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型麻风氨苯砜单疗复发一例

2022-06-21 10:08卢宪梅槐鹏程初同胜刘殿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抗酸麻风皮损

叶 星 卢宪梅 刘 芳 槐鹏程 初同胜 刘殿昌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济南,250022;2荣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威海荣成,264333

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山东省荣成市人。因“面部红斑伴口唇麻木、双眼疼痛3个月”就诊。自述2021年2月始面部出现红斑,伴口唇麻木,双眼不适,疼痛流泪,自己怀疑麻风复发。2021年5月12日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麻风复发,转诊至我院。患者于1957年6月首次确诊为LL型麻风,次年3月入驻麻风村,全程予氨苯砜(DDS)单疗,于1964年10月临床治愈;1972年3月确诊为LL型麻风复发,再次予DDS单疗后于1980年7月判愈。患者本次复发前已存在双眼、双手及双足畸残。无药物过敏史。2年前行股骨头置换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个人史无特殊,配偶及儿子均有麻风史。其配偶于1963年3月确诊为TT型麻风后驻村治疗并与患者结识,予DDS单疗后于1966年12月判愈;1975年12月确诊为TT型麻风复发,经DDS单疗2年后判愈。其儿子也于1977年6月确诊为BT型麻风并经DDS单疗2年后于1979年7月判愈。同村无其他麻风患者。

体格检查:T 36.5℃,P 73次/分,R 15次/分,BP 129/87 mmHg。皮肤科检查:患者面部弥漫性浸润,双侧眉毛、睫毛脱落,双耳垂无肥厚;双眼睑外翻,闭合不全,轻闭左眼2 mm、右眼5 mm,伴红眼、眼痛,双眼视力正常。左后腰部见一直径5 cm大淡红色斑片,边界不清。双手爪形指,部分手指挛缩吸收(图1)。浅表神经未扪及粗大,无触痛。面部及皮损处触觉正常,右手浅感觉缺失,左手感觉功能正常。左手小指内收及拇指对掌运动功能减弱,右手瘫痪,其余运动功能检查无异常。

图1 1a:面部弥漫性轻度浸润,双侧眉毛、睫毛脱落;1b:左侧腰背部见一直径5 cm大的淡红色斑片,边界不清;1c:手爪形指,部分手指挛缩吸收 图2 2a:(背部)表皮萎缩,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轻度泡沫化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HE,×200);2b:泡沫化细胞及淋巴细胞(HE,×400);2c:抗酸染色:抗酸菌6+,系颗粒状菌(×400)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常规、凝血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无异常,HLA-B*1301阴性。组织液抗酸菌检查:左眶上(3+),右耳垂(-),下颌(5+),右手腕(5+),细菌密度指数(BI)为3.25。组织病理示:(背部)表皮萎缩。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轻度泡沫化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抗酸染色:抗酸菌6+,系颗粒状菌(图2c)。皮损麻风分枝杆菌qPCR检测阳性。

诊断: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瘤型麻风。收住济南市麻风院,按MDT-MB方案治疗,并嘱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

讨论麻风的复发可能由耐药菌的存在、持久菌的复苏暴发、再次感染以及治疗不规范或由于错误分型而导致的治疗不足等因素引起。有研究表明,DDS单疗复发率高达38.3%。直至1987年我国正式推广使用WHO推荐的MDT联合化疗方案,化疗药物包含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等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药物,大大降低了由于耐药菌、持久菌的存在等原因引起的麻风复发。

本例患者为既往DDS单疗治愈者。患者在判愈40年后出现新的活动性麻风皮损,皮肤涂片查菌持续阴转后又重现抗酸杆菌,且任一部位查菌菌量均2+,皮损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活动性麻风特异性病理改变,符合WHO麻风复发的诊断标准。提示我们各地区仍要加强对治愈存活者的定期随访,尤其是复发率较高的既往DDS单疗患者,及时发现复发情况,避免麻风损害的进一步发生。

猜你喜欢
抗酸麻风皮损
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与Ziehl-Neelsen法在抗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抗酸染色法、细菌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在分枝杆菌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浅谈麻风病
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强脉冲光联合果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临床分析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何时服用抗酸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