼用“婵娟”指代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一词寓意丰富,原是指人名,词义扩大后,除了形容美女轻灵飘逸、婀娜多姿的姿态外,还形容跟女性阴柔之美相近的自然之美,古人也常用来描写花的娇艳美、月亮的皎洁美,比如“万家笑语横青天,绮窗罗暮舞婵娟”(王安石《送春》)、“笑君王见错,把一箇罪废残粧,认是金屋婵娟”( 洪升《长生殿·夜怨》)、“腰肢袅娜,体态婵娟”(沉禧 《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许渊冲先生延续了诗人的拟人化表达方法,将“婵娟”翻译为“she”,保留了原诗的浪漫色彩。
四、结语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和原诗作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传递出了原诗的神韵。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诗歌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尽可能地传达出原作的诗情画意和文化特征,让目标语读者既能明白原作想要表达的意境、情感,又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独特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诗歌本身所蕴含的特色文化,让目标读者有机会了解他国风情,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译者应当具有敏锐的文化触角,意识到原文中存在的异质因素,并尽可能用目的语将原作表达出来,以此推动我国优秀古典诗歌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黄希玲.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传递[J].理论学刊,2003,(3):145-146.
[2]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4.
[4]许渊冲.许译中国经典诗文集:宋词三百首(汉英对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5]荣立宇.中国诗歌中“词”的特质及其翻译问题[J].西华大学学报,2017,(3):90-98.
[6]郑茗元.文学翻译的诗学建构:从归化趋于异化[J].南昌大学学报,2015,(6):135-140.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梁瑛,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赵欣,通讯作者,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研究法、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