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实
劳动创造价值吗?或者,换个更严谨点的问法,劳动是经济增长的根源吗?事实上,我很容易就陷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思维怪圈。从小到大一直在学、在背、在考政治经济学,“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早就刻在骨子里;读了博算是初涉西方经济学,“需求创造供给”的凯恩斯定理又留下了巨大的思维震撼;再后来开始观察和研究现实经济运行,消费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内生增长的决定性作用更让人印象深刻。
究竟是劳动者的劳动,还是劳动者的需求在推动经济增长?看起来,都有道理。不劳动,劳动者哪有收入去产生“有效需求”?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毕竟只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但没需求,劳动者的劳动又有何意义?生产出只为倒掉的牛奶,也不是什么有趣的事。在我看来,不同理论能够开门立派,都是逻辑严密、足以自圆其说的,关键在于,它们都悄悄地在推理之前就给你的思维加上了某种禁锢。
供给,还是需求?这的确是个关于增长的老问题。打开思路,这可能又不是一个问题。供给和需求,并不是一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只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就是人。劳动是人的劳动,需求是人的需求,理论重心在学派间摇摆,只是人在付出和得到间长期平衡的某种表现。
所以,在我看来,人,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源。长期经济发展,从理论上看源自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共同贡献,但换个角度看,这些长期动力的根源也都是人。其实,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人的潜能不断被释放的过程,而从进化论角度看,技术进步和创新出现都是内生的,也就是说,伴随着人的进化,经济具有增长的本能。
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差距却是很大。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距?因为人的潜能、人的进化并不能自然地、100%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的核心精神是“尊重人”,只有制度设计、社会氛围和商业文化能够更好地体现对人的尊重,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才能更多地释放出来,供给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平衡和匹配,共同成为增长的助力器。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尊重,这恰是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出现问题的根源。从宏观角度看,工业革命初期,欧美企业太过于尊重机器,而不尊重劳动的人,最终引致了大萧条。而劳动节的产生,也是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赢得尊重的历史纪念。再看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出台了大量刺激政策,但从结果看,以人的就业为核心目标的国家,经济复苏强劲;而以空洞的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国家,经济增长昙花一现后立刻就出现了问题。
从微观角度看,对人的尊重更是企业伴随经济增长做大做强的关键。伟大的企业,都是懂得尊重人的企业。这种对人的尊重,包含两层内涵:一是尊重自己的人,即劳动的员工;二是尊重支持的众人,即消费者和投资者。只有两种尊重都深入骨髓,企业才能进入员工卖力创造价值,消费者和投资者全面认可价值的良性成长轨道。
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企业,很容易做大,却并不容易做强。增长和发展的过程,根本上,就是人的潜能释放的過程。只有懂得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才能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彻底、更加顺滑、更加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