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轶博 刘晓庆
湿地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公认的具有生态旅游功能和生态环境教育作用的国家公园的一种形式。2005 年相继出台的《中国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纲要》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标志着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利用进入规范化时代,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文化生活,这也快速推进了湿地公园的建设。
湿地公园除了要提供生态保护功能外,还要给人们带来美学感官体验,公园内的环境景观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在改善水质、美化景观和提供栖息地等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湿地中最具有生命力、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元素。因此,水生植物选择与搭配对湿地公园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合理选择湿地水生植物,结合科学与艺术的植物配置手法,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可以保护湿地,展现湿地的自然生态,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生植物是根据湿地植物群落成分来进行判断和划分的生物群体,在整体的发育生殖周期中至少有一部分时间发生在水内或是水体表面,具有依附于水源环境生存的特点。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湿生植物以及浮水植物。
1.挺水植物
主要指根茎或根系生于底泥里面,叶或茎挺出水面,根状茎很发达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具有净化水体和美化景观的作用,常见的挺水植物主要有:荷花(Nelumbo nucifera)、菖蒲(Acorus calam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水葱(Scirpus validu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
2.浮叶植物
这种植物的根以及地下茎生在泥土里面,根状茎十分粗壮,茎一般无法直立,部分品种的地上茎不明显,叶漂浮于水面。部分浮叶植物的花大且美丽。常见的浮叶植物主要有:睡莲(Nymphaea thetragona)、王莲(Victoria regia)、芡实(Euryale ferox)等。
3.沉水植物
主要是指整个植物体都沉浸水中的水生植物。一般包含2 种,首先,漂浮沉水植物,这种植物的根系一般发育不完全,植株漂浮于水体里面,且一般处于水体的中层或者下层。如南方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 L.)以及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等;其次,根着底泥的沉水植物,根茎或者根系生在底泥中,如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以及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inn.f.)Royle)等。
4.湿生植物
主要是指根茎以上部分露出水面,这种植物的根茎或者根系应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如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等。
5.浮水植物
主要是指整个植物体浮在水体表面的水生植物。这种植物群落一般分布在静水地区,根不生在泥里面,且数量相对少。叶片大部分呈亮绿色,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浮水植物一般包含浮萍(Lemna minor L.)以及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等。
水生植物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取水生植物的类型时,要依据湿地公园实际的情况来确定,如易受污染的区域,可以选择根系发达去污能力强的物种;而在浅水域,可以选择根系伸展不大的植物。其次要选择在当地具有生长优势的水生植物,确保其有较强的适应性。另外,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物种,减少后期管理与维护的成本。最后,要选取生长期较长的物种,减短植被枯萎的时间,保证良好景观效果。
植物配置要综合考虑植物体的形态、线条、色彩等特征进行构图,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通过合理配置,体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更重要的是与周围生态环境相适应。湿地公园水生植物配置方面,应当有规律地划分种植,根据气候适当种植季节性植物或常绿植物,以丰富的植物形态差别改造自然的景观形态,使湿地公园植物有景观性的变化,并为湿地栖息生物创造一个自然和谐的栖息地。
1.遵循原有生态系统原则
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是最佳的平衡状态,湿地公园应遵循原有的生态系统,以原有的自然生长植物为主,适当引进有特色的绿植。在配置水生植物时,不仅要满足湿地植物多样化的需求,也要使植物适应湿地环境,因此要优先选择成活率高的本地植物品种,提升配置效率。
2.美学原则
水生植物具有不同的色彩以及生态习性,可以通过它的形态特点、季节色彩来创造不同的主题景观,充分保证四季景色皆适宜;通过植物的占地面积、高矮、形态颜色来组织空间,增加水面层次感,进而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空间序列,为人们提供独特的体验,还可以为各类动物营造舒适、良好的生长环境,切实地实现生态景观相互协调、统一。
3.可持续发展原则
湿地水生植物配置的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美化自然景观,所以在植物配置上要考虑其发挥的生态功能。通过优化配置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提高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确保能够有效模拟出大自然湿地环境的生态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群落,形成生态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保护性和创新性原则
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性湿地及生态系统完整性、湿地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在合理评估新增植物对环境以及现有植物的生态效应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植物新品种,打造多样化景观,保障整个环境的合理性、适应性及稳定性。
1.生态功能角度
在水生植物应用过程中,要将水质净化处理作为主要出发点,在湿地公园某个区域中,不能只是单一地选择种植一种水生植物,而要根据所需的生态功能的不同,合理选择植物,如芦苇的输氧能力较强,茭白对氮、磷的吸收能力较强,两种植物混种对湿地水环境的改善十分有利。
2.色彩功能角度
心理学范畴中,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寓意,红色代表生命活力与热情,蓝色代表恬静与深远,黄色代表明亮与温暖,紫色则代表优雅和高贵等。同样,色彩各异的水生植物会在湿地景观中传达出不同的艺术情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官体验。参考植物花期颜色,科学运用色彩情感原理进行水生植物搭配种植,不同色系水生植物的相互组合种植能够表达出不一样的色彩情感、情绪。
表1 水生植物常见色系及典型代表
3.空间布局角度
对于水岸区域来说,水生植物与岸边距离要有远有近、有疏有密,留出必要的透景线,沿边线等距离种植易使景观缺乏灵动感。注意植物群落配置后的立体轮廓线与水景的风格相协调,要使湿地公园中水旱植物景观之间完美过渡,让水域与陆域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植物配置要结合水岸线与坡度的具体变化情况,有效打造出多元化的自然湿地植物景观;还需正确把握好水岸线区域水体的水文动态情况,根据水文动态变化情况合理配置应用水岸线两侧的水生植物,这样能够保障水生植物的健康持续生长。水生植物与跌水相搭配,有动有静,丰富了立体的景观效果。
对于小面积水域来说,首先要考虑水面的镜面作用,再考虑利用水生植物造景增加水面的层次感,配置选用的水生植物要以稀疏为主,水面植物不能过于拥挤,一般不要超过水面的1/3,否则水面的倒影效果和水体本身的美学价值将会受到影响,降低观赏体验。
表2 湿地公园驳岸种植植物组合示例
对于大面积水域来说,可加大植物的配置密度,水生植物配置可单一栽植,如较大水面种植单一的荷花或芦苇等;也可以混合栽植,设计体现出宏大茂盛特点的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但要注意水生植物生态及景观要求,做到主次分明,株形、株高、叶形、叶色及花期、花色对比协调以形成绿色景观;大面积水域栽植的植物要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其蔓延,常见措施有设置隔离绿带和缸栽后沉入水中。
当水面景观低于人视线时,植物与水边景观交相呼应,配合植物在水中的倒影,观赏性极佳;香蒲、茭白等高大的挺水植物可以依水岸种植,形成半抱合构景,为人们带来安全与神秘感;如果岸边有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时,要注意水中植物配置位置与密度,要留出足够空旷的水面来展示建筑倒影。总之,湿地公园在配置水生植物时,要各方面综合考虑,使其与周围景观浑然一体,同时要将人们的感官体验真切地融入到景观环境当中去,既要大方简洁给人身心畅轻之感,又不乏细腻和雅致给人不落俗套之感。
湿地是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维持生态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湿地公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水生植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自然景色,在满足人们不同体验和游览需求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本文的分析可见,据物种本身、物种间及与环境间关系来科学合理地选择、应用水生植物,不仅可以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正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