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
现阶段,在食品工业中,为保证食品拥有漂亮的外观、能够长时间保存,会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在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教学中,食品添加剂课程是极为重要的一门内容。但由于部分院校应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毕业后也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对高职院校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进行改革,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升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重点对食品添加剂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改革策略,希望为高职院校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高等职业院校食品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选择传统的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开展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时,在教学大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上,并没有进行创新改革,依然沿用以往的教育方式,无法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实际特点。这种教育模式下,培育的人才在应用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均无法得到提高,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比如,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实践,无法对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转化,无法对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方式及剂量进行正确把控,无法完成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工作,从而在毕业后无法满足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岗位磨练,才能成长为合格的综合性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若想保证毕业生满足社会及企业需求,就需要积极对食品添加剂课程进行改革。从目前来看,食品添加剂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没有将食品添加剂课程纳入专业的主干课程内。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作用突出,不仅能够保证食品安全、美味、营养,还能有效延长货架期,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工业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没有充分认识到食品添加剂课程的作用与重要性,未将其设定为食品专业的必修课,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课时相对较少,甚至部分学校并未开展相关的实训课程。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检测、食品添加剂的添加剂量等知识一知半解,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影响到就业。
二是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时,仍然习惯以传统的“填鸭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课堂讲述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重点体现的是“教”的作用,而无法对学生“学”的效果进行考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只有进一步深化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才能培育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真正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食品添加剂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在改革食品添加剂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原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进一步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要具备前沿性、全面性,实践教学要具备实用性、创新性,将实训改革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结合,配合职教的发展规律,制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1.重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构建课程教学目标时需要明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拥有较为熟练的食品添加剂检测能力,同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综合型人才。具体来看,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与当前职业教育的特性相符,同时也要对用人单位的综合需求进行充分考虑,结合实际需求,适当增加食品添加剂课程的课时,增加相关实训课时,优化实训课程的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流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进入教室便开始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会在讲授新知识前复习之前的內容,但这种复习也只是蜻蜓点水,起不到真正的考察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作用。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后,教师要对教学流程加以改革。教师在授课前,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提前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并且对学生的存疑之处以及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集中汇总,进而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提升教学质量。
一般情况下,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时长大约是100分钟,具体的教学时间分配如下:课前复习知识时间,5分钟;精讲此次课程的内容,共计40分钟;向学生布置讨论问题,5分钟;学生讨论,15分钟;学生总结汇报,25分钟;填写问卷,处理作业,10分钟。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查阅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国家标准,理解并记忆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性能和应用领域,教师可抽查学生,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可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给出讨论题目后,要求学生紧扣主题开展课堂讨论,分析、理解题目,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写出相应的发言提纲,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讨论,有效防止学生在讨论环节出现放任自流、扯闲话等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并解答学生的疑惑,对结论加以明确,并且要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对相关知识做出适当的、前沿性的分析和拓展。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依照具体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变通,突出教学的启发性、针对性以及交互性,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3.改革实训教学。在开展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师二生的实训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一项实训项目,而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两个项目。其中,一个项目需要与教师所讲授的相关内容类似,而另一个项目可由学生自选,应具备一定程度的拓展性,由此,可以使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
比如,教师可让学生自选需要检测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品种,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容易超量使用、毒理学评估危害较大、在热点食品安全事件中出现较多的食品添加剂,也可以包括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选几种食品添加剂进行检验,给学生做出示范,学生学习后,则需要独立完成剩余添加剂的检验。在实训环节,教师均需要选择实际添加过程最为复杂的实物作为研究对象,由此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食品添加剂实训,有效提升自身的食品添加剂检测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以前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忽略了过程性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素质等,不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可对食品添加剂理论知识以及实训课程进行分别计算,二者可按相关比例计算后得出最后成绩。具体改革过程中,需要着重对实训课程的考核模式做出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可细分实训课程流程,将其划分为方案制定设计、实验准备阶段、实验过程、实际耗时、数据采集准确度、报告撰写情况等内容,并且依照实际的情况划分分值。在食品添加剂实训成绩考核过程中,要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准备、样品采集、实验耗时与实验课程过程等内容,依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熟练度和准确度,对其进行评分。比如,学生收集的数据越准确,则所得分数越高。对于能够进行量化的科目,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量化,并且科学构建出相关的量化计分标准,确保依照相关的标准精准打分。学生实训成绩考核方式需具备简单、明了的特征,贴近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水平,由此确保考核方法的公正、公平与客观。
综上所述,传统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果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尤其要重视对实训类内容的改革。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应对当前的教育体系进行重构,全面了解各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优化,从而提升高职院校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