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顺
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前我读到这些理论知识时,总是不知道教师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激励、唤醒学生的情感。直到有一天,我有幸聆听了张伟教授执教的《尊严》一课,才实实在在地被大家的气魄所折服,被专家灵动的课堂所吸引,为学者深厚的专业素养所叹服,为教授朴实高效的教学方法所钦佩。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高效的课堂可以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可以让教师们听得入迷,让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深入,使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提升。
张教授自课前交流开始,就于无形之中渗透了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对比与细节”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对话中感受到教师的幽默感与独特魅力,接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与浸染。“我想知道你们的语文老师是谁,我与你们的语文老师有哪里不一样?……”张教授以亲切的笑容与和蔼可亲的话语面对学生,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和陌生感,又一步步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完整流畅,却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刻意设计、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犹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回顾整堂课,令人印象深刻的可圈可点之处真是太多了。
一、抓住细节巧设难关,巧妙渗透写作技巧
张教授在这节阅读课中贯穿最好的是写作指导。大家都知道,如果单纯在写作中进行技巧指导,既生硬勉强又枯燥乏味,学生势必很难接受,效果自然不够理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进行指导,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张教授的教学让我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张教授让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用一个词或句子形容他们的样子”,并出示“这是一群( )的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填写,学生不能直接引用文中的词,但是需要用文中的词或句子来解释,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可謂一举多得。在张教授具有激励性的话语和鼓舞的眼神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点燃,答案多种多样又合情合理,如饥寒交迫、饥肠辘辘、饥不择食、饥饿难耐等。像这样抓住一个个精彩的片段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词语来读句子,寓写作于阅读教学中,真是匠心独运!我一边听着一边暗暗赞叹不已!以前我只知道结合学生的日记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毕竟还是有很多困惑,也没有利用好教材文本的作用。并且很多时候只是老师在借题发挥,一厢情愿地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学生往往茫然不知所措。直到听了张教授在课堂上的精彩点拨,我才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原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进行写作方法指导的最佳时机啊!
一篇篇或优美隽永或意味深长或蕴含哲理或脉络清晰或层次分明的文章,不是读了、记住了、理解了就达成目标了,关键还得借助一篇篇范文让学生领悟简单易行的写作技巧。教师应让学生恰当地应用所积累的词汇,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读了那么多文章,却仍然对写作望而生畏,仍然觉得写作“难于上青天”呢?现在想来就是缺少良好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啊!不仅学生对写作一筹莫展,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就是老师对习作指导课也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时常为找不到最优的指导方法而苦恼。听了张教授的课,我明白了:通过填词或换词的方法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训练写作的好方法。
如在教学“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 )地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时,张教授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答案不一却各有理由,真正体现了个性化阅读,折射出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外在灌输或强加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自悟自生的思想情感才具有强大的行为外化功能,才能对客观事物产生持久的观照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教学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这些理念在张教授的课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运用得出神入化。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才是融语文素养发展与精神境界提升、人格品质完善于一体的素质化的语文课。
二、充分准备活跃课堂,发展学生敏捷思维
回想自己的课堂,总是紧张有余,活跃不足。虽然也曾极力营造开放有活力的课堂,但终因方法不当,教学设计不充分,教学语言不风趣,而达不到理想的境界。听了张教授的课,我对如何解读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利用好教材进行习作指导。于是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模仿张教授的做法,尝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自己的学生也能够做到文思泉涌,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还能够用自己积累的词汇来理解文意,甚至能够在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兄妹俩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之情,理解贝多芬如何被兄妹亲情所打动,更为了感悟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我在讲解兄妹俩的对话这部分时,先让学生充分理解当时的背景,进行充分的朗读体验,然后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起初只有几个平时回答问题较为积极的学生谈一些“套话”,我没有像往常那样着急地越俎代庖,而是笑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再读相关语句。后来又有两个学生不自信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及时对他们勇于表达观点的行为表示鼓励和赞扬。这一方式果然灵验,其他学生也开始跃跃欲试,从而碰撞出了更多精彩的思维火花,如“从‘那有多好啊’,我感受到盲姑娘很热爱音乐”“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中,我感受到妹妹很渴望去听贝多芬弹奏曲子”“我还体会到了哥哥的愧疚之情和妹妹的善解人意”……我欣喜且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称赞。于是我看到学生们的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不再那么严肃拘谨了,对文本也感兴趣了,读课文也有感情了。又如,在教学“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一句话时,我也采取了换词填空的形式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盲姑娘还会怎样说呢?我设计了一个填空:“她( )地说。”沉思片刻后,有学生小声说:“兴奋地说。”接着学生纷纷表达观点:“对啊!大声说!”“兴奋地说!”“盲姑娘能够亲耳听到贝多芬为她弹奏曲子,她能不兴奋吗?随后又有学生说出“意外、惊喜、大吃一惊、喜出望外”等词语,并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一度沉寂的课堂再次活跃起来,学生再读的时候投入的感情也更加深刻了!
以前我在课堂上总是过于严肃与苛刻,过于追求完美的教学形式,过于要求统一的答案,没有把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以至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僵化了课堂气氛,导致学生越来越惧怕回答问题,也越来越懒于深入思考,更懒于发现和创新,渐渐地,教师没有了教学激情,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最后课堂变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窘迫课堂。看起来学生很遵守纪律,其实他们的精神与思维早已游离于课堂之外了,如此还何谈高效,何谈收获?
以前我总是抱怨学生们的表现不出色,不善于思考,不勇于参与,不积极回答问题,现在看来根本原因其实在教师身上!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激情去点燃,用思维去碰撞,用灵感去激发,用爱心去浇灌。
希望我的语文课能够激发出更多更美的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