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
我奶奶是个喜欢看“热闹”的人。只要听说附近村庄里有新奇的事发生,她就一定要去围观,看个究竟。
奶奶出生在封建社会,年轻时曾缠过足,是个小脚老人,小脚走起路来,非常费劲。因此,村里不少小脚老人都是常年不出远门的,有些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村口。
但奶奶不一样,她敢于走出去,更准确地说,是乐于走出去。她的好奇心太强了,从外面传来的“风言风语”“奇闻趣事”都会让她坐不住,促使她非要走出家门,亲临现场,去看个明白不可。
比如,谁媳妇生了三胞胎,谁家的鸡能飞过屋顶,谁家在后山挖出一奇物,谁家有人在夜里撞见了一只白狐,谁的女儿落发为尼了……凡此种种,奶奶都是要去看的,看到好事,沾些喜气,图个吉利;看到不好的事,问个究竟,送个关心,能帮,就帮一把。
每次奶奶都会收获多多。回来后,她又会毫无保留地跟家里人说,把她所看到、听到、知道的,讲给我们听。
奶奶讲故事的能力很强,那些乡土故事,被她讲得绘声绘色,语言生动鲜活,有时她还故意设置悬念和包袱,让我们舍不得挪开步子,非要听到最后不可。
奶奶讲的很多村中奇闻趣事、坊间之情,都深深地留在我和兄弟姐妹的脑海中,也让我们从小就觉得乡间很奇妙,很奇幻。农人们的生活,五味杂陈,悲喜交加,远比我們想象的多彩、复杂得多。
奶奶乐于当“和事佬”,调解乡间的纠纷。有年干旱,村里有两家为争浇地的水,闹得不可开交。奶奶赶过去,当起了和事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跟他们讲起了“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故事,结果还就真让两家握手言和了。
奶奶古道热肠,有人来家中,总是热情接待,毫无戒心。有一个江湖骗子,走着走着,饿了,专门打听到奶奶家中,谎称是我一个异乡表叔的亲戚。奶奶马上好酒好菜招待。骗子吃饱喝足后,还找奶奶借了点路费。后来,得知对方是个骗子时,奶奶也没怎么懊恼,她说其实早就感觉不对了,但他既然朝她来了,她就把他当个饿了的路人,给他点好吃的,一顿饭而已。
我想,如果奶奶有文化,有可能会是个了不起的乡土作家。而奶奶的淳朴和善良,也是与生俱来的,发自内心的,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和我的家人们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也常常在想,如果乡村里没了像奶奶那样的人,那么乡村将不是真正的乡村,至少是不完整的,不管它有多少小桥流水、青砖灰瓦、鸡猪狗鸭。
令人神往、回忆绵延的乡村,一定得有几个会讲故事的奶奶,几个淳朴、善良的奶奶,她们喜亲临,热心肠,爱说讲,乐传善,给一座座朴素的村庄,披上一层层神秘而又可亲的色彩,让魔幻感与人情味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