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100)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属于危急重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危害较大。脑出血往往发病急骤、病情进展极快,且病情凶险,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1]。临床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主要以手术疗法为主,目前用于脑出血治疗的手术方式较多,临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对其实施治疗,能够有效清除颅内血肿,获得良好的疗效,使得这类患者的病死率得到了有效控制[2]。但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后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康复。虽然通过手术治疗能够达到及时清除血肿,控制病情进展,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但由于脑出血患者多数伴有神经功能缺损,导致其术后出现运动障碍的风险较高,导致其肢体功能受到损伤,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危害[3]。目前临床对脑出血引起的各项功能障碍性后遗症,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依靠科学而系统化的康复训练,来达到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功能障碍,减轻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提升其患病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脑出血手术患者,必须要重视其术后的康复训练。当前研究表明,在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的早期是其神经功能的重塑期,这一时期是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和躯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时期,也是降低患者后遗症,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临床建议对脑出血手术患者,在术后准确评估患者的状况,及早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便在神经功能重塑期内开展康复训练,最大程度上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塑,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降低其功能障碍后遗症的发生风险[4]。本研究主要对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8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治疗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②具备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③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晓,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或其他危及生命安全的危重疾病的患者。②近期活动性出血的患者。③发病前即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⑤研究依从性较差的患者;⑥合并精神疾病,或由于其他因素导致无法进行正常交流的患者。以上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2.28±3.26)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2.44±4.02)岁。组间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80例患者全部进行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干预,同时观察组的40例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在手术治疗后当天,护理人员即可对患者进行被动肢体运动,包括肢体按摩、关节按摩,以此来达到促进患者患侧肢体血液循环的目的,并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按摩方法,为患者进行按摩。在患者以仰卧位休息时,帮助患者调整四肢位置,保持双臂放置在体侧,五指展开、腕部背伸、肩关节前伸的体位,同时在患者大腿、臀部下垫上软枕,保持患者的四肢处于功能位,积极预防腿部外旋的发生。指导患者饮食保持清淡、易消化,食物中多摄入高蛋白、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注意饮食营养均衡。②在患者术后第2天,待其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展系统化的早期康复训练活动,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注意保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患者的耐受程度来开展康复训练。③康复训练内容。a.翻身训练: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训练,由护理人员站在床侧对患者进行保护,并指导患者握紧双手向上举起,双膝微微屈曲,身体向一侧转动,由健侧带动患侧进行翻身。翻身训练每次进行30 min,每日进行1次。b.起坐训练:首先在患者的膝关节下垫上软垫,然后再将床头抬高30°,让患者保持该体位30 min,每日训练2次。随着患者术后病情的逐渐稳定和恢复,不断抬高床头角度,逐渐延长训练时间。但要注意在起坐训练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积极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c.肢体被动训练:帮助患者的患肢保持功能位,并对患者的关节进行伸展、牵拉等被动运动,注意预防过度用力损伤关节。d.肢体主动训练:指导患者借助健侧带动患侧肢体进行主动运动,每日2次,每次3~5遍。e.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以上各专项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同时添加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指导、鼓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力的生活事项,如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梳头、刷牙、洗脸等。通过这些基本行为的练习,不仅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同时也有利于患者恢复一点的生活自理能力。f.语言功能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协助患者开展语言功能训练。首先从单音节发音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单词发音练习,单句练习。句子的练习从短句到长句。在语言功能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从旁协助,并及时纠正患者的发言问题。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使用患者能够接受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听觉刺激,通过刺激让患者产生复述、读音、说话等反应,促进其语言功能的恢复。④康复训练健康教育:首先要向患者介绍发病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让患者深刻地了解早期康复训练干预的实施,对于其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预防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一系列后遗症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其次要向患者介绍整个康复训练方案的内容,包括每一阶段采取的康复训练方式和预期的效果。最后在每次开展康复训练前,要仔细地向患者介绍接下来所要进行的康复训练方法,注意事项并给予患者鼓励,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并借助典型的康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让患者对康复训练充分信心,并提升其康复训练认可度,更好的配合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神经功能,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满分为42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程度越严重。②肢体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的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以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包括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两个部分,总分100分,其中上肢功能66分、下肢功能34分,得分越高表明其肢体功能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内容包括穿衣、进食、修饰、洗澡、如厕、上楼梯、转移(床、椅)、活动(步行)、控制排便等,总分为64分,得分越高表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④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估,内容包括躯体、角色、情绪、认知、社会、总分6项,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NIHSS评分、FMA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康复护理干预2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角色、情绪、认知、社会、总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疾病,高发于中老年群体。临床数据显示,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致死率为30%~40%[6]。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通过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率,降低其死亡风险,但手术治疗后患者承受着较大的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后遗症风险,对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危害[7]。其中运动障碍是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后遗症,患者由于神经功能受损,遗留肢体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其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行为能力,均遭受到较大的破坏,无法独立自主进行生活,需要依靠他人的照护,从而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均带来较大的危害。
临床研究指出,引起脑出血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脑部神经功能受损[8]。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代偿功能,代偿功能能够使神经元再生,从而达到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9]。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如何促进其神经系统代偿功能作用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10]。目前,在脑出血患者发病后数天患者的神经系统代偿功能会出现,且在发病后3个月内最为活跃[11]。因此,脑出血患者术后3个月内是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积极的进行康复训练,是激发其神经系统代偿功能,修复部分受损脑组织细胞和神经元,促进其再生的黄金期[12]。在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新生突触的形成,刺激细胞修复再生,且通过康复训练过程中患侧肢体进行的反复活动,能够刺激大脑皮质,促进反射功能的恢复,从而缩短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时间[13]。不仅如此,早期康复护理对于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长期卧床引起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均有明显的促进意义[14]。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在术后早期及时开展康复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术后开展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NIHSS评分、FMA评分和ADL评分,均较实施常规神经外科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有更加显著的改善效果。这一结果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析原因主要是:在患者发病后早期及时开展各项针对性的功能康复训练,从而在神经系统的最佳代偿期内,对其反射弧产生反复的良性刺激,从而唤醒患者的中枢神经突触活性及结构代偿性重组能力[15]。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修复,促使患者各项功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同时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提升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使患者的各项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自理,从而使其生活质量有所提升[16]。
综上所述,术后早期及时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肢体功能康复效果有明显促进作用,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