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霞
(陕西省神木市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振兴要“三位一体”构建产业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绿色化、共享化、数字化和优质化推进乡村产业自身现代化;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目前,一些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存在目标单一、设置短视、项目选择低质化和同质化问题,产业振兴软硬环境有待完善。正确把握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取向,目标多元化并兼顾长短期,项目选择因地制宜,坚持生态优先和利农惠农优先,通过基础设施提质、创业支持、服务优化等积极营造良好乡村产业振兴环境。
乡村产业振兴目标多元化,可从不同维度分析。开放条件下,乡村产业发展不是孤立的,与城市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并共同构成国家整体产业体系,与国外产业发展相关联并成为世界产业体系有机组成。乡村产业振兴具有三个维度的目标取向:
一是自身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和物质基础。目前,我国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低于城市产业,尤其是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还较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提高市场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乡村产业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造。
二是城乡关系,要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各产业自身现代化,各产业间相互联系、互动发展,形体全面发展、整体协同、良性循环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产业,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间要素流动和经济交往存在障碍。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城市产业带动,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进而建成城乡一体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国际经济交往,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乡村产业振兴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乡村产业振兴在满足国内需求,尤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乡村产业振兴通过乡村产业自身现代化驱动乡村全面振兴,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三位一体”促进乡村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形成。
乡村产业振兴主体多元化,包括政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农民等,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发展直接实践主体是劳动者及其为完成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组织,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农民真正受益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产业也只有植根于当地群众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农民贫困风险依然存在,乡村产业发展依然要依靠农民、造福农民,让农民成为乡村产业振兴主体和受益主体。
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体现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最为有效方式。强调发展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农民、激发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独特优势。
我国乡村自然资源大多属于农村集体,这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基础条件,通过组织创新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和推动行业自律,农民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产权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农民与乡村产业之间的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品牌塑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等方式,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激发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主人翁精神,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及其自身现代化发展。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乡村产业振兴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立足国内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也要面向国际市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优化升级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化配置促进要素资源流动,实现产业间协同和产业链整合,形成先进、协调、可持续、自我进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乡村产业自身现代化要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绿色化、共享化、数字化和优质化等实现乡村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乡村产业发展多元化,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有利于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乡村产业振兴要避免产业单一化,实现多业并举。鉴于目前农户经营规模限制,可以基于农户的专业化与村落经济的多元化构建嵌合型产业体系,即以农户专业化为基础的乡村多元化经济结构。每一个农户或村落有一个优势产品,农户或村落之间形成互为补充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乡村整体产业的多样化。
从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发展多元化的乡村经济使乡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丰富了乡村产业类型;而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结合,又使得各乡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利于乡村产业的整体振兴和协调发展。因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不能刻意追求某种模式,而应当尊重乡村特点,尊重乡村固有价值,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乡村产业发展规律,走乡村经济多元化的道路。
乡村产业发展特色化。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乡村产业振兴要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和乡村社会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这就要求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要找准当地的特色和优势,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这样不仅特色鲜明,也能丰富乡村产业内核。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差别较大,各地都有自身的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有的乡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有的乡村位于城市周边,有的乡村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有的乡村具备发展某种特定产业的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等等。当然,这些优势也可能会叠加。如果同时具备多种优势资源,也就具备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更需要选取特色产业作为主导。
必须因地制宜,或依托人文、自然资源,或依托区位优势,或依托产业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整合优势资源,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叠加的产业融合体。此外,还应积极培育新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现代民宿、健康养生等新业态、新模式。
乡村产业发展绿色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和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有可能改善农副产品的质量,提升其附加值,才有可能吸引人们去乡村休闲游憩。因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绿色发展是前提,也是根本。
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绿色”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底色”,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农村竞争力。要高质量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以及其他生态修复行动,以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
以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乡镇创建等为契机,抓好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农村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要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原则,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培育生态经济林,并积极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乡村产业发展共享化。随着创新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和发展,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乡村产业振兴也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新经济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普惠机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成果共享。要通过创新驱动、信息共享、网络联接等将更多资源引入乡村产业发展中,提高各种资源共享性,增强产业融合度和项目协调性,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乡村产业发展数字化。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技术优势是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数字生产力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要加大先进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技术应用推广速度,逐步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改造;要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加强区域、部门和产业间的数字协作,建立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还要加快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
乡村产业发展优质化。产品质量优良、产业高效集约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要求之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走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道路。一方面,要提高产出效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着以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塑造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满足多样化、高品质的市场需求。
产业发展质量和产品生产质量提高,离不开技术和人才支持,也离不开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化,因而要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并根据市场变化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培育和发展乡村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
综上所述,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可概括为: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绿色化、共享化、数字化和优质化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以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形成乡村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