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山:山市晴岚,还看今昭

2022-06-22 05:49李玲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寺湘潭古道

李玲

“乱峰空翠晴还湿,山市岚昏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这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在画作《山市晴岚》上的题诗,对景致之美妙极尽赞誉。“山市晴岚”也是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其所在地便是湘潭昭山。

湘潭在我过去的印象中是座老城,不大,也没什么风景可看,但游览昭山之后,我的印象被刷新了。昭山犹如一颗质地纯粹的宝石,为湘潭增添了许多光彩。虽然它并不高,海拔只有185米,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它的敬仰。

昭山之美,《史记》中早有记载。屏风夕照、拓岭丹霞、桃林花雨、双井清泉、老虎听经、狮子啸月、古寺飞钟、石港远帆,“昭山八景”名声在外,吸引着四方游客登山览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明代周九烟在《山市晴岚》一诗中赞美昭山,“蜃楼曾诧海门东,此处奇峰便不同”。在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词《昭山孤翠》中,昭山也相当不俗,“日落天低湘岸杳,迎目茏葱,独立苍峰小”。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昭山始终美得很独特。

山水之景为美,人文故事为胜。昭山的“仙气”也由来已久。《孔子家语》中有典故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国,楚昭王落难四处流浪。后来,他在昭山边的湘江之中,拾到一个“萍实”,孔子认为是吉祥之兆,不久,楚昭王果然复国。由此,昭山成为人们心中的吉祥寶地,上山祭拜之风日渐兴盛。唐朝建寺,宋朝改殿,明清为观,昭山古寺历经千年,几废几建,记录着历史变迁。

现今的寺庙坐落于昭山之顶,上世纪80年代初,由湘潭市佛教前辈绍宗法师率众逐渐恢复,后因墙体破损,空间不足,又于2014年扩建。改建后的古寺建筑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宏伟庄重而富于变化。来到古寺,必看的是碑刻和古树。2017年,湖南科技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周平先生研究发现,寺内最早的捐修碑可追溯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碑刻明确记载了昭山古寺及佛像的修缮情况,主要为湘潭富绅捐修。寺内那棵千年银杏,据说曾遭受雷击火烧,但如今繁盛依旧,满树的红绸带格外醒目,人们的美好祈愿也在这里代代相传。

昭山还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昭山古蹬道。古道全长1314.2米,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嘉庆六年(1801年)完成,历时25年之久。在当时,昭山香火鼎盛,游客和香客众多,但上山却极为不便。湘潭富绅宋氏便组织多地绅士,捐资修建古道。1947级的古道耗用花岗岩5000多块,每一块都由人力运送上山,修建难度可想而知。

康熙年间捐修佛寺,乾隆年间捐修古道,这并非巧合,而是缘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富足。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王朝时期难得的太平盛世,彼时,昭山商贾云集,富绅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和提升。随着清王朝走向没落,近代中国进入百年动荡,所幸历经沉浮之后,昭山终于焕发出崭新面貌。

红色革命基因为昭山平添了新气象。昭山半山腰有座伟人亭,是为纪念毛泽东而建。1917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的毛泽东与张昆弟、彭则厚从长沙出发,一路步行至昭山进行社会调查。彼时的中国仍处在一片黑暗混沌之中,但这些有志青年早已在心中勾画出朗朗乾坤,向着他们的终极理想坚定前行。

绿色发展规划为昭山带来了新机遇。2009年,湘潭昭山示范区成立。随着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的不断发展,位于三市交界处的昭山也成为绿色核心区,成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富饶幸福新湖南的前沿阵地,成为“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的新名片,创造人们幸福生活的示范样板。

煌煌昭山,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古寺湘潭古道
黎炳锋油画作品
湘潭高月塘大桥施工线型监控与合拢策略研究
湘潭八仙桥都市民俗活动空间调查
急救知识普及
湘潭:天生C位
杉林古道
傅宇博??《秋山古寺》
古寺“建”在纸上
茶马古道
深山藏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