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统筹衔接的战略重点

2022-06-21 19:00刘保奎张舰
开放导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

刘保奎 张舰

[摘要] 长江经济带沟通“一带”和“一路”,战略地位重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统筹衔接,可以为国内大循环拓展空间,也能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动力,能够形成战略叠加优势,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新形势,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产能、市场、跨境园区、人文交流等优势,突出“整体统筹、内外畅通、绿色低碳、产业为要、面向未来”策略,依托中心城市打造与“一带一路”融合的战略支点和枢纽;提升中欧班列发展水平,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增强陆海双向开放能力;拓展经济战略纵深,提升自贸试验区开放势能,推动自贸区网络与境外园区网络对接嵌套;加强新能源、数字经济、健康等领域合作,打造一批“小而美”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办好用好重大论坛平台作用,努力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主动脉,深化“一带一路”投资经贸合作的主力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实践地。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一带一路”    统筹衔接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2)03 -0018-09

[基金项目]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2021年度重点课题:共建“一带一路”同区域重大战略统筹衔接的思路研究(A2021051008)。

[作者简介] 刘保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区域战略研究二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城镇化、城市转型和区域发展;张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

引 言

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6年来,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创新发展、黄金水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2021年前三季度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6.7%,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1.1%,是名副其实的增长引擎。长江经济带具有承启东西、牵引南北的区位优势,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处于突出地位。其向西溝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及自贸区网络,长江经济带对“一带一路”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推动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统筹衔接,让区域重大战略同“一带一路”倡议重大政策形成叠加优势,既有助于将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发挥出来,也有助于将“一带一路”的开放优势、政策优势等释放出来,更好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对于新形势下拓展我国发展的战略纵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

统筹衔接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一)有助于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纽带作用,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

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半壁江山,是我国经济发展循环的主动脉和重要支撑地带,参与国际循环的主要力量。依托长三角、成渝等世界级城市群及上海、重庆、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将长江中上游广大腹地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可以扩大国内大循环的广度和容量。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京九、大运河、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还能进一步服务北方、岭南广大地区,可以促进国内经济整体性、协同性的提升。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西向最重要的国土开发轴线,推动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统筹衔接,可以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联系“一带”和“一路”的独特优势,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深化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进一步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通道,推动构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二)有助于更好发挥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地位,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大空间更强动力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不停以债务、腐败、污染等抹黑我“一带一路”倡议,拜登政府在2021年七国集团(G7)峰会上提出了“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计划,内容为到2035年共计划支持发展中国家40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工程,旨在反制中国的战略影响力和“一带一路”倡议。随着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局势先后发生重大变化,“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再加上应对气候变化、减碳等全球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更优策略。加强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融合,可以为“一带一路”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的动力。一方面,从空间上看,新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更加突出周边地区,加强二者衔接,有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在拓展和深化与东南亚,特别是与中南半岛国家合作上的显著优势。长江经济带具备陆海双向开放优势,沿海地区的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与东南亚地区联系紧密,上游的重庆、云南等地还可通过公路铁路等陆路运输,扩大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联系,特别是中老铁路等的开通,深刻改变了区域格局。另一方面,从动力上看,新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强调绿色、健康、数字等新领域和新理念,特别是绿色丝绸之路方面,2021年我国已经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境外能源资源合作面临新的形势。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核能、风电装备、智能电网、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电动汽车等重要产业基地,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方面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可以为沿线国家降低碳排放提供更多理念、技术和装备支撑。

(三)有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的黄金经济带,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创新资源富集。长江经济带集中了全国1/3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已批复的4个综合性科学中心中,长江经济带占到了2个,拥有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500家,涌现了高性能计算机、量子保密通信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二是经济产出科技含量高。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汽车、手机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1.7%、56.9%、42.6%、3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投入、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分别占全国的52.3%、50.6%和52.2%。推动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统筹衔接,坚持先立后破,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巨大优势和潜力,积极培育形成新动能,有助于更好地肩负推动经济转型、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职责,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有助于更好释放中心城市的带动效应和上中下游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总体上看,長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发展态势良好,占据我国前十大城市中的7席,各类要素相对集聚,带动效应比较明显。长江经济带下游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科技、金融等发展水平高,但同时其发展空间受限,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中游地区汽车、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富有特色,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阶段,近年来经济增速比较快,特别是省会等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市场空间广阔;上游地区虽发展水平不高但特色鲜明,旅游、食品等产业在全国影响力大,近年来依托成渝中心城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衔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流域发展条件,更好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的引领作用,发挥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大城市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沿海、沿江和内陆开放发展,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有助于促进上中下游产业有序有效转移,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通过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要素优化配置,提高整体效能,凸显“带”的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

统筹衔接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短板

长江经济带自2016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围绕东中西互动合作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升通道建设、制度创新引领、对外交流合作,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现实基础

1. 通过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实现与“一带一路”全方位衔接和持续拓展

长江上游地区依托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通了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推动西部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高地。一是国际通道持续拓展,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能力更加多元化。如四川推动成都经钦州至东盟海铁联运班列实现“天天班”;云南加快联通缅甸皎漂港,拓展通道出海口。开通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持续推进澜沧江244界碑至临沧港四级航道等建设;贵州加快贵阳至南宁铁路、改貌铁路口岸建设,开通了6条集装箱班列线路。二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功能、容量和效率显著提升。重庆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已形成“一主两辅多节点”始发集结体系。2021年底,经通道累计运输超27万标箱,运输货值超470亿元。去回程货运量比重达到54∶46、货值比重达到51∶49,实现双向运输平衡。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71.46%、97.4%,单个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常规收费压减至400美元以内。三是贸易覆盖范围大幅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覆盖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11个港口,在新加坡、越南和中国香港设立5个国际集散分拨中心,主要运输机械设备及电器、轻工产品及医药、粮食、化工原料等640种产品。跨境公路班车实现中南半岛全覆盖,在越南河内、泰国拉卡邦、柬埔寨西哈努克等地设立30个分拨中心,主要运输摩托车配件、机电设备、电子产品等。

2. 长江经济带是中欧班列的萌发地、主力军,支撑中欧班列成为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重要战略通道

长江经济带是中欧班列的策源地,最早推出了“渝新欧”“蓉新欧”“义新欧”等班列,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和贸易优势,在推动中欧班列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先行者、主力军作用。一是启动早,积累了丰富经验。早在2011年,长江经济带就开通了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据不完全统计,长江经济带已累计开通国际线路近40条,开行超过百列的城市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全国层面制定完善中欧班列有关政策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枢纽作用明显。特别是重庆、成都作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至2020年底,成渝两地累计开行中欧班列14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40%以上。2021年两地开始统一使用“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当年开行班列超4800列。“义新欧”是全国运营方向最多、载重率最高、跨越国家最多、运输线路最长的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4000列,联通5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沙、义乌、济南、沈阳、苏州、武汉6市实现日均开行超1列。上海和贵阳的首趟中欧班列分别于2021年9月和11月发车,可分别实现2周抵达德国汉堡和俄罗斯莫斯科。三是疫情中欧班列开行大幅增长,为全球抗疫提供了重要保障。2021年,多个城市开行班列数增长显著,如长沙增长92.3%、武汉增长91%、金华增长59%、苏州增长21.1%,将我国生产的防疫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欧洲,仅2022年1月武汉一个城市就通过中欧班列向德国、波兰、意大利等运送口罩、防护服、手术衣等物资1274.26吨,同比增长95.6%。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3. 长江经济带沿江省份的自贸区等开放平台数量和层次不断提升,引领区域沿海内陆高水平开放

2016年9月以来,长江经济带新增9个自贸试验区、24个综合保税区,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探索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设立,积极打造自贸区升级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一是自贸区成为开放的主平台、主阵地。沿江自贸试验区在支撑外资外贸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20年9月才设立的安徽自贸试验区,2021年便贡献了全省22.3%(1540.7亿元)的进出口额、47.4%(8.7亿美元)的实际利用外资额;2021年浙江自贸试验区内进出口额超7700亿元,增速达39.3%,对全省同期增量贡献率达到28.7%,推动浙江外贸规模突破4万亿,首次超过上海进入全国前三位。二是探索出一系列差异化、首创性制度开放经验做法。沿江自贸试验区结合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加大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创新探索力度。重庆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铁路运单物权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为重点的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湖南自贸试验区构建中非经贸“政研商”一体化推进体系,构建非洲非资源性产品直采供应链,首个获准入非资源性产品卢旺达干辣椒入境上市;上海自貿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户,率先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等试点。三是自贸区为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要素支撑。在制度开放创新带动下,沿江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集聚功能得到释放,各类市场要素加快向长江沿线集聚。截至2021年9月,江苏自贸试验区设立两周年,新增注册企业5.33万家。内陆、沿边省份的自贸区同样发展迅速,2021年云南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2.65万家,每天新诞生近百家企业。

4. 长江经济带有关省份、企业推动实施的境外园区起步早、质量高、影响大,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

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浙江、江苏与海外有较早的合作探索,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等地的企业和个人就与意大利等国家开展产业合作,20世纪末,浙江、江苏开始探索在国外建设产业园区。目前,长江经济带仅长三角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额就占全国1/3,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地区,建设的境外园区已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一是沿江省市推动建立了一批高水平境外合作园区,不少成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截至2020年,长三角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设了15个境外园区,在通过商务部验收的20个高水平境外园区中,长三角占据7席。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已成为我国境外园区建设的重要典范,助力当地工业化进程和居民就业增收。二是“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深化。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从最早期的产能合作,逐步向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电子等加工制造业多元拓展,园区类型区域多元,涌现出商贸物流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服务型、科技研发型园区等专业性园区和新型园区。三是推动优质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的导入。如在比利时新鲁汶建设的中国—比利时科技园,成为欧企入中和中企入欧的“双向绿色通道”,同时还在长三角建设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发展产学研国际合作、企业国际孵化、跨国技术转移、创新项目投资、中国企业“出海”落地等功能,助力长三角打造科技创新排头兵。

(二)当前存在的短板

也要看到,当前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统筹衔接仍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既有流域关键航道容量受限这种硬件问题,也有一体化水平不高、协同能力不强等软件问题。一是通道功能有待提升。长江“黄金水道”部分航道运能受限,三峡过坝“卡脖子”现象仍较突出,中游“肠梗阻”还没有彻底改变,荆江航道水深仅3.5米左右,制约全线高等级船舶通行,砂石料等低货值货物占据长江航运容量,导致航道拥挤。二是“大通关”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检验检疫、海事、边检、港航等跨部门联动尚需加强。三是中欧班列的跨区域整合进展缓慢,抢货、抢车现象明显,个别城市不顾市场规律通过补贴争抢货源。四是对外产业合作的同构现象还比较明显,在产业类型、合作国家选择上相对集中,导致内卷严重,下一步需要沿江省市之间加强合作。五是长江经济带在推动面向东南亚的沿边和次区域合作上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在中南半岛等国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三、推动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

统筹衔接的总体思路

推动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统筹衔接,主要是要做好“畅通”“融合”“绿色”三篇文章,强化长江黄金水道贯通东中西、沟通“一带”和“一路”的主通道作用,加强与国际陆海新通道等衔接,打造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载体、主要力量。

(一)突出特色和贡献度,把握准“三大定位”

一是建设“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主动脉。深化内外经济联系,统筹沿边和内陆开放,拓展经济纵深,支撑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

二是深化“一带一路”投资经贸合作的主力军。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产能、市场、跨境园区、人文交流等优势,打造成为带动沿线国家经贸互济、产能互动、市场互通、资金互融、人文互谅的核心载体。

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实践地。将中国在长江大保护中的实践经验分享到沿线国家和地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绿色基础设施等,具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和推广应用的良好条件。

(二)强调整体和支撑性,设计好“五大路径”

一是整体统筹。将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国家开放大局,立足并用好上中下游各自区位特点,推动沿江11省市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加快各省市开放战略融合,增强与“一带一路”的衔接性和紧密度,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和制度设计,将各地区的开放优势结合起来,让“带”的特色更鲜明,避免一些地方各自为政。从整体利益出发,科学评估部分省市与个别国家的战略性合作。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二是内外畅通。内部重点围绕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要通道,着力打造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骨干主轴的交通走廊,完善沿江港航、联运、通关等软硬设施,成为支撑全国的综合经济走廊。外部重点提升与周边互联互通水平,突出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辐射枢纽功能,提升与周边国家铁路、公路、航空、信息设施、油气管道等联系水平,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能力,拓展与毗邻国家的贸易联系。

三是绿色低碳。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践和成就为依托,向世界贡献和分享中国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经验,探索内河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坚持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发挥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绿色基础设施等优势,推动清洁能源、新能源装备等合作。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有力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

四是产业为要。以国内价值链为依托,以产业为主要载体,在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形成的基础上,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数字化为重要路径,提升沿线国家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用数字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合作,支持头部ICT企业“走出去”,推动清洁能源、新能源装备、绿色金融等合作。

五是面向未来。将健康、绿色、数字“一带一路”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议题生成包装能力。更好发挥长江经济带在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着力改变“一带一路”建设中含“数”量不高的问题,提升沿线国家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用数字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合作。增强健康“一带一路”合作,把抗击疫情作为合作重点之一,与有关国家开展疫情联防联控,分享信息和诊疗经验,共同推进抗疫物资援助与供应、药物和疫苗研发生产。

四、推动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

统筹衔接的战略重点

发挥长江沿线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众多,通道网络相对完善等优势,统筹做好沿海、内陆和沿边开放,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长江经济带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功能。

(一)围绕中心城市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和枢纽

围绕上海、武汉、重庆、南京等中心城市,提升城市经济开放、通道枢纽、要素集聚、对外交往、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对广大腹地的辐射带动,在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战略作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支持上海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发挥上海城市能级优势,置于全国和全球大格局,提供高质量的功能性平台和公共服务。结合“五个中心”建设和“四大品牌”打造,提升科技、金融、航运、贸易、教育、物流、信息等服务功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依托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有序推动重点领域放宽准入限制,扩大开放水平,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当好探路者。

二是支持成渝和武汉建设链接全球、引领中西部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接。提升成渝交通、信息枢纽的功能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水路、铁路、航空等综合立体交通条件,以及国际人员往来、物流集散、中转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支持武汉建设内陆“新沿海”,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在中游地区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体系,增强对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

三是将昆明打造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数字中枢。加快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推动跨境铁路、公路建設,建设“中国—中南半岛快车”,谋划建设云南超算中心、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提升跨境贸易、金融结算、人文交流等。

四是推动南京、杭州、合肥、宁波、长沙、南昌等发挥产业和创新优势,重点强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壮大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等新业态规模,形成产业创新优势和开放优势互促的竞争优势。

五是支持义乌、连云港等发挥各自优势打造长江经济带同“一带一路”融合的重要支点。义乌瞄准世界小商品之都、国际陆港城市、世界货地目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重要枢纽。连云港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深化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合作,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二)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

围绕提升开放水平、通道能级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推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沟通“一带”和“一路”的战略通道。

一是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约7.1万千米,占全国的50%以上,承担了沿江地区85%的铁矿石、煤炭运量,中上游地区外贸货物中90%要通过长江来运输。打通铁路和水路运输间“最后一公里”,实现中欧班列与“黄金水道”的无缝连接,开拓陆水联通、水水相连、江海直达、沿江捎带新的航运格局,提高贸易功能、口岸功能、服务功能,推动水港、陆港、空港整合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黄金水道部分航段航道升级,推进连接宁波舟山、上海洋山、通州湾等重点港区与后方腹地园区的铁路集装箱双层箱通道、专用重载高速公路建设。

二是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推进重庆、成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加速布局境内腹地及“一带一路”沿线分拨点和仓储中心,强化货源组织,丰富回程货源品类。探索长江沿线各省中欧班列定价协商合作联盟或股份合作模式,支持实施量价挂钩、灵活浮动的梯度运价。加强中欧班列建设运营标准规则衔接。

三是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对接,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北部湾城市群战略联动,推进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重庆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等建设,创新运营组织模式,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加密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加强与产业、贸易、数字、金融等深度融合,强化通道的集聚功能,提升区域产业链分工和现代化水平。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三)依托自贸试验区网络和境外合作园区,推动内外生产体系和经贸环流有机衔接

深入推进各地自贸试验区建设,增强沿海沿江内陆全方位开放能力,建立覆盖上中下游自贸试验区信息共享和制度创新网络,提升上中下游自贸试验区开放协调联动、互促发展。

一是依托自贸区,促进国家级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扩大开放,加快与国际最高标准经贸规则衔接。高水平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大开放型经济风险压力测试。支持沿江各省自贸试验区发展,积极对接全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规则、新标准,深化国际贸易和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二是推动上中下游协同开放。更好发挥上海和长三角制度型开放优势,加快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加强上中下游协同开放体制机制建设。构建长江经济带沿线国家级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国家级新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等联动发展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更好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三是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依托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支持云南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各类开放平台协同机制,吸引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入驻。支持云南与周边国家合建一批国际物流园区企业,加快海外仓、境外展销中心、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设。务实推进中缅、中越、中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四)打造绿色化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技术攻关、产业转移、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激发内生发展活力。

一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以风能、光伏、小水电等为重点,加强技术和装备国际合作,形成绿色低碳、高效利用的能源产业。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能源合作,为贫困国家和地区居民提供必要的能源供给,发展以文化旅游、卫生健康、水资源开发利用、特色农业为主的“小而美”生态利用型产业。支持节能环保服务和节能环保装备“走出去”。

二是加强数字经济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培育柔性化定制、智能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维等新模式,建设一批数字消费示范区。引导和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带动技术革新和效率提升。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改善沿线国家和地区居民发展条件。

三是推动全流域协同创新。推动重点创新载体建设,支持长三角三省一市依托科研机构汇聚和产业集聚优势,协同开展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国家实验室布局,依托现有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支持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联合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创新领域合作。

(五)打造“长江”重大论坛会展平台矩阵,引领“一带一路”知识和理念交流

发挥论坛、会展等平台作用,汇聚全球商品、服务、技术,促进知识、信息交流和理念碰撞,同时向全世界分享中国减贫与发展经验。

一是最大程度释放进博会效应。推进“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办好永不落幕的进博会。通过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引进先进产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倒逼或者助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发布最新信息和政策,提升对进口企业和商品的遴选。加快摸排国內企业对高水平科技类产品的个性化进口需求,做好供需精准对接。建立重点招商对象信息库,加强对投资客商信息的系统采集分析,促进高能级项目和优质资本项目落户。

二是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打造全球最好的数字科技发展交流平台。紧抓5G、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科技创新机遇,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向外衍生和辐射,深度嵌入沿江产业链,带动产业创新、生产、运营环节变革。向全球推广我国数字技术、数字治理创新和经验,在全球建立我国数字产业价值链网络。

三是办好贵州生态文明论坛、研究推动在武汉举办世界大河发展论坛,逐步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流域经济和流域治理等领域全球顶级的论坛,分享和阐释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实践和历史经验。加强长江流域发展与世界大河流域发展的交流互鉴,为全球流域经济提供中国样板、中国方案。加快总结长江经济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系统总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防止返贫帮扶和监测、上中下游供需对接和劳务输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一二三产融合方面经验,向世界提供破除贫困和不发展循环的中国智慧。

(六)加强境外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协同有序“走出去”

按照规划协同、平台协同、项目协同的思路,推进长江经济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园区建设,形成企业组团出海格局,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统筹长三角地区境外园区布局。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联盟”,一体化谋划境外园区建设顶层设计,推进差异化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因地制宜布局具有江浙沪皖特点的专业化园区及科技园区、港口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文化创意园区,丰富长三角地区境外国际合作园区类型,全面对接、承载三省一市各项优势产能“走出去”。

二是鼓励单一制造业园区向综合产业新城拓展。推广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特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等综合发展经验,支持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海外既有园区立足实际,适当结合所在地区资源和消费需求进行城镇综合开发,拓展文化休闲和综合城镇功能等,引导园区由传统的工业化平台向综合的城镇化载体提升。

三是打造集成化的“海外园区服务网”。整合长江沿线各省对外投资服务网站资源,支持各省市驻外机构开展“并网服务”,协同为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提供一揽子投融资服务和信息资源。浙江、江苏等境外商会组织网络较成熟,应积极协调商会与其他长江沿线省市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搭建平台、举办长江经济带经贸合作区对接会,推动企业入驻境外园区。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参考文献]

[1] The World Bank.Belt and Road Economics: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Transport Corridors[R].2019.

[2] The World Bank.2020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Promoting development through trade in the era of global value chain[R].2020.

[3] 毕吉耀,李慰.创新完善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1):42-49.

[4] 陈文玲.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内涵与战略意义——兼论重庆在两大战略中的定位[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7):5-16.

[5]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课题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融合[N].经济日报,2021-01-29.

[6] 高国力,陈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J].中国发展观察,2019(23):20-25.

[7] 刘保奎.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于32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20(Z5):103-106.

[8] 刘保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影响[J].景观设计学,2017,5(4):36-43.

[9] 王韬钦.发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内外协调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中介逻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104-108.

[10] 吴晓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想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6):8-11.

[11] 肖金成,黄征学.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重点任务[J].宏观经济管理,2015(4):25-28.

[12] 肖金成.“十四五”时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J].区域经济评论,2019(6):13-17.

[13] 杨继瑞,罗志高.“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协同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7(12):85-90.

[14] 李忠.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1):124-128+163.

[15] 高国力,刘保奎.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战略思路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5):5-17+40.

[16] 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1,37(1):1-19.

[17] 刘慧,刘卫东.“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4):340-347.

[18] 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36(12):1-13.

[19] 杨继瑞,李月起,汪锐.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经济体制改革,2015(4):58-64.

[20] 张哲人,李大伟,李慰.从国际和历史视角看“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J].宏观经济管理,2017(5):38-41.

Strategic Priorities of Connecti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Liu Baokui, Zhang Jian

〔Institute of Spatial Planning & Regional Econom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P.R.C(Center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Research),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onnects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h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Promoting the overal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Belt and Road” can expand the space for the domestic cycle, and can also provide impetus for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ycle, forming a strategic superposition advantag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current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is facing a new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terms of production capacity, markets, cross-border parks, cultural exchanges, etc., relying on central cities to build strategic fulcrums and hubs that integrate with the “Belt and Road”, an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 Development level,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new land-sea corridor in the west,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land-sea two-way ope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nomic strategy should be expanded in depth, the opening potential of the pilot free trade zone should be enhanced, and the network of the free trade zone should be connected with the network of overseas parks; Cooperation in digital economy, health and other fields to create a number of landmark projects; make good use of the role of major forums and platforms, and strive to buil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to the main artery of the “dual circulation” mutual promotion, and deepen the “Belt and Roa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main force and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ordination

(收稿日期:2022-03-09   責任编辑:罗建邦)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
我国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