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文
202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年完成造林5400 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06 万亩、飞播造林254 万亩、封山育林1740 万亩、退化林修复1400万亩,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保持“双增长”;种草改良4600 万亩,草原持续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2160 万亩,风沙危害逐步减轻。“十四五”国土绿化工作开局良好,进入了以科学精准、提升质量、增加碳汇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阶段。
(一)科学绿化迈出重要步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韩正副总理关于“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的工作要求,科学绿化取得新进展。一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将科学绿化理念贯穿国土绿化工作全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技术、管理和政策措施要求。29 个省份出台科学绿化实施意见,各地对科学绿化的重视程度、理解把握能力明显提升,北京、山东、浙江等省市取得较好成效。二是科学规划国土绿化空间。首次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部署各地全面摸清造林绿化用地空间底数,并全部落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力求从空间布局上系统解决“在哪造”的问题。三是首次实行年度造林任务直达到县、落地上图。着力构建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底版的国土绿化管理底图,指导各地将造林绿化用地落到具体地块、落到图斑、落到数据库,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落地上图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年度造林计划任务实现全部上图,完成任务上图率达91.8%,初步实现将“怎么管”精准到图斑地块。四是加强乡土树种草种推广使用。首次发布我国主要草种目录,28 个省份发布乡土树种名录。审定国家级林草良种36 个,良种使用率明显提高,为“造什么”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二)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一是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要发扬传承好塞罕坝精神。为此,我们将宣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作为全民义务植树40 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专题报道、展览展示、事迹宣讲等多种形式,在全国不断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组织开展全国绿化评选表彰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二是丰富完善尽责形式。积极推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建立全国网络服务平台,在全民义务植树网推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义务植树专项行动”等289 个网络尽责项目,全民义务植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教育部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广电总局策划推出《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等一批优秀生态题材文艺作品,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组织广大官兵开展营区植树、海防林建设等绿化活动,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上海市第七届市民绿化节举办400 余场主题活动。福建省创建11 个省级义务植树基地,线上推出43 个劳动尽责项目。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中国石油向全社会发起“我为碳中和种棵树”网络植树活动,中国石化建设“塞罕坝生态示范林”等一批企业公益林基地,中国邮政持续开展“手植一棵树 绿化一片天”义务植树活动。中央农办、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联合妥善处置蚂蚁森林舆情,对其实施项目进行了全面认真核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引导企业规范开展公益造林活动。
(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确立了以“三区四带”为骨架,以山系、水系、通道等为网络,以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为重点的国土绿化空间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编制印发9 项“双重”工程专项规划。国家林草局、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分别印发实施“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绿色交通发展规划、水土保持实施方案。二是组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和项目。以青藏高原、长江和黄河流域、三北地区等为重点实施“双重”工程,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策划布局66 个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财政部牵头启动辽宁省朝阳市等20 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区域性系统治理新模式。水利系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 万平方公里,交通系统完成公路绿化里程21 万公里、铁路绿化里程4208 公里。三是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06%、14.78 平方米。在成都开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8.99%。完成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全国古树名木共计508.19 万株。
(四)以林长制为抓手强化资源保护管理。一是全面推行林长制。出台了林长制督查考核办法,林长制被列入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措施。各省区市基本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林长。27 个省建立相关配套制度,17 个省出台林长制考核评价办法,安徽省出台林长制条例,江西省构建覆盖全域的网格化管护体系。二是首次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底版,建成由4.7 亿个图斑、45.7 万个样地组成的点面结合的林草资源数据库,形成年度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及生态状况评价成果,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为林草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三是持续开展全国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挂牌督办约谈30 起破坏林草资源重点案件和10 个重点县市,曝光通报27 起破坏林草资源典型案例。四是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强化森林草原防火督导检查,火灾发生次数、受害面积明显下降。启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疫情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分别下降5.12%、27.69%。
(五)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是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方案》,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增汇潜力评估和关键增汇技术研发,启动林草“碳中和”愿景实现目标战略研究。完成全国林草碳储量和碳汇量年度调查监测,2021年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114.34 亿吨,林草碳汇量达12.8 亿吨。浙江省安吉县探索建立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机制,福建省三明市探索推出首批林业碳票。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2021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 万亿元左右,林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800 多亿美元,形成了经济林、木竹加工、生态旅游康养三个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经济林面积保持在6 亿亩以上,油茶面积达到6700 万亩,茶油产量超过90 万吨。国家林草局等10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三批199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和第一批100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国家林草局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确保中西部22 个省份110万名生态护林员队伍稳定,持续巩固生态脱贫成果。三是建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生态环境部确定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鼓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实现机制。荒漠生态保护补偿纳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并启动补偿试点。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奖政策,38.1 亿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人民银行探索开展林业经营收益权等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余额830 亿元。
广东省信宜市锦江碧道景观
陕西省榆林市赵家峁村绿化
过去一年,国土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科学绿化理念落实还不到位,有的地方仍存在不计成本、不考虑水资源约束盲目决策;有的地方不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大规模迁移砍伐多年大树,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二是统筹推进系统治理能力不够,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把握不深不透,重点区域治理中存在条块分割、顾此失彼现象。三是部分地区绿化质量不高,存在树种单一、乔灌草匹配不合理等问题,林草品种结构和生态功能有待优化。四是生态补偿政策需要完善,青藏高原、黄河、长江等重点区域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江西省南昌市天香园景观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十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准确理解把握“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等重要指示的深刻内涵,传承弘扬塞罕坝精神,自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实践者,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一)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一是印发《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绿化的任务和要求。二是组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系列工程,继续抓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和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建设,全年计划造林种草1 亿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210 万亩。三是出台《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签订“十四五”防沙治沙省级目标责任书,统筹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四是完成全国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持续推进国土绿化任务落地上图精细化管理。五是有序开展城乡绿化美化,继续抓好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公园城市建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二)着力提升发展质量。一是落实森林经营规划制度,建立健全森林经营方案实施和支撑保障机制,抓好全国森林经营试点示范。二是加强中幼林抚育,加大退化森林、草原修复力度,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三是推进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和种业创新,大力选育使用乡土树种草种,提高良种使用率。四是加强油茶等木本粮油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茶油产量达到100 万吨。
(三)创新推进义务植树。一是完善全民义务植树制度办法,持续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加快建设义务植树基地体系,科学、节俭、务实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二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美化单位、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绿色营区建设,开展“劳模林”共建、“保护母亲河”行动、“美丽庭院”建设等主题活动。三是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举办塞罕坝生态文明论坛,组织评选表彰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四)强化资源保护管理。一是健全林长制督查考核体系,整合规范各类林草督查考核,压紧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保护林草资源责任。二是依法严格保护林地、草原和湿地,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划定基本草原并严格保护管理,制定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措施。三是继续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包片蹲点,强化网格化管理,加强防火隔离带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四是继续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加强美国白蛾、草原鼠虫害等有害生物防治。
(五)持续增强碳汇能力。一是落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方案,明确分工,压实责任。二是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和林草碳汇试点,探索建立林草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方法和核算规范,继续做好林草碳汇年度监测。三是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修订相关技术规范,推动建立生态碳汇项目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四是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和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多边与双边合作。
(六)加大支撑保障力度。一是积极推进《森林法实施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制修订工作。二是继续抓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三是加强国土绿化关键技术研究,实施树种培育、草种研发、油茶机械采收装备、松材线虫病防治、雷击火防范等科技攻关项目。四是持续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逐步提升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